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伦理意蕴及思想来源

2020-01-18梁修德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幸福观主体

梁修德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奋斗”“幸福” 是习近平总书记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 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这些话语高度凝练出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的、生动的和通俗的表达。 它既是习近平的幸福观,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及其深刻的思想根源。

一、“奋斗”和“幸福”的辩证统一

“奋斗”和“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两个核心词和关键词,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辩证地构成了“奋斗幸福观”的核心内容。

首先,“奋斗”和“幸福”是“奋斗幸福观”的目的和手段关系。

幸福是伦理学重要范畴之一,主要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主观意愿、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等得以实现的持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所以,幸福也就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指出,人生目标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 奋斗则是人们为了实现或达到一定理想和目的而努力的行为,这种行为既有思想上的行为,也有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行为,它们相互统一才是奋斗的实质。 当幸福成为人们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时,它就成为人们不断奋斗和实现人生追求的内在动力,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人们正是在这一内在精神动力的牵引和推动下,动员全身心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既是新时代人们的幸福体验,更是新时代人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也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和现代化强国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新时代人们也正是在这一精神感召下,已经、正在和将要积极行动起来。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蕴涵着“幸福”和“奋斗”的辩证关系,两者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为实现幸福目标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之中。幸福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幸福是启动奋斗的引力, 是指导、控制、调节奋斗的指针,也是奋斗不止的内在精神动力。 没有幸福指引和推动,奋斗就会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没有幸福目标的牵引,奋斗也就失去了内在动力,失去了一种精神动力。 奋斗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 幸福的实现要靠奋斗,要靠踏踏实实的奋斗,要靠人们思想上、心理上、生理上积极行动,努力行为。 没有勤勤恳恳和踏踏实实的奋斗,幸福就失去了前提和条件,幸福目标永远只是目标,目的永远只是目的,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是在奋斗中推进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1]“四个全面”的推进、“五位一体”的实施、 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幸福和奋斗的辩证关系就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的表征。 因此,习近平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次,“奋斗”和“幸福”的辩证统一性,还表征为“奋斗”不仅是实现“幸福”目的的手段,而且自身也是目的,是幸福的目的。

奋斗就是行动,就是劳动,就是实践。当人类社会还处于生存阶段时, 劳动或实践目的是为了活着,也就是说劳动或实践仅仅是谋生手段,劳动或实践即奋斗是手段。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即人类社会处于生活阶段时,劳动或实践即奋斗不再仅仅是手段,自身就是目的。在这一阶段,劳动或实践即奋斗成为人类主体内在的一种需要,成为展示自我本质、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需要,人类主体自我能力的发展等都成为目的。当奋斗成为人类目的时,就象幸福成为目的一样,奋斗也就成为一种幸福,也就是一种幸福。“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P12)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两者在自我本质展示和自我价值实现与创造过程相统一的奋斗中达成一致。这也就是习近平所说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或实践观在幸福观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最新理论论断。奋斗就是劳动,就是实践,是人类创造财富和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根本体现。所以,人为了表现出人的本质、实现人的价值就必须进行劳动或者实践,就要奋斗。 这样奋斗也就成为实现人的本质展示和价值追求的目标,成为一种幸福,成为了人的目的。 这也正如恩格斯所说,“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从幸福的性质和类型上看,“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里的“幸福”说的是一种过程性幸福。所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主要还是一种过程性幸福观,而不仅仅只是享受奋斗结果的一种幸福即结果性幸福观。幸福的实现是必须经过人们一定努力奋斗过程的,人们在努力实现幸福过程中,每一次努力都会有一定的成就,而每一次成就都会使人产生幸福体验,这种幸福体验就是一种过程性幸福。 奋斗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就都能使人产生一种幸福感,也正是这种幸福感摧生着进行下一个奋斗的内在动力。 人们也正是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体验着幸福,也在不断体验着幸福的同时内生着不断进行奋斗的动力。 习近平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表明,幸福不仅需要奋斗,而且幸福就渗透于整个奋斗过程之中。 奋斗不止的过程是实现幸福的过程,幸福实现的过程就是奋斗不止的过程。 所以,习近平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意味着幸福的过程是奋斗的过程, 奋斗的过程也就是幸福的过程。相对于结果性幸福,即享受努力结果的幸福,过程性幸福虽然没有结果性幸福那么强烈,但过程性幸福比结果性幸福持久得多,这也是实现幸福的奋斗过程能够产生不竭的、 内在的精神动力的原因。人们一旦实现了结果性幸福就容易失去再奋斗的内在动力。正如叔本华所说:“占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了刺激。 ”[3](P430)

二、习近平的“幸福”和“奋斗”意蕴着人民的“幸福”和“奋斗”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幸福是伦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幸福必然是人的幸福,人是幸福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和“奋斗”中的人,不仅是他自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全体中国人民,还有世界人民。 所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不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幸福观”,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幸福观,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幸福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写入党章,它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针,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针。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而生动表达的“奋斗幸福观”,也就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和历史使命。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内在地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理念具体而生动的表达。这也就意味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主体是人民,幸福是人民的幸福,奋斗是人民的奋斗。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的“幸福”是人民的“幸福”,人民是幸福的主体,是幸福的主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就决定着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努力、 共同奋斗的目标。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P1096)习近平也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P85)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政治立场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

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些还只是目标,还不是现实的幸福,还不是真正的幸福。 目标的幸福还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幸福,理想性的幸福, 它还不能让人民真正感受到具体的、生动的、客观的幸福要素和幸福内容。所以,这种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人民意愿或价值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客观要素与人民的主观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辩证统一。 人民是幸福的主观要素,既要有人民意愿或价值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客观要素,又要有人民的主观心理反应和心理体验。那么,如何让人民感受到幸福,成为真正的幸福主人? 也就是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 再具体地说,就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谋幸福,最终必须落实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5](P87)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就是要求党的一切工作要把人民的疾苦装在心里,以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为抓手,让一批批惠民措施落地生根,让更多改革和发展成果惠顾全体人民,为人民实现自身价值搭建更多更好平台,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这些都可再具体化为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这些也都是人民幸福的客观要素,只有让这些要素变为现实,让人民真正感受它们的存在,人民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感才能最终生成,人民才能成为幸福主体,感受着幸福,享受着幸福。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目标实现的标准和尺度。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成败与否必须以人民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根本标准。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是人民的“奋斗”,人民是“奋斗”的主体,是奋斗的主人。 幸福既是奋斗的目标,也是奋斗的结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没有主体的奋斗,就没有主体幸福的实现;没有人民的奋斗,也就没有人民幸福的实现。 正如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 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6]人民既是幸福的主体,也是为实现幸福而奋斗的主体。 这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就是让人民获得到、感受到幸福,享受着幸福;人民是奋斗的主体,就是人民幸福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具体而生动的表达。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P1031)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 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说, 就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 如列宁所说:“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是工人、劳动者。 ”[7](P327)这里的工人和劳动者就是广大人民。 人民是真英雄,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史都是由本民族人民所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儿女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华儿女培育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必然依靠,也只有依靠中国人民方能实现。习近平说:“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受益者。 ”[8]习近平还说:“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 ”[9](P26)党如何领导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首先,在思想上坚定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我们党植根于人民,血脉于人民,力量于人民。正如习近平所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5](P88)其次,在党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上,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上,都要倾听人民呼声,吸取人民智慧,必须征询于人民,甘心问计于人民,凝聚民心民智民力。 习近平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5](P89)再次,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获得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P36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人民是这一伟大实践的主体和依靠。 我们建设和改革每一项成绩的取得,每一项突破和发展,都是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创造的。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推进、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1](P235)最后,在工作评判上,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等作为第一标准。我们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至上,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必须由人民群众来检验, 必须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 答应不答应等为根本标准。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5](P90)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评价主体,以他们的标准对工作的评价是最好的评价,最能衡量出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长短优劣。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落实,再到结果的评价等,人民是主体,人民拥有话语权和评判权。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就是因为它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

党的宗旨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幸福观”的幸福目标是人民的幸福,而实现幸福目标的手段则是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立场和宗旨决定着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人民的幸福观,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 实现人民幸福不仅需要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而且需要领导和带领全体人民一起奋斗,共产党人的“奋斗幸福观”也就必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观。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求人民幸福,这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逻辑终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核心。这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奋斗幸福观”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

三、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形成既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也着有丰富的实践根源。理论上,它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奋斗幸福观,渊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实践上,它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植根于习近平自身成长的历程。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奋斗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2](P7)马克思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指出,共产党不是同工人阶级政党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不提任何特殊要求或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 共产党人不是仅仅为某个民族无产阶级利益奋斗,而是为不分民族的整个无产阶级利益,即最广大人民利益奋斗。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13](P41)“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 ”[13](P39)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财产,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总量,发展民主,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逐步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个最终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最近目标和最终目标需要人们的奋斗,需要无产阶级的奋斗,无产阶级是奋斗主体。 从本质上说,这一奋斗主体不是单个主体,而是联合主体,是无产阶级联合主体,是无产阶级与其他进步阶级的联合主体。 所以,《共产党宣言》最后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我们将忠实地同我们的全世界工人同志们站在一起,为无产阶级共同的国际事业而奋斗! ”[2](P70)无产阶级及其与进步阶级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奋斗幸福观的客体,即奋斗目标;而联合体的幸福、自由和解放,又是主体,即实现目的的手段。 只有联合体的奋斗方能获得幸福、自由和解放。 列宁也指出,我们的党是一种新型的政党,我们的政党必须与人民群众真正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依靠人民而奋斗,方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是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马克思主义这一奋斗幸福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他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的人民立场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 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14]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还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民本思想是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历史证明,民本思想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强大力量。大禹就明确提出并践行了民本思想。 他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他已经意识到了“民”是国家的主体, 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民”稳了,国才能宁。大禹治水就是他对民本思想的践行。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使用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得到巨大丰富和发展。西汉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贾谊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加以系统化,形成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理论。 他论述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故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大政上》)。这里他提出人民是一切的根本。 “故夫诸侯者,士民皆爱之,则其国必兴矣; 士民皆苦之, 则其国必亡矣。 ”(《大政上》)“民”是最有力量的,“民”既可决定一个国家的“兴”和“存”,也可决定一个国家的“亡”。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思想就是根源于这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理论文章中,时常闪耀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智慧光芒,如“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不过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君主服务的,是为了君主的“驭民”“牧民”“治民”服务的,是确保君主能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是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成为社会主人,成为自己主人。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尤其是群众史观,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把它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再具体化到他的“奋斗幸福观”中,即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依靠人民的力量而奋斗。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幸福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历史,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从建党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一革命就是“绝大多数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革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切改革和建设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最终落实到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始终要做到“三个代表”,最终就是要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坚持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理念,不忘实心,继续前行,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造福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生成于自身成长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形成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渊源,还有丰富的实践根源;不仅有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根源,还有他自身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实践根源,也就是他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成长历程。 习近平成长的历程,就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历程,就是他“奋斗幸福观”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习近平成长经历非常丰富,从陕西到北京,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从贫困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再到沿海发达地区;主要政治岗位从村、县、市(地)、省到中央党政军。他为“官”一任,造福一地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的为政目标和奋斗方向。 梁家河七年是他与村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奋斗的七年, 这七年他真正了解了人民状况,了解了人民疾苦,生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情怀。 这七年里,他为村民扩土地、修厕所、办学校、建沼气池、打深水井、办铁业社等,这七年是他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七年。 从正定到宁德,到厦门等地,习近平最常去的地方是基层,最关心的是人民。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10](P432)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就是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程,也是他“奋斗幸福观”的生成过程。所以,习近平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的成长历程,就是对他“奋斗幸福观”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

四、结语

从社会历史方位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是新时代的幸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幸福观。 在这一新时代,人民幸福是总目标,人民是幸福的主体,是奋斗的主体。 具体目标主要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这一新时代,实现幸福的主体,即奋斗的主体,是新时代的人,新时代的奋斗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其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全体中华儿女。 在这一新时代,实现幸福的理念和方式,即奋斗的理念和方式,“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将成为凝聚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时代各项目标和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幸福观主体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习近平幸福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何谓“主体间性”
多主体合作 创新社区治理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