现代汉语“有+数量结构”构式的类型及构式义再探*
2020-01-18王刚
王 刚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有+数量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线性组合结构,学界也给予了较多关注,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丹青[1]99-109,191、金晶[2]104-112、温锁林[3]29-37,95-96、宗守云[4]84-90、王明月[5]61-68、庞加光[6]172-187,250-251。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了该结构的语用功能、结构义来源、“有”的性质等问题,取得了较多成果,但是仍有两个问题并未得到良好解决:其一,有些论著在讨论该结构时,并未明确划分类型,仅仅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有些论著虽然进行了一些划分,但多集中于不同的语义类型,并未关注到与之相关的共现环境。其二,引入构式理论对该结构进行分析是当前研究的主流,而对于构式义提取、整体功能认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
一、“有+数量结构”的类型
学界在界定各自研究对象时,大多建立了一定的标准,其中的两条标准使用得最多:一是结构中的“有”可以删减,不影响句子的成立与真值意义;二是“有”失去词汇意义,主观化倾向显著。这样的界定标准就确保了典型构式的提取,但是,如果从有字句的语义演化链条来看,这样的界定就只关注到了该链条的一端,对链条的另一端以及中间的连续统却有所忽略,这样也就不利于对整个构式的分析。基于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我们根据其中“有”的语义类型的差别(即“有”的意义实在与否),我们认为“有+数量结构”在实际使用中至少应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有”具有且仅具有实在的“领有”或“存在”义。
例1:我有一头小马和一部自己的汽车,我父亲死后给我留下了三百镑。(BCC语料)
例2:山脚下有一块凹进去的地方,那儿有一口老井。(BCC语料)
第二,“有”具有“领有、存在”义的同时还具有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
例3:比不上那些发达的大国,这点我们要承认。美国科研队伍有120万人,苏联前年的资料是90万人,现在又增加了。我们是20多万人。(《邓小平文选》)
例4:二战期间,有600多万美国妇女加入国家劳动大军,国防工业雇用了大量女性。(《都市快讯》2010-02-23)
例5: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和广西的3位大学女生发起了拒绝婚前性行为的网上签名活动,短短几天就有700多人签名。(《文汇报》2010-03-14)
第三,“有”失去了“领有、存在”义,仅表示某种主观量意义。
例6:他看了有一刻多钟,终于忍不住,把老师揪紧的被子一点一点从那双满是裂口的手中挪开。(张炜《你在高原》)
例7:老妈子答应着去了。过了有十五分钟之久,老妈子出来道:“姑小姐输了钱了,七爷你等着罢。”(张恨水《金粉世家》)
在第一组例句中,“有”具有以下特征:含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在句中是必有成分,不可随意删除。第三组中的“有”正好与之相反:并不表示真值意义;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删除,删除后并不影响句义表达。而第二组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有”含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同时还表示某种主观量;在句中可以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但是即使删除也不影响句子成立。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第二组例句其实可划分为两类:一类如例3和例4,这类例句中“有”前面没有其他修饰,其主观量主要是从上下文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第二类如例5,这类例句中的“有”前面有其他词语如“就”修饰,通过这样的词语来进一步凸显主观量。
前文提到的相关研究均通过设立各种标准力图把第一种类型的例句排除出去,而将第三组“有+数量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认定该类结构表示某种主观量,这样就忽略了第二组例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上述三组例句:第一组和第三组是“有”的两种典型用法,分别表示“实在义”和“主观量”,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统的两端,而第二组正好处于这个连续统的中间。这个连续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有”的虚化轨迹。
根据对实际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有+数量结构”前面是否出现“V了”,其意义及功能是有差别的。前面几篇文献的题目也体现了这种区别,如温锁林[3]29-34,95-96和王明月[5]61-68讨论的是“有+数量结构”,而金晶[2]104-112、宗守云[4]84-90的题目中均包含了“V了”。基于此,有必要根据此区别将“有+数量结构”分为两类。
第一,“有+数量结构”前面无其他动词。
例8:据介绍,作为中国教育信息化重要基础设施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建成2万公里主干线路,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可以用100M以上的速率接入。(《文汇报》)
例9: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61.21%的学员明确表明需要进行面授辅导,33.62%的学员认为应根据课程性质进行一定的面授,而明确表示不需要面授的学员仅为5.17%。(《都市快讯》)
第二,“有+数量结构”前面有其他动词出现。
这种类型就是金晶[2]104-112和宗守云[4]84-90所讨论的结构,在宗守云[4]84-90中标记为“V+有+数量结构”构式。
例10:卫紫衣不敢置信的,惊疑不定地看着宝宝,足足看了有一世纪那么久。(谢上薰《情郎上错身》)
例11:大约过了有一个时辰光景,沙克浚的禁宫侍卫统领金克走来,拱手肃容道:“国君在寝宫正厅请诸位一叙!”(诸葛青云《俏罗刹》)
从我们检索到的语料来看,这两种类型具有以下特点:(1)就出现例句的绝对数量来看,第一种类型的例句数要远远大于第二类,这也和有字句的普遍分布是一致的。(2)如果就其构式典型性来说,第二类例句要远强于第一类例句。这里所说的典型性指的就是前面的两条判定标准:“有”字是否可删除、“有”的词义虚化程度。而造成这种典型性差异的原因也就在于,前面有了其他动词就会使得“有”作为实意动词的必要性大大降低甚至不复存在,“有”就可以“专心”表达其他意义和功能。
二、“有+数量结构”的构式义
当“有”的实词义开始弱化、语用义开始增强的时候,“有+数量结构”的形义不透明性就增强了,其作为“构式”的典型性也就增强了,“有”前是否有动词出现又会导致不同构式义的浮现。
(一)“有+数量结构”构式
这里所说的“有+数量结构”构式是指“有”前面没有其他动词。根据语料显示,该构式具有明显的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例如:
例12:在“课件设计满意度”的调查中,有52.59%的学员认为目前课件“比较满意”或“很满意”,这说明现有课件能够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BCC语料)
例12中“52.59%的学员”表示的就是一个大量,这种大量并不仅仅是由“52.59%”表示的,而是由“有52.59%的学员”这个整体来表示的(当然,句子后续内容也为这种大量解读提供了一定的语境),其中离不开“有”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下面的例句得到更加明显地体现。
例13:统计数据显示,在34 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 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换句话说,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BCC语料)
例13中的数量为“54%”,其绝对数值要比前面的“52.59%”更大,但是,在句中并不表示大量。相反,其中的数值小量“46%”由于加了“有”反而凸显了主观大量。
再比如:
例14: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有61.21%的学员明确表明需要进行面授辅导,33.62%的学员认为应根据课程性质进行一定的面授,而明确表示不需要面授的学员仅为5.17%。(新浪网)
例15:截至2002年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已经采用在线学习的手段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新浪网)
在例14、例15中,“有+数量结构”均表示的是大量。刘丹青[1]99指出,现代汉语有字句具有表好(褒义)和表多(主观大量)的语义倾向,并且认为这一倾向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汉语“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二是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此处所讨论的“有+数量结构”构式具有表大、表多的语义倾向,原因之一就在于“有”本身表大、表好的语义倾向遗留。
这里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有+数量结构”在表示大量时经常有辅助性成分出现,那么这个大量到底是构式本身具有的,还是辅助性成分赋予的?在实际语料中也存在“有+数量结构”相关例句表示小量的情况,这与前面构式义的认定是否矛盾?
包含“有+数量结构”的例句确实存在表示小量的情况,但是数量较少且全部有辅助成分。在我们检索的500条例句中仅有6条是表示小量的,并且全部有“仅”等辅助性成分出现。
例16:摩纳哥是欧洲的一个小国,领土面积领仅有2.02平方公里。(BCC语料)
例17:当时巴黎有数百名男妓,其中最有名气的一位名叫安德烈,其夜度资高达1 800法郎,而当时一名技术工人的日薪仅有2至4法郎。(BCC语料)
与此相对的是,“有+数量结构”表示大量时可以有辅助性成分,也可以没有辅助性成分。
例18:他翻了翻,足有300页之多!直看得李高成有些瞠目结舌、心神难安。(BCC语料)
例19:总理说:“据说,这两棵海棠已经有300年了,还这么旺盛!”(魏巍《东方》)
例20:今年,那源源不断的潮水般的人流预计将创新的世界纪录。届时将会有30万辆私人轿车,3万辆公共汽车,4 000架次飞机,1.1万专列满载着游客来到这里。(BCC语料)
例18有“足”“之多”作为辅助以凸显大量,例19、例20就没有这种表大量的辅助性词语,但是这两句还是能够传递出大量的意义,当然这里也可以说“因为有后文的辅助”。然而,语境意义的规约化是构式义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式在某一语境中高频使用就会使得构式吸收该语境的意义进而成为该构式自身的意义,同时也会使说话人在表达该种意义时优先考虑使用该构式。
例21:母亲问:是谁?姑姑说:我徒弟小狮子啊!母亲说:那个嫚有30多岁了吧?姑姑说:正30。母亲说:小跑才26啊。姑姑说:大点好,大点知道疼人。(莫言《蛙》)
例22:现在,她说话了:“我能够问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吗,史蒂夫?”兰德尔迟疑了一下,他不愿让她知道自己比她大了整整12岁。最后,他还是说道,“我已经有38岁了”。(BCC语料)
例21、例22均没有辅助性成分,但也传递了大量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言者(母亲/他)其实就是要表达主观大量的意义,所采用的语言形式就是“有+数量结构”,这说明在言者的认知中,也认可“有+数量结构”是表达大量的可选语言形式。
由此可见,“有+数量结构”表示大量时,可以是无标记的,表示小量时,必须是有标记的,其实这个小量就是由“仅”等辅助性成分传递的,是词汇组合意义。
(二)“V+有+数量结构”构式
该类构式义的认定是已有研究争论的核心,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该构式表示的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估量。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中随机抽取500条该类例句,再逐条进行标注并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该构式的基本构式义是表示主观估量,但是并不排斥大量意义,二者之间没有矛盾,可以兼容,也可以各自独立;然而在表示主观大量的时候经常会有其他的形式标记。
1.表示估量
例23:下午茶馆有评书,请的是小石玉昆说《三侠五义》,上了有七成座。(邓友梅《烟壶》)
例24:隔了有一个星期模样,她忽然当着叔惠说起她姐姐结婚了,家里房子空出来了,要分租出去,想叫他们代为留心。(张爱玲《十八春》)
例23、例24中的“上了有七成座”和“隔了有一个星期模样”均表示估量,都是言者主语的估计。通过上下文,我们也看不出有表示主观大量的倾向。这样的例句在我们抽取的500条例句中有323条,占64.6%。
2.表示大量
例25:众人中身上少的也背了有七只麻袋,一个个都默默地站到了先前进来那人的背后,负手而立。(郑子瑜《天风海雨江东去》第二回)
例26:时间似乎过了有一世纪那么久,然后,那批日本兵从山沟出口的松柏掩护之处,一个个地走了,居然没有人发现我们。(BCC语料)
例27:“你别做梦了,我不会跟你走,大不了是个死!”向智开道,“要想让你死,你早就死了有一百回了。”(令狐庸《风流老顽童》)
例25中“背了有七只麻袋”的“七”是一个确数,并不是言者的主观估计,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大量。结合文意可理解为:在丐帮中,一般是依据帮内人士身上背负的麻袋的数量多少来识别等级的,麻袋越多等级越高,此处显然是要通过“众人中身上少的也背了有七只麻袋”来说明“来的人排场很大”。例26“过了有一世纪那么久”也不是估量,言者只是使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很久”,表示的是主观上的大量。例27“死了有一百回了”也不是文中人物的主观估计,而仅仅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死的次数多”。这样的例句有25条,占5%。
3.主观估量和主观大量并存
例28:贾大亮十分惶恐不安,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里足足转了有一个时辰之后,不得不冒险找金九龙和石有义商讨对策。(聂昱冰《官场女人》)
例29:她这千百情愫的眸子看着人家,可是直瞪了有一炷香之久,动也不动离也不离。(奇儒《柳帝王》)
例30:独孤急忙双腿用力,猛然纵了起来。这一下竟是纵起了有三丈余高。(令狐庸《剑魔独孤求败》)
例31:有个收票人看他们一谈谈了有三刻钟,不由得好奇起来,走过去,仿佛很注意他们。(张爱玲《多少恨》)
例28“足足转了有一个时辰”显然具有估测时间的意思,同时也有主观大量的倾向,这一点通过前面“足足”的使用更加明显。例29、例30、例31皆是如此,并且分别都有表示主观大量的其他方式,例29使用了“直”“之久”,例30使用了“竟”,例31使用动词拷贝形式。该类例句有152条,占30.4%。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V+有+数量结构”的优势构式义是表示主观估量,同时也可以单独表示主观大量。当其中的数量结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表示的是主观大量:第一,相关的数值容易得出,不需要去估计;第二,后面的数量本身远离客观实际,仅仅追求一种修辞效果。
可以说,该构式的构式义是一个连续统,“主观估量”和“主观大量”是该连续统的两端,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存在中间状态。所谓的“中间状态”指的就是在表示估量的同时体现出主观大量。而这里的影响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数量结构本身的性质以外,还包括编码者与解码者的主观认识。
既然是估量,其重点在“估”上,那么,为什么要“估”呢?就是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得出精确的数字,或者在某环境中不需要精确的数字,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数字即可满足要求。如例23中的“上了有七成座”,到底上座率有多少,言者并没有进行精确的计算,此处也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估测”一下,所以此句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估量”。那么,如果某一数字是容易得出的呢,那就不需要估测。如例25的“背了有七只麻袋”,本身“麻袋数量”在丐帮中是一种身份等级的标记,其数量标示非常明显。
另外,既然言者要“估测”,就有一种“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数量”的潜在要求。如例24“隔了有一个星期模样”,到底“隔了多长时间”可能不容易得出,但是“一个星期”应该是接近真实时间跨度的。那么,如果其中的“数量”完全偏离客观数量,言者就不可能是在“估测”了。如例26中的“过了有一世纪那么久”绝不是言者所要估测的数量,而仅仅是通过“一世纪那么久”这样一个超乎常规的时间长度来表达“过了很长时间”,是一种主观大量。例27“死了有一百回了”也绝不是言者在估测“某人死的次数”,而只是突出一种“后果的严重程度”,也是一种主观大量。
当然,如果言者在估测的时候有意往多的、大的方向估测,或者言者本身无意而实际数量又确实很大,这就会使得该构式同时具有“估量”和“大量”的意义。宗守云[4]90在论证该构式表示“主观估量”之后也承认该构式具有“表大、表多”的附加语用色彩。我们认为该构式在表示“主观估量”的同时,可以表示“主观大量”,二者是并存的,并无从属关系,也无附加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那么就存在言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关键要看言者主观上要突出量大还是要突出量多。如果突出数量大,那就是主观大量;如果主观意愿是表示数量多少,那就是主观估量。
另外,解码者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具体语言事实的解读,这里的主观性主要是指解码者的知识背景以及心理预期。有时候编码者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表示“主观大量”的倾向,解码者(一般为读者、听者)在接受某些言语时认为,该数量在自己的认知域里属于大量的范畴,此时解码者就会认为该言语具有“主观大量”的倾向。其实,这也是语言交互主观性的体现。温锁林[3]33和宗守云[4]89都提到一个例子“老王吃了有一小碗面条”,对此,两人的观点就不一致。温锁林[3]33认为其中体现了“主观大量”(当然,他给这句话设置了“大病初愈”的语境,然而,设置语境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倾向的反映)。宗守云[4]89认为这里没有主观大量,表示的仅仅是主观估量。这就体现出解码者主观认识的不同。
三、结语与余论
以上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中的“有+数量结构”构式,从两个角度——根据“有”的意义语义类型以及“有+数量结构”与动词的共现情况,对其进行了分类。前一种分类可以较为清楚地厘清该结构的连续统序列,第二种分类则可以更为清楚、明确地观察“有+数量结构”的典型类别。
根据“与动词的共现情况”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前面没有其他动词出现的情况,即“有+数量结构”;一种是“有”前面出现其他动词的情况,即“V+有+数量结构”。两者的构式义不同。“有”前面没有“V”的时候,“有+数量结构”表示主观大量。但是,该构式和普通有字句的界限并非截然分开,二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结构中的“有”可以删减,不影响句子的成立与真值意义;二是“有”失去词汇意义,主观化倾向显著。“V+有+数量结构”构式的构式义是一个连续统,连续统的两端分别是主观估量和主观大量,存在中间状态,而具体构式实例到底体现哪种意义受到以下因素制约:(1)数量本身的大小,如果数量大,那么,在表示估量的时候很自然地带有大量的倾向;(2)数量与客观真实的相符度,若相符度高则估量倾向明显,若相符度低则在估量的同时会具有主观大量倾向,若完全偏离客观真实则是完全的主观大量;(3)数量的精确数值是否容易得出,如果非常容易得出,则不需要估测且是主观大量;(4)编码者和解码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从形式上看,“有+数量结构”是有字句下面的一个子类。根据构式理论,上位构式的构式义会被下位构式全部或者部分地承继。由于“有”的意义类别繁多,有字句所表示的意义也较为广泛,作为典型构式的“有+数量结构”所承继的就是有字句“表达积极语义”的语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