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集团化均衡办学的优化路径

2020-01-18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杨 欢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6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从以往的“有学上”到如今的要“上好学”,有限的教育资源在面对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基数时,实在难以为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企业领域衍生出的“集团化”管理也以“教育集团”之名在教育领域中保持着强劲的发展趋势。首先职业教育集团以一种新兴的办学组织率先兴起,开始对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基础教育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过去“分散”的教育局面,着力构建“合作”格局,无论是在规模、质量、品牌、技术以及专业上都有所创新和提高。因此,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学区内、城区内公办学校发展的相对均衡,推动优质教育建设,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均衡办学的必要性

集团化办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校或校区的办学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在共同的理念引领下,在一定的契约约束下所形成的具有规模效应的合作关系。一直以来,我国重视教育优先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继续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各学校在做大品牌和优质均衡理念的催生下,基础教育集团化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基石。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教育必须要追求资源的最大化、最有效化利用,让教育资源成为社会所有公民的公共产品,而不是只是隶属一部分人的特权。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基础教育阶段也面临着各区域间、学校间发展程度不一、教师队伍素质不一等问题,最终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走基础教育阶段集团化发展战略,以抱团联合发展的模式,促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相互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各区域内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选择。

(二)办学模式的创新

在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随着社会多元时代的发展,办学如今也呈现多元化的模式和体制结构,以往由政府主导办学的基础教育,现在国家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并对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这样就有了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形式学校。比如,成都嘉祥教育集团是从房地产等产业中获得的资本投资创办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和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发展壮大成一个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教育集团。

(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整

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组织的发展,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节奏中,农村学校或者城市边缘学校面对生源逐渐减少、师资力量不断流失等问题,学校难以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而城市中心学校或者名校因为学龄人口的大量流入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要求,面临着原有规模和空间不足,而需进一步扩张的问题。当这种“马太效应”愈演愈烈时,则需要一种更为平衡的教育模式来打破这种局面。基础教育集团化以名校带动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的差异驱动模式,进行学校组织的重组、改造、扩张与兼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组织水平和办学效益,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最终达到教育公平。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审视

随着集团化迅猛地发展,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取得一些实效的同时,也显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育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点简单的讨论,并提出个人的思考和拙见,希望能为基础教育集团化均衡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校校间认同缺乏——边缘化发展

在哲学范畴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另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内部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无绝对的联系。众所周知,教育集团化是两校或者多校间的为保证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保持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紧密度决定了学校间的发展程度与高度。校与校之间的抱团发展,实际上是以名校或龙头校作为“领头羊”,带领集团学校一起发展。然而在现实过程中,集团学校在利益和政策的驱使下,尚未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各自为营。如同“漩涡”的形成一样,因为相互之间有差异,都想急剧地旋转,追赶着,疯狂的向前涌去。可最终还是中心校吸附最强,最有力量,而处于边缘的最弱势,只有涌向最中心,能力才会最强。在这个前进过程中,作为附属的集团学校往往不能认同中心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而出现“吸附力”减弱的情况,学校之间走向形式化、边缘化发展局面。因此,随着名校或龙头校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的减弱以及边缘学校本身就面临弱“吸附力”的局面,教育集团化出现“漩涡”模式,附属学校的观念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定位也会大打折扣,难以实现校校之间的共生局面,即使是抱团发展,也依然朝着两极化发展。

(二)同质扩张——重复化发展

任何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出现某些事物的同质化问题,它是一定时期内“生物圈”的重复扩张。当事物膨胀后,最终只有表面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实质质量的提升。在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下,集团化办学如同“搭乘电梯”一样,在一夜之间学校数量暴涨,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升学问题。而实际情况是人民群众要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却还不充分。比如,四川石室教育集团领办了很多学校,组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除了龙头学校(石室中学)之外,还有领办支持型学校、指导合作型学校、对口帮扶型学校、以及仅使用“石室”品牌的石室小学(但不属于石室教育集团)。然而,除了石室北湖校区以外,其他成员校与集团关系松散,不存在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教育质量也难以评估。教育均衡化发展下的集团化办学并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要缩小差距。不同教育阶段的办学应是在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基础上谋求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尤其是各集团学校也应该有相对独立的办学理念、风格,这样才能形成各集团学校在融合和推广过程中主动建构、主动发展,而非“被发展”、“被整合”。在各教育集团的带领下,基础教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在学校教育质量“直线上升”的过程中,各学校特色还不清晰。就好像我们所在的地貌上,有高有低,名校的教育如同“干爽高地”,其他集团校却行走在“山谷低洼”处,在平衡山顶与山谷时,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抬高“山谷”,所谓至高点不一定就能看到最美丽的日出,而是应允许有朝着不同方向、有各自特色的高峰。

(三)优质资源的有限与扩张——矛盾化发展

“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几乎每一位家长的希望,前一句广受诟病,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学校质量上的差异。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时,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当的教育却是我们教育者应该也是必须要做的。这就要求在满足孩子对教育资源的期待上不仅要有“量”上的期许,更要有对“质”的追求。那么,教育者就需要去解决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以及如何提供的问题。随着教育集团办学的壮大,名校必然要在学校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尤其是要输出管理人才、教学人才,推动教师的流动,从而壮大集团共同体的师资队伍。当对人力结构作出调整时,也就意味着有限的优质资源有可能会被稀释,比如师资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是否得到保障、要素的配置是否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等问题。另外,在教育经费方面,仍然以“精英配置”为主,对弱势补偿不足。这些问题意味着集团校在面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依然存在。

三、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路径思考

(一)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

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发展程度,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性则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名校或者龙头校在人力、权力、声誉以及物质等方面都有其必然的优势,也尽可能地将各资源与集团学校共享,这种“输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相关学校的办学质量,但也必须考虑是否会引起集团其他学校的不适。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常说人人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坚硬牙齿和健康的胃,这样自己才能充分咀嚼、消化和吸收。即使名校的发展模式再好,可某些理念和方式若是相关学校不能接纳、融合,那也于事无补。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让集团学校各管理人员以及师生实现由听从命令的状态向自主自治的状态转变,名校或龙头校应在其恰当的输出基础上使相关学校主动整合、自我探索、有序生长,鼓励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模式,在借鉴名校的优势上,坚持自我生长、自我培育,完成从“外部植入”到“内部生成”的质的变化,成就一所有内涵、有质量的集团学校。

(二)坚持多元与特色文化共同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美从来都不是一样的,如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这可能就是对和而不同最好的诠释。在多样性办学的倡导下,各校所具有的特色就是和其他校不一样的品牌和文化,也是一所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化自信,认为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可见,各校在借鉴龙头学校办学理念时,也要思考自己与他者的差异性以及自身的个性特征。学校办的是教育,教育需要载体,需要环境的熏陶,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学校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果一所学校代表的是所在地方的文化,校长、老师站在后面,孩子们站在前面,那么它也代表着一个个乡村、一个个社区、一座座城市。因此,要实现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和城乡高位均衡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形成“有特色的好学校”,即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相对独立性,传承好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特色。例如江苏省龙河小学秉承“做最美的自己”,弘扬“三和四美”的校园文化精神;成都东城根小学以巴金为核心,讲述与巴金老人的情缘故事等文化特色。

(三)宏观与微观调控优质资源

所谓“优质”是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条件、教育经费以及师资等资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两会”上细数人民群众的多种期盼,其中之一就是“小学生、初中生希望不要择校,不要出现“大班额”,能够公平的享受优质资源。”[2]可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设计,前期做好调查,从当前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制定教育均衡政策,从政策上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集中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购买、引进、整合等方式逐步扩大本地区教育资源库;从宏观上为学校争取资金,指导学校进行本土化的资源建设。二是借助名校或者老牌学校的品牌和管理模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多元联动”,建立起政府、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从而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这样既保证了优质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也解决了薄弱学校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优质资源不仅需要整合,还需要不断的磨合和培养,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以及时间的跨越。

当前,集团化办学已成为实现基础学校资源均衡化的“宠儿”。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逐步推进,解决好边缘化、重复化、矛盾化等发展中的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为多样化教育的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猜你喜欢

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双轮驱动型军工企业集团化协同营销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新时代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困境及其优化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