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渠灌区水文化水生态建设研究

2020-01-18万忠海

中国水利 2020年3期
关键词:都江堰河湖东风

万忠海,尹 茜

(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610081,成都)

作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人们所熟知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还包括由渠首辐射出来密如蛛网的河渠。东风渠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输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及水库灌区输水任务,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背景及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四川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后编制了《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水利风景区 (河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积极开展水生态建设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四川各地的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

2011年,水利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强调“要高度重视在水利工作中厚植文化自信,着力推进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2月,四川省水利厅制定《蜀水文化建设纲要》,作为中华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蜀水文化,其建设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

纵观作为蜀水文化、岷江文化精髓所在的都江堰灌区,除都江堰景区以外,却鲜有一处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生态功能、展现蜀水文化的大型水文化水生态建设项目。穿成都市而过的东风渠理应成为延续和传承都江堰治水理念、纵览蜀水文化长河的载体。目前,尽管灌区内打造了一批诸如白鹭湾生态湿地、兴隆湖、青龙湖、锦城湖等优秀范例,但水文化水生态建设总体较为分散,对水文化尤其是蜀水文化的宣传及传承不足,也没有形成一体化展示平台,特别是东风渠渠道两岸的水利工程、附属建筑,面貌依然停留在20世纪水平,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公园城市的成都市极不适应。

二、构 想

在保障都江堰水资源支撑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水利风景区,建设各区域各具特点的水文化水生态景观,将山、水、林、城、路等融为一体,展现上有都江堰,中有东风渠,下有龙泉山、黑龙滩的线型景观,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由点到面的一体化生态水利风景带,构建独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都市河湖和水环境优美的灌区建设体系。

东风渠灌区着力打造东风渠蜀水文化百里风光带,抓住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东进南拓、建设公园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以水文化引领发展为主线,赋予东风渠精神升华,延续都江堰精神内核,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传承蜀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推进“一带一馆”建设为抓手,让灌区群众重拾蜀水记忆,重温蜀地乡愁,抒发家园情怀,乐享滨水空间,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以建设生态文化高地为契机,将东风渠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化水利工程典范,将水文化和水利工程有机融入 “一轴两山三环七道”的天府绿道体系,与国际化成都接轨;以提高渠道管理水平为手段,创建水管单位品牌,持之以恒地走出一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互补的灌区发展之路。

东风渠百里蜀水文化风光带建设以增加输水量、改善沿渠生态环境、弘扬蜀水文化为核心任务,顺应了河湖治理、成都市乃至环成都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天府新区及空港新城建设“三个需要”,将与河湖治理、水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天府新区建设、现代科技相结合“五项结合”作为目标,有利于推进东风渠水利现代化建设和单位整体发展大提升,有利于推动灌区水生态水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成都市 “主干”作用和带动眉山、简阳等地“多支”发展,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三、举 措

1.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灌区水文化水生态建设

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40年)》《四川省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及都江堰及东风渠灌区结构特点、水资源配置,科学谋划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用,明确一批河湖公园、城市湿地等水生态建设项目储备和建设时序,实现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生态与发展协调并进。

整合力量,稳步推进。推动灌区水文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仅靠地方政府和水管单位的分散建设远远不够,应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力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要统筹考虑都江堰水资源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特别加强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查、管理,确保都江堰服务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供水,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保障动植物生存发展多样化,以及作为自然和人类自净载体和水文化发展、共享载体的生态功能不受影响。

齐抓共管,体现特色。将灌区水文化水生态建设与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都江堰高质量推进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从强化顶层科学设计、优化灌区水网格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等多方面、多层级工作入手,在灌区东、南、西、北、中不同区域、不同方位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湿地、文化水廊、水利风景区,在描绘水清岸绿、百水润城的水生态画卷中,探索一条独具都江堰灌区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2.科学规划,“一带一馆”,扎实推进灌区水文化水生态建设

2018年,四川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河湖公园建设试工作的通知》(川水函〔2018〕1745 号),正式将四川省东风渠百里蜀水文化风光带建设纳入全省首批9个河湖公园建设试点之一。

筑牢生态本底,明确总体布局。以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遵循成都市“一山联两翼”城市空间结构和“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根据东风渠串联成都片区及其生态功能地位,以总干渠进水口为起点、新南干渠勤劳闸为止点,总长约110 km,沿渠空间规划布局“一心、两带、六园、十八景”。其中,“一心”为蜀水文化博览中心;“两带”为东风渠两岸蜀水文化生态景观带;“六园”从渠首开始至勤劳闸依次分布为 “蜀水·凝韵园”、“蜀锦·绿乐园”、“蜀云·仙载园”、“蜀艺·翠润园”、“蜀仙·诗雅园”和“蜀乡·渔耕园”六个主题园区;“八景”为沿东风渠道串联八个重点景观节点:东风迎水、白莲锦城、青龙吐翠、蜀运展兴、香薰山谷、崇水半边、龙池飞鹭、林盘渔鼓。

落实重点任务,打造优质河湖。实施渠道改建扩容工程、渠道检修升级工程、渠道设施提升工程、渠道水资源保障工程,打造安全河湖;开展绿色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渠道两岸植被种植设计等,为城市构建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生态河湖;通过水工建筑物文化提升、蜀水文化景观实物展示、民俗技艺活态展示、蜀水博览中心建设、文化体验活动、制度文化运用,展示、宣传、弘扬、传承蜀水文化,使东风渠真正成为一条蜀水文脉走道,打造文化河湖;抓好绿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串联融合社区发展,与灌区绿道体系接轨,沿东风渠两岸为群众提供富有人文特色的亲水景观、滨水空间和游憩绿廊,打造开放河湖,构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独具特色的城乡生态风貌。

弘扬蜀水文化,体现文化传承。秉承“善待水、善治水”的优良传统,将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融入“一带一馆”建设和管理之中。理清都江堰灌区水文化家底,加强水文化保护,将河湖公园建设与蜀水孕育出的农耕文化、城邑文化、运兴文化、茶酒文化、宗教文化、诗歌文化、民俗文化、商贸文化相融合,落脚于对大禹、李冰治水精神和都江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水利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全方位展现蜀水文化、渊源、成长、延伸和传承,有效提升灌区水文化的层次与品质。

3.建管并重,大力宣传,扎实推进灌区水文化水生态建设

强化体制创新。在坚持以政府部门、水管单位为主导进行规划建设的同时,大胆改革创新,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河湖公园等水文化水生态项目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并落实养护、维护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水土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监管、评估、考核体系,提高监管效率。

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爱水、惜水、护水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全民爱护水生态的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蜀水文化宣传、体验活动,进一步树立蜀水文化理念,宣传蜀水文化特色,传承蜀水文化精神,提升蜀水文化在水利行业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加强水利科普教育,重点将蜀水文化博览中心打造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水利科普教育中心、水利科技创新中心、蜀水文化传承的中心。

猜你喜欢

都江堰河湖东风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拜水都江堰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李冰与都江堰
关于东风四号要不要取消的一场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