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2020-01-18刘诗贵肖凤仪
刘诗贵 肖凤仪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基本的也是核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人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基石,在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助益良多”。[1]那么和谐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人际关系状态,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师生心理相容相通,心灵互悦互纳,进而形成师生的互信和互爱的情感关系。”[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承担“教的责任”,学生承担“学习责任”。在课堂上,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就应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受教”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和谐关系是需要双方的配合。师生接触交往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那么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就主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分别该怎样作为,才能避免师生的矛盾冲突,化解不和谐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角度探讨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成为学生信赖的人。教学理念是根本,理念错了就相当方向错了,方向错了教育就会失败。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在课堂上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学生并不是被主宰的“臣子”。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前,教师除了要备好课,还要大致了解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比如人数、男女比例、专业、素质水平、年龄层次、特点、需求等。当然大多情况是在与学生在课堂接触过程中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手段来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哲学角度看是价值论概念,就是说学生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教师要做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要破除传统教育教学的理念,不能只顾盲目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存在,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教师才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据了解,70%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上完一个学期的课,还叫不全学生的姓名,还有75%的教师只是关注自己的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这些现象都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利于和谐关系。
其次,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学生尊敬的人。虽然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并不意味要放弃作为教师的“权威”。要做到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师更应要树立“威信”。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才会尊敬和接纳。那么教师“威信”来源哪里,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的人格正,也就是教师的“为人”。教师的“为人”体现为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在与学生的接触交往是否表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言行举止是不是符合教师的形象,这些都会印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学生接纳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为人师表”形象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威信”并非让学生敬畏,要让学生喜欢,还应增添个人魅力,使学生感到亲和、容易接近。据调查,有30%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听不进该教师的课;另一部分就是教师的为学即专业素质。一定的专业水平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通俗的说,专业技术能力是教师从业的本钱。如果专业水平差了,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就是没地位没“威信”而不值得尊敬,专业素质越高在学生那里的“威信”才会越高才会赢得更多尊重,甚至会拥有学生“粉丝”而受到崇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专业水平显现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养,加强科研,树立本专业领域在学生面前的“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专业素质强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教师水平高在课堂上才能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折服学生。教师受到学生拥戴,就利于和谐师生关系。
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喜爱的人。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是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好课是前提,适当的教学方法技能是关键。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深度把握,做足准备,善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约10%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受学生的欢迎,这些老师科研能力都很强,专业素质不容质疑,但是上不好课,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展示专业水平,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有的老师比较懒惰,或者说过多精力花在科研上而在教学上应付了事,一直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方法,上课对着教案或者PPT照念,教学方式呆板,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其实90%以上的学生讨厌教师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方法惹人反感。当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就是要想办法来改变“老师一个人的独白”、“学生抬头率不高”、“缺乏互动”的现象。长期以来,理论课大多学生反映抽象枯燥无味,由此课堂上大都“低头”各行其是,进一步对该课老师也没什么兴趣。那么教学改革就是要使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教师要大胆改革,突破传统教法,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扎实、案例充分。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民主平等的互动交流、研讨、辩论等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严谨中展现生动趣味性和灵活性等。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的讲解不能一直占据整节课堂,要给学生发声的机会,即便老师的讲解也一定要善于举例,课前要多准备些案例,讲起来才会具体生动。学生的发言,在课堂上至少要预留15分钟左右(看情况而定),讨论或者表演可能更长时间,有时候还要给学生放视频、电影片断等来说明问题。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其实就在和老师进行接触互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积极组织课堂活动,在共同的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会彼此愉快合作而增进感情,学生因此会认可老师,老师也会有成就感更激发工作热,师生在一起就其乐融融。
最后,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气氛,成为学生亲近的人。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要艺术化以营造亲和、友爱、活跃的氛围。据了解90%以上的学生喜欢语言幽默、和蔼可亲的老师。有的老师板着脸,一副严肃表情贯彻始终,让人觉得孤傲冷漠,肯定不会让学生愿意接触,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怎么融洽和谐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听其教”。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气氛,教师的策略要在增添个人魅力、课堂吸引力以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方面下功夫。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喜欢。中外教育史上,“无数成功的大学教师,都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开启学生的,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中国有孔子和其弟子颜回,外国有柏拉图和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都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学术研究在和谐的氛围下影响学生的人格,最终学生们也成为一代名家。”[3]
二、从学生的角度探讨
首先,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学生要继承发扬它,是对学生最基本的个人素质要求。做不到这点就难以和老师相处,也算不上合格的大学生。当今有些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当宝贝,娇生惯养、任性而为,稍微不顺意就对长辈和老师不尊重不礼貌。和老师接触就搞不好关系,有的可能因不喜欢某位教师就任意诋毁或诽谤教师,在背地里辱骂老师,有的挨了批评甚至还想法陷害报复老师。我们无法相信一个人不尊敬老师的人能够成才,尤其是对老师进行诬蔑毁谤、打击报复的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教师身上担负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带来的责任,有可能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下使教师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关心学生,学生应该善于理解和包容教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青年学生应该学会感恩,自己的成长成才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具有感恩意识,才会珍惜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多名人伟人都懂得感恩,毛泽东到了晚年还不忘自己的恩师。学生必须“尊师重教”懂得感恩,这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前提条件。
其次,采取恰当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大学生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积极主动地自觉学习,作为成年人了,不需要教师更多地管束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善于思考,采取恰当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有的学生一时想不通,可能就和老师争吵起来,显然是不善于沟通。和老师交流沟通一定分场合、注意方式方法,有的学生就是不管在课堂还是在路上,就把老师给“绑架”了,非得要立即搞清楚问题为止。有人指出,“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4]其实有的问题可以在课后再找老师,或者通过微信、QQ或电子邮件等来和老师慢慢交流。“师生之间也可以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见面会等,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5]现实中大学生和老师都性格各异,有的开朗、有的内向,可以选择适合彼此的沟通方式,实现有效沟通。
再次,在课堂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很多时候就表现在课堂上。有的课堂上,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睡觉、讲话、或做其他的事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不尊重老师,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好像上课是老师的事情,和他无关。当前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求比较松懈,也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配合,课堂上经常答非所问或者站起来无话可说,这让老师心都凉了。此外,还有的学生不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说明学生不重视该课程、也不尊重老师。逃课在高校虽然不是新鲜事,但也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作为大学生,国家未来的人才应该懂得自律,要加强自我约束遵守纪律。纪律严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没有哪个教师喜欢课堂上像菜市场样闹哄哄,也没有老师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课堂纪律,这样只有依靠学生的自律自觉才使课堂井然有序,使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时候体现为尊重老师的劳动、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上。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事关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教师在其中要发挥主导作为、学生要发挥配合作为,只有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影响,也都应该为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