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环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探讨
2020-01-18杨茜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经济与信息系
杨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经济与信息系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现高职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
为适应国家对生态环保信息化的需求,能为行业和企业培养出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环保业务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环境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行业企业对环境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专业核心素养的特征和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人才培养路径给出建议。
一、环境信息技术专业职业核心素养的特征
核心素养又称为“关键素养",环境信息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是指“环保业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环保业务”是必须掌握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和业务需求分析方法,“信息技术”是胜任岗位要求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综合考查学生为适应企业和行业对应岗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1.专业性与业务性。要求学生具备全面、过硬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及掌握环境监测基本业务流程,并能取得对应岗位的职业资质证。职业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是职业教育最终的培训目标,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和持续的强化巩固。
2.创造性与创新性。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企业一线的工作者,要求学生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有高素质的技工人才,有超强创新能力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研究发明一些生产、生活中常用工具,具备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3.持续性与革新性。“科学态度与责任”“工匠精神”相关的核心素养不仅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流程中。核心素养培养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稳中更新。
二、环境信息技术专业培育现状
(一)调研程度受限,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
由于教研室教师人数有限,每年社会调研的覆盖面和深度有限,未能深度挖掘企业对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革新已经与技术发展的速度存在时间差。
(二)教育模式趋近于形式化
第一,以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为主。大部分教师采用的传统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对职业素养的形成培养较流于形式。第二,缺少统一的专业能力规范和标准。目前全国开设环境信息技术专业的院校较少,行业也暂没有统一的规范。
(三)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第一,缺少清晰的职业规划。在校内虽然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是没有和专业能力相结合,具备广泛性缺少针对性。第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部分学生注重工资待遇,却确实满足工作岗位的能力;部分学生缺少团队协作意识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与企业需要相去较大。
三、环境信息技术专业培育建议
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上层的架构和规划,同时也需要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以及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一)校内协同,共筑环境信息技术专业核心素养培育新体系
第一,教育理念融入常规教学管理。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展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充分发扬社会主人翁精神,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壮大有机结合在一起。
(2)开展文化活动。了解行业标准、合作公司的企业文化、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
(3)参与社会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参观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对社会有更高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第二,常规教学观念的转变。
(1)在教学形式上,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引入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一线教学的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考核评价的制定,进行校企教材的编写及校企合作课程的改革。
(2)在教学框架上。通过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专业与基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多样的课程体系。
(3)在教学组织上。今年的新冠疫情全国范围开展了网络课堂的教学,教学实践也融入线上实训平台,取了较好的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学和自觉能力,是对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第三,课外专业素养培育的多样化。
(1)广泛开展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不局限于: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组建学生计算机服务社团、学习兴趣小组。
(2)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中心,专业老师成为学生的创新导师,不仅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去。
(二)校企协同,共建创新教育平台
校企深入合作,共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新,使得人才培养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完成顶岗实践,实时掌握企业新技术、新规范,倒逼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利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优化进行有效结合的探索,构建在核心素养体系下的环境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一种全新探索,特别着眼于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