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20-01-18张洪芝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张洪芝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 来,在落 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志愿服务作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不求任何回报,只为服务人民,改善社会的一种服务工作,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生动载体。同时,志愿服务蕴含着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怀和为国为民的深厚家国情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同向同行,应深刻把握二者融合的现状,并探索融合路径,让大学生成为踏实实践者和主动传播者。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一)志愿服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
二者精神实质和育人目标上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和自我全面发展。二者互促共进,同向同行。评价一种价值观培育的标准根本上是看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公益性活动为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搭建了实践平台。当前,志愿服务包括助力农村基层扶贫、繁荣社区文化、建设美丽城市、相关庆祝大会以及救助帮扶等方面,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意愿以及专业特点可以具体的进行选择,如部分高校开展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四点半”课堂,关爱孤寡老人的“夕阳红”每周固定时间持续不间断的为他们提供服务,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和培育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在服务过程中用实际行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二)志愿服务存在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现象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和奉献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学生专业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一定成效,收到当地百姓的认可,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升社会化程度搭建了平台。但是部分存在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情况,受到网络不良社会思潮以及社会上部分道德败坏分子的影响,出现了流于形式、功利主义倾向以及逆反心理状况,不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如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由于受到学分要求或者是评优评价的硬性条件要求等外在的条件“迫使”其参加活动,表现为心态不端正,服务态度不到位,服务工作敷衍的情况发生,更有甚者对志愿服务表现抗拒等情况出现。此类情况的发生根本源于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理解和认同,对国家、社会和公民自身要求并未在情感上有着深刻的认同,因而出现知行脱节的情况,无法有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志愿服务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进路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创新课堂形式,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引导大学生在情感和实践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本遵循,自觉自为的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奉献国家,以为人排忧解难的责任和担当服务社会,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精神追求完善自我,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价值融入为社会无私奉献之的社会价值之中,在服务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本遵循。
(二)搭建多元志愿服务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载体
志愿服务作为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充分因地制宜,探索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需要相契合,与发挥专业优势相对口,与服务社会要求相一致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参与红色革命基地志愿服务活动,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深化爱国之情。
适应时代发展,扩宽平台,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志愿服务搭建多元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与实习、就业的有效衔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尚的道德追求,并以此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准则,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展现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