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2020-01-18宋远见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宿州结构性供给

宋远见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宿州行政学院) 理论研究室,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2]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农民是发展永远绕不开的主题,乡村振兴的任务非常重且相当迫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产业兴旺的主线和关键突破口。

一、宿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情况

宿州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及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仍然没有变。

(一)传统种养业遵循新标准

宿州市粮食生产遵循“提单产、稳总产、调结构、强品质”标准,2018年粮食总产455.85万吨,比上年增长1.8%,实现“十四连丰”。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标准果园59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20个,市级21个;已建成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97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6个,市级47个。

另外,养殖业遵循“规范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全年肉蛋奶总产85万吨,增长率7.5%;已建成市级以上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123个,其中部级13个,省级24个,市级86个。

(二)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

农业产业化工作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加工产值占全省加工产值的10.2%,位居全省第3位,增幅10.2%,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发展到635家。埇桥区灰古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获批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每年提供1亿元的资金扶持;砀山县黄河故道等6个示范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跨上新台阶

发端于宿州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入选《农民日报》三农十大创新榜,并被农业部等六部委在全国范围推广。

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2 283家,加入联合体的龙头企业292家,合作社875家,家庭农场1 871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林木等主导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以上。2018年,全市共评定市示范家庭农场、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各50家。推荐24个家庭农场、16个农民合作社作为2018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四)农村改革踏上新征程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全市发放确权证书116 011户,占农户总数的98.4%;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21.5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1%。二是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全市375个村开展试点,完成300个村,承接“三变”改革项目849个。三是加快农村金融保险创新。率先开展“劝耕贷”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此模式已在全省和全国部分省市推广。目前,宿州市各县区“劝耕贷”模式已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劝耕贷”担保贷款5.38亿元,有效缓解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二、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念,导致对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宿州市作为粮食核心产区在国家粮食产能提升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解则有些简单片面,直接影响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政府而言,长期粮食核心产区的惯性思维想当然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要提高粮食产量,作为粮食核心产区的农业大市宿州更是责无旁贷,不需要搞什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是其他地区的事,从而导致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积极,不主动。

对农户而言,种地尽管收入相对较少,但由于有国家保护价收购和种植补贴,赔本的可能性很小,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不种白不种。这种状态往往导致农户对市场不敏感、不关注,只在意政府的补贴与收购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不到位[3]。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成为粮食生产新常态,但基层管理者、实际生产者对此仍认识模糊;构建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正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此的认知程度与政府期待尚有差距。

(二)结构调整的滞后和草率盲目并存,并制约改革的推进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受多种因素制约,宿州市农业依旧主要关注生产环节产量,并没有从消费者和市场的角度对农业供给做好结构性调整,优而不多与多而不优并存,时有供不应求与积压滞销并存的情况发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结构调整存在盲目性。在大面积种植经果林之前由于缺乏对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科学论证,导致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况;对该种什么、最适合种什么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严谨的科学论证、准确的市场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种植的一些产品丰收后无市场,成为烫手的“山芋”。由于缺乏成本意识,加之对市场预期、经济效益缺乏科学有效的综合分析与研判,出现种植出来的产品效益与投入成本基本持平,甚至倒挂情形[4]。

(三)农业基础设施量质不足,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

宿州市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严重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及结构不合理,堤坝沟渠、农灌及配套工程等农田小水利设施不适应发展需要,供水不足、排水不畅、农业用水困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农村道路的数量偏少,标准偏低,鲜活农业产品的流通困难,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作用尚未得以体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亟待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改革的掣肘,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量质不足,还表现在已有的设施效用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四)农业增收作用不大,农民参与改革动力不足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实施,近年来,宿州市农民增收速度加快,快于 GDP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据调查农民收入主要靠务工收入。在此背景下,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及农业兼业化趋势明显,据统计宿州市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小学及以下文化高达50%以上,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8%左右,接受现代农业技术、现代管理能力差。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部分不会也不想种地、更不愿意返乡种地,“谁来种田、谁来务农”的问题日益突出,参与改革动力明显不足。

三、加快推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宿州市要把发展理念的创新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领,以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崇尚创新,为改革提供强劲动力

1.崇尚理念创新,变革农业发展模式

传统农业模式是先考虑““种(养)什么?怎么种(养)?”,然后再着手解决“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结果就造成农产品卖难、买不上价的现象。改革的实质就是创新理念,改革传统农业模式,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怎么卖?”这4个问题的解决顺序改变为“卖给谁?怎么卖?种什么?怎么种?”[5]。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转变观念。首先,搞好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地区、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和商业模式;其次,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当然变革宿州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等各项保障工作。

2.崇尚制度创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宿州要在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把握改革正确方向,结合宿州实际和试点中的问题完善改革实施方案,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积极稳妥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整合现有的各类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市级建立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为龙头,县区建立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分中心和乡镇审理服务窗口为重点,以信息管理网络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尽快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

3.崇尚载体创新,推进农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

宿州市拥有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简称“两区一园”)三块国家级农字号金字招牌。目前,正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打造和搭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作为推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针对“两区一园”建设中出现的亟待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如“两区一园”建设的整体定位不够清晰,各县区在“两区一园”内的定位特色不够明确;土地细碎化、经营粗放化、产品低端化的传统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高端化的现代农业特征有待于进一步培育等问题,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努力为推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平台和载体保障,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

(二)注重协调,为改革展现丰富内涵

1.注重功能协调,实现农业多功能发展

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过去人们仅看中农业向人类提供粮食等农产品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向工业提供部分生产原料等的经济功能,对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经济功能以外其他功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6]。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致力开发拓展农业新功能,注重各功能协调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点,立足当地特色,加大农业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特点,注重参与体验,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产品加工销售、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农业园区,推进“劳动变活动、产品变商品、农区变景区”。

2.注重产业协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推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全新的产业模式,带动更大范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和整合集成,实现农村全产业发展[7]。当前重点是根据宿州实际大力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激发融合发展的活力,构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3.注重区域协调,打造农业服务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特就特在一定要有与其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农业服务特色小镇就是要聚焦主攻为农业服务,重点发展以周边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业、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及为转移吸纳周边富裕富余农民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服务特色小镇建设,每个县区根据区位及产业基础选择2-3个镇重点建设,完善功能,主要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的功能,实现多种功能融合、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的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的空间平台。

(三)倡导绿色,为改革把握正确方向

1.倡导绿色生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推行减量化生产,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扩大有机肥、种植绿肥、配方肥使用范围,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从而从源头上确保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种植业—养殖业—菌物业”三业并举的农村产业体系,根据环境容量、市场容量、人口密度科学规划农业循环区域、种养规模、种养结构,打通种养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的技术环节、政策支持和组织体系[8]。在经济可行基础上,建设农业废弃物收贮、运输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原料化、燃料化多渠道利用途径,培育适度规模的农业废弃物利用和特色种养产业。

2.倡导绿色生活,适应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农业领域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有机”“绿色”“天然无污染”等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人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机遇,开拓了广阔空间,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生产模式,注重农产品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

基于流态改进的仓式微电解反应器处理油田废水研究…………………………………………………………(5):100

3.倡导绿色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提供多种产品,包括过去人们忽视的生态产品。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供更多更优质农业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宿州永续发展。建议中央和安徽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及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根据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尽快出台补偿实施方案或细则,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像宿州这样的农业地区的财力支持力度,通过“三变改革”,盘活农村生态要素,调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培育农村休闲、养老等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养护农村环境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形成农村生态宜居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体系[9]。一体化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打造绿色美好家园,让广大农村农民成为绿色发展的最好实践者和最大受益者。

(四)厚植开放,为改革拓展广阔空间

1.厚植内引开放,更高层次的“引进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背景下,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发展开放型农业,完善宿州农业农产品产业链,引进更多优质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高端引领,坚持高标准定位,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特别是密切结合宿州农业实际,继续大规模高层次引进世界最优质的农业种质资源及最先进的技术和智力资源,重点根据宿州农业水资源短缺等实际,引进以色列等国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提升宿州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让更高层次的“引进来”,助力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厚植外联开放,更大规模的“走出去”

宿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拥有“走出去”的诸多优势条件,要把更大规模的“走出去”做为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大战略;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 以建设中国酥梨、黄桃之乡、杨木板材等宿州优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为抓手,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产品国外生产基地;支持东大木业、安特食品等优势企业,以合资、参股、收购等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构建作物种植、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涉农产业链,以拓展宿州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宿州农业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3.厚植网络开放,更紧密的“联起来”

(五)推进共享,为改革夯实牢固基础

1.推进基础设施共享,夯实硬件基础

首先,提升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优化农村路网布局,加大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力度,加速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基础[10]。其次,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行动计划,巩固提升淮水北调及各级配水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最后,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互联网 ”+工程,让宿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实现农业在移动互联上增效、农民在鼠标点击上致富、农村在互联网上繁荣。

2.推进公共服务共享,补齐软件短板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围绕解决好人的问题,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农业农村都能共享公共服务的雨露。首先,强化政府部门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明确市、区县(市)、乡镇三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重点和途径,明确不同行政层级政府的功能定位与履职重点,把该由本级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更加有效地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其次,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运作方式。围绕建立需求主导、民主决策、多元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运作体系,在公共服务中积极引入市场、社会团体等力量,改变单一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

3.推进生产要素共享,增强要素支撑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无非紧紧抓住“地、人、钱”三大要素。一是解决“地”怎么改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宅基地的权益,防止出现伤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体制机制,把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分给农业农村农民[11]。宿州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应主动试点创新,为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验。二是解决“人”的双向流动问题。在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入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实现人才城乡双向流动,应该设定在不损害农村居民财产权益,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特定条件下放开在农村居住的相关制度限制,营造有利的环境让有市场理念、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有带动能力的城镇优质人力资源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就业,鼓励本乡外出人员特别是离退休公务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回乡反哺家乡,合理引导已经出现的逆城镇化行为,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三是解决“钱”哪里来的问题。农民农业农村作为弱势一方,自身资本积累有限,在公共财政要持续给力的同时,必须引进外来资本,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宿州结构性供给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我觉得我很勇敢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宿州诗群小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