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2020-01-18田爱香石彩虹
田爱香,石彩虹
(1.菏泽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山东 菏泽 274015; 2.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是“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质量的着力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①。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构建,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及时代意义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全员育人”强调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有育人理念,各自根据工作要求承担起育人职责,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形成和谐的育人体系,体现育人主体的全面性。“全过程育人”强调高校育人工作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要保证育人时间的连续性,使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高校育人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环境熏陶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实现显性与隐性、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共同育人格局,体现育人空间的全方位性。
“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被教育者所接受,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模式,“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符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符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能拓宽高校育人的渠道,调动全体教职工育人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作用,增强高校各方育人合力。“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能弥补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不足的现实状况,使高校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高校育人工作质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根本目标,高校德育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的基本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高校德育不仅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即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独立的人格特征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关系,德育工作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补充。“三全育人”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树立的基本理念。
二、坚持全员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体系
构建“学校——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强化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达到全员育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首先构建“学校——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层面,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有关《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要求,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工作制度,充分挖掘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全面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力量,以院系教学单位为教育主体,党政行政部门按照不同的分工各尽其职,充分发挥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挖掘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方面,院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要根据自己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专业设置特点,结合本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努力做到“一院系一品牌”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制度体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学生心理成长网络体系中的结点,构成相互关联的影响系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充分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要求,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岗位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清单。学校根据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教职工不同的工作属性,建立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使全员育人功能落到实处;在高校教职工中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原则和规律,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方法。高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也要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校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运行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运行体系,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和有效开展。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体系,要从人员、资金、场地设施、时间等方面入手。从人员配备上看,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各单位心理健康教育成员,成员由专职教师、学生工作者、管理人员等组成,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员保障。从资金保障上看,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资金保障。从场地设施方面看,学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多渠道的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场地设施保障。从时间上看,一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另一方面要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时间保障。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要从内部工作考评制度、成果测评体系等方面入手。从内部工作考评制度看,完善学校内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我考核、评价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有路径、有目标可循。从成果测评体系看,学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测评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多种形式的科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依。合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能较好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全过程育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全程育人体系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的和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目标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分为适应、发展、创造三个层次。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能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良好状态;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是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创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目标,是大学生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三个目标层次中,适应是基础,发展是中间过渡,创造是最高目标。只有按照适应、发展、创造三者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构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修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求为基础,目的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基本概念;选修课以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咨询等内容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题讲座以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专题,作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课外实践活动以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剧小品比赛、演讲、论坛、心理咨询等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满足不同年级、不同需要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必修、选修、讲座、实践活动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达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完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完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院系有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心理健康的资源和机会。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认真思考学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学科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适度的渗透到教学中。学科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了解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教师还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学科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有意义的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育人落到实处有效方式。
四、坚持全方位育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系
建立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单一个体和单一渠道就能完成,他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渠道,除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网络信息等各种育人渠道的功能。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扩展,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建设,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网络信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信息,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在自由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共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作用。
构建协同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心理健康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三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其他教育有更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与家长联合,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互通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学校与家庭共同协商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终身影响作用;社会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补充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单靠学校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求知欲,更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等特点,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互动协同,创造一种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和大系统。
构建问题帮助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帮助育人体系包括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档案、网络信息群、新媒体平台等几个方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疏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群,利用 QQ 群、微信群等及时与学生沟通,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教给学生自我预防和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个别咨询、电话或网络咨询等心理问题辅导,预防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特别对一些学习困难、特困生、心理问题严重群体,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要给予重点关注,要向他们经常、及时、有效的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不仅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项系统的完整的育人工程,它强调在育人过程中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来调动育人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三全育人”视域下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注释:
①参见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