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推动都江堰灌区高质量发展
2020-01-18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尧斯丹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尧斯丹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公元前256年李冰带领川西人民创建都江堰,经历2 200多年经久不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被称为“川西第一奇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等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坚持科技兴堰,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强水环境保护,强化水生态建设,以深化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具有都江堰特色的现代化“智慧灌区”为目标,不断推进灌区水利建设、管理和发展,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典范。
如今,都江堰承担着成都、绵阳、乐山、德阳、遂宁、眉山、资阳7市共 37个县(市、区)1 089万亩(1亩=1/15 hm2,下同)农田灌溉以及2 300多万城乡群众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用水任务。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向成都市中心城区和灌区提供生态环境供水约16亿m3,灌区总蓄水能力达17.69亿m3。古老的水利工程在灌溉、城乡供水、防洪、水产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多目标综合服务保障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都江堰灌区面积仅占四川省的1/20,但国民经济产值及其他指标均占全省的1/3~1/2,区域人口密度、GDP、经济密度、耕地灌溉率、财政收入等居全省之首,造就了省内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活力最好的成都“主干”和环成都经济圈,为支撑四川省“一干多支”区域发展新格局、成都市新时期城市定位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水安全保障作用。
☞
弘扬传承都江堰治水精神,融合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切实推动都江堰灌区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满足人民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并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坚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持续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传承都江堰治水精神,融合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切实推动都江堰灌区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
推动建设绿色都江堰、智慧都江堰、法治都江堰,奋力将都江堰灌区打造为节水型、智慧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
都江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以李冰为代表的历代治水先贤,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势利导、度势建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水利工程典范,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深入挖掘都江堰作为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的深刻内涵,将为更好地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希望各方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推进都江堰可持续发展,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绿色都江堰、智慧都江堰、法治都江堰,奋力将都江堰灌区打造为节水型、智慧型、生态型现代化灌区,使其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