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美”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20-01-18年丽凤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孟子道德内容

年丽凤 经 纶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在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十九大报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整个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积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当前社会,伴随教育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新媒体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新媒体在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使社会滋生一种金钱至上的风气,人们审美心态由此发生一定的扭曲,呈现出浮躁、急躁及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于青春期群体,自由的天性决定其一定时期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对于一些事情会出现无法遏制的强烈本性,不能实现事物之间的平衡,这种现象的出现为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限制。

纵观中国文化史,受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存在差异。回顾中国审美史,可以知道,如何对待和处理“情”与“理”关系变成中国审美史关注的重点,这也使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审美特征以及审美取向[1]。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一阶段,为了实现审美心态的健康、完善化发展,应该转变人们世俗化、庸俗化[2]的思想认知,从而实现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承。再通过对孟子“美”的思想分析,其核心内涵是将“仁”作为重点,通过仁爱思想、道德强化及行为教化内容的分析,充分展现出性善论的价值。

在这些思想内涵中,将人们道德修养及主题自觉性进行分析,对后人文化的思想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一言以蔽之,通过对孟子“美”思想的分析,吸收孟子“美”思想的有益内容,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以期矫正当今社会不良的审美理念,从而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一、孟子“美”学思想

在孟子“美”学思想中,通过思想道德的强调及美学价值的阐述,可以充分展现孟子的思想价值,以期对当代社会在审美方面有所裨益。

1.孟子思想的道德内涵

孟子思想中,将仁、义、礼、智作为基础,其中的“仁、义”是重点[3]。

第一,“仁”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孟子提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4]266,孟子对仁义理念的明确,全面补充了人的情感,通过人们真实性、纯粹性以及行动性理论的分析,将人们的道德内容进行扩充,充分体现出孟子思想的仁爱以及包容性[5]。

第二,义,孟子指出“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4]266。孟子通过理性的思考、对道德重要性的强调,逐渐形成了一种反思取向。

第三,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内容,通常会从社会属性出发,逐渐形成规范性的社会交往模式。“孝”是儒家头等的大事,孟子时刻强调“大孝”要符合礼,即所谓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4]85

第四。智,主要是在不违背原则的思想认知下,结合社会规范的、灵活性的变通模式,通过主体判断力的总结,即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59

由此,孟子归纳了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在这种道德性的思想引导下,孟子也提出了“四端”[4]59内容,指出人的共性,而且充分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孟子道德思想的传播。

2.孟子思想的美学阐释

道德内容作为一种理性的伦理约束行为,通过审美意识形成一种内心的愉悦感,在这种理念下,可以引导人们享受自由及价值,结合仁义的思想内容,实现对美学哲学思想的阐述。美是想象中的善,并以“物我同一”“以己度物”的审美同情观的思维定势, 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去体验被欣赏对象的神情风采。作为审美心理学心态的成熟和发达的“美”,是中华古典美学理论宝库中一颗独具光辉的明珠[6]。虽然孟子在语言中没有直接阐明美学内容,但在思想中更多的将仁义作为基础彰显“美”,强调性本善的思想,以便提高人们对道德修养及人格价值的认识。

例如,孟子修身养性(“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4]233)等内容的提出。为了培养人们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应该结合孟子道德意识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为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提供支持。而且,孟子思想中,通过“可欲”[4]263思想内容的阐述,形成一种和睦的思想,这种“善”是让人们欣赏的,但是,这种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诸己”[4]263的理论。在该种理论下,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自愿实施善行,这种思想是一种更高的善行境界。孟子思想理论中,同样将仁义礼智作为真和善内容,进一步充实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认知理念,充实了孟子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强调了思想美的艺术价值。在这种思想道德艺术的强调中,实现思想道德与审美的有效融合[7],有效充实了德美艺术内容,满足审美艺术的传承需求。

与此同时,孟子认为人的外在美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外貌是天生的,为了对得起这种美,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充实自己的德行,通过内在美及外在美的融合,充实自身德行,实现美的协调统一。即孟子所说的:“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4]249而且,在不断“充实”[4]263内在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美的艺术特点,积极强调个人的主体及内在修养。由于美是依靠内在充实的,主要强调个人主体的修养,通过内在道德的充实,可以将美学传承,充分展现纯粹的、具体的文化思想认知,为美学思想的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二、孟子“美”思想的内容

孟子思想通过渠道及方式的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及人性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形式具有协调社会、顺应自然及陶冶情操的目的,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孟子思想中的政治理念美

结合孟子思想内容,对政治理念美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以民为本的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4]258孟子认为,民在国家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人民是十分可贵的,应该将人民放在君主及诸侯之上,若一个国家失去了人民,那么君王的地位也会岌岌可危。因此,在国家发展中,为了得到人民的认可,需要君王按照民之所想实施政策,不能做人民反对的事情。对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后世人民中得到一些开明统治者的认可,但也有一些专制暴君反对这种思想,如,朱元璋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大逆不道,之后在儒学家极力辩解之后,使孟子的思想得到传承。

第二,尊贤使能的思想。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4]57在这种思想认知中,主要将尊贤使能的实行作为仁政的核心条件,在孔子提出了“举贤才”之后,将贤者参政作为条件,为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孟子思想延续了这一内容,将“尊贤使能”[4]57作为政治道德中的基本规范,并强调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以推动国家的稳定发展。孟子认为,在国家长治久安中,任人唯贤是十分重要的,在举贤中不能将出身作为标准,而是在真正意义上任人唯贤,已达到仁政的最终目的。

第三,轻刑罚。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4]8孟子思想中,反对统治者的暴政行为,认为国家发展中,实施仁政可以减少杀戮现象,若君主对人民实施暴政,则君主应该受到严重刑法。由于君主实施暴政,会失去民心,使国家置于危险的环境之中[8]。

2.孟子思想中的经济理念美

在孟子“美”思想分析中,对当代人们经济发展也进行了分析,满足当代人民的基本需求。

首先,孟子提出“制民之产”[4]12的理念,积极实行井田制度。孟子思想中,主要明确“恒产”[4]12内容,也就是固定人民的产业,通过土地、庄园的合理分配,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在生活中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有社会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才可以逐渐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审美意识,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真正做到“保民以安”[9]70。

其次,轻徭薄赋。即 “薄税敛”[4]8对于该种思想而言,其中的轻徭是指不违农时,实行单一税制。真正做到“用民以时”[9]75。做到这一点,就会实现“谷、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以及“数口之家无饥矣。”[4]4若在人们生活中,增加税赋会影响人们的生活,降低生产,不利于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保护工商。即通过“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实现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4]57。孟子思想中,虽然主张农业生产,但也同样认识到工商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招揽商人做生意,才可以促进区级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孟子时代的制度限制,为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一定限制。

3.孟子思想中的人性理念美

孟子重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层次的人格美培养机制,在孟子的《尽心下》中,对人格美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的“善”“信”[4]263是体现人格完善的核心,人们通过修身、自省,可以形成“知性”“养性”[4]233的认知,并充分展现出“四德”的内容。通过对“四德”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孟子将人格美作为人超越物性束缚的产物,而美是人自身审美形态形成的证据。同时,在孟子人格美中,其内容包含了善又超越了善,包含了美又超越了美。例如,在善的境界中,人是由生物人发展到伦理人的,其中人格的伦理性及理性化是对人审美意识的判定,主体在这种背景下不仅需要形成内外和谐、感性统一的“美”,而且也需要丰富自身的情感,并逐渐达到综合美的目的。结合孟子人格美的内容,在当代人们审美心态形成中,个体应该逐渐形成多种品格、气质,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对人格美的合理界定。而且,孟子还认为,人与非人的区别与人的能思之心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告子上》中,对人的心在待人接物中产生的情、意进行总结,孟子认为人如果可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4]233,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人生目标做出正确性的判断,之后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实现对善恶美丑的正确判断。因此,在孟子思想分析中,人们应该认识到个体精神的价值,有效突出主体意识,以便实现当代审美文化的创新及传承[10]。

4.孟子思想中的充实之谓美

孟子提出的充实之谓美是在和浩生不害交谈中提出的,可以发现,孟子通过人格美的谈论阐述了“充实之谓美”[4]264。

孟子将人格美分为善、信、美、大、圣、神等[4]264,其中美作为一个层次,在“充实之”之后才可以形成美。孟子认为的“充实美”包括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4]59,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4]200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内容,通过礼与智的运用,可以实现对人们审美认知的运用及调整,通过坚持、修饰使人们掌握审美内容。而且,孟子会将仁义作为美的本质,由于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封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发展成为当代各家关注的焦点。在新的社会结构背景下,有人提出鼓励征战、提倡富国强兵,这种理念的推行为贫困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而孟子则是将民众作为核心,积极推行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建立统一国家的政治纲领,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对于这种仁义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出孟子对事物美的本质认识。

三、现代启示

孟子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十分重要的代表内容,通过“性善论”“仁民爱物”等思想的明确,将人性与天进行贯通,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为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提供支持。在审美内涵分析中,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将崇高作为审美形态,通过优美状态体现出一种和谐化的生活境界,展现对人生存意义的反思以及感悟,而且,在审美形态中,通过生存深层含义理解中,结合自身限制性状况,可以实现对审美状态的追求,充分展现冲突性、对立性的审美价值。

1.以美优善的内容

在当代审美心态发展中,结合孟子道德思想内容,需要将“仁”“礼”[4]59作为核心,结合人们对自我状态的分析,形成一种符合伦理要求的判断标准,并通过对人内心本质的判断,实现对内在思想的挖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且,在孟子的“四端”[4]59中,可以引导当代人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监督的力量,积极端正人们的心态,以便激发人们的崇高品格。而且,在这种审美理念下,可以使人们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使思想情感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人们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当代审美心态发展中,需要塑造人们的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有效增强人们的自身亲和力,逐渐达到“其身正,其事成”的目的。而且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同时,在当代人们审美意识提升中,一些权力管理者需要处处与人为善,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11]。

2.以美储善的目标

伴随当代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求美作为人类发展的永恒理想。在传统人民生活中,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会追求善、美[4]264。同样,在当代科技创新中,为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也应该将道德、艺术的传承作为重点,展现美、善传承的必要性。所以,为提高人们当代审美意识,需要确定“以美储善的目的,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及道德水平。换句话说,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人们需要掌握美、善知识,积极提升审美意识及道德意识,通过知识涵养及审美意识的提升,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具体来说,在“五讲四美”中,明确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通过教育及实践的结合,进行活动的创新。总之,在当代人们审美水平提升中,应该积极提升人们的总体水平,通过“志愿者”“幸福工程”等活动的创新,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充实人们的精神,全面提高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及道德境界[12]。

3.以美引善的发展

在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将培养“至善”[4]264的道德人格作为重点,经过儒家思想的完善,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人们美学思想的延续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当代人们审美意识强化中,应该结合传统美学文化的特点,立足于生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协调,积极弘扬正能量的审美内容,逐渐寻求审美与人生的契合点,为现代审美传承提供支持。而孟子“美”思想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可以对当代人类欲望膨胀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将之引入到一个向善向美的精神维度。同时这种以仁爱为基础的处事原则,能给由于利益争夺而冲突不断的世界增添一副趋于和谐、通往友爱的精神润滑剂[13]。结合孟子美学思想内容,当代人们需要从外在的涵养、内在熏陶中,提高人生的境界,积极开拓创新性的精神世界,并在人们审美意识感性以及理性协调中,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14]。

4.以美扬善的思想

伴随当代人们审美的意识的提升,对于一些善的事物,需要积极宣扬,使其得到传承。当代的文化和审美状况与先秦时代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文化和艺术的政治取向的降低,传统精神价值的失落,以及艺术审美中对形式外观的重视并相应地对思想内容的淡化等[13]。

因此,在孟子“美”[4]264思想的引导下,人们应该对善的事物进行传承,将其中美学内容进行弘扬,使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思想中的美学价值。对我国民众而言,对传统文化会崇尚权威、注重榜样的力量,所以,在“美”思想传承及发展中,应该将以美扬善作为重点,结合个体自发向善的模式,认真地吸取“美”思想的仁本精神,发扬传统艺术审美以善导美、美善并举的优秀传统,对于克服当下艺术潮流和审美趣味的种种弊端,将发挥有益且有力的作用[13]。在此基础上,当代社会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化、集体化的美,在这种“美”思想的引导下,可以改变当代人们浮躁的心理状态,并在更大范围上形成一种“向善向上”的氛围,使人们更全面地感受到美学的力量及价值。

总而言之,在当代人们审美意识提升中,为了转变人们金钱至上、审美心态扭曲、急躁等现象,应该结合传统文化中孟子“美”思想的积极部分,改变人们的审美局限,为当代文化的传承及审美文化的创新提供参考。在人们生命能力提升中,应该认识到孟子“美”思想中的政治理念美、经济理念美及人性理念美,通过多种美学内容的分析,提高自身的审美形态,并积极推动当代人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在生活中形成“以美储善”“以美引善”“以美扬善”的思想认识,进而推动当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孟子道德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磨刀不误砍柴工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主要内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