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古典声乐作品《牡丹亭》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

2020-01-18

潍坊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牡丹亭唱法昆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阶段,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大量新古典声乐作品应运而生。其中,《牡丹亭》兼具中西方音乐元素,能够展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处理手段和声乐表现方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为推动新时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新古典声乐作品的内涵与风格

“古典”并非时间概念,而是社会和历史概念。古典声乐作品,实际为历史特殊时期发展形成的声乐作品,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状态和地域文化色彩。而新古典声乐作品的创作,是作曲家在深刻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样式、音乐类型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带有传统文化特征,同时符合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要。不同于普通声乐作品,新古典作品对几个声乐艺术形式进行了跨界交融,构成了新的艺术风格,能够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美学,作品以优雅脱俗曲调进入生活,广受人们的喜爱。从作品风格特点上来看,新古典声乐作品属于新的歌曲体裁,带有传统艺术的高雅性、文化性,同时带有现代音乐的通俗性、时尚性,在追求艺术美感的基础上,又展现了作品赏心悦目的独特之美。近年来,以栾凯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完成了大量新古典声乐作品的创作,在对中国古诗词、戏曲和地方民歌等元素进行吸收、运用的基础上,融合美声唱法、流行音乐等元素,展现作品古典美的丰富内涵,使作品兼具中西方文化美,具有较强的古典艺术和现代音乐融合的音乐气质。栾凯拥有多年舞台实践经验,通过对全新民族唱法风格进行不断追寻,创作出的声乐作品展现了“新艺术歌曲”的特征,新古典民歌的风格特征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古典声乐作品《牡丹亭》创作背景

《牡丹亭》由栾凯作曲、王磊作词,属于经典的新古典民歌,拥有特定故事背景。作品取材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讲述了南宋时期的故事:太守的女儿杜丽娘睡梦中与青年书生幽会,因相思伤情而死。而三年后书生柳梦梅拾到杜丽娘画像,使得丽娘魂魄显现与其相见,并因此重获新生,经过一番波折后,相爱的两人终于冲破封建枷锁,生活在一起。[1]故事强调了人权解放,展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理想,是描述女性觉醒历程的经典作品。作品歌词在表达故事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戏文内容全新改编,保证听众能够理解歌词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唯美古风。栾凯创作的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多乐句乐段,通过结构起承转合呈现牡丹亭的内容,中间运用两句体对比使旋律到达高潮,最后一段运用说唱再现之前部分,并运用反复出现结束句留下回响。栾凯从小受民族民间音乐影响,在作品中继承了传统戏曲文化,因此前奏昆曲基调明显,与传奇故事相得益彰,后面添加说唱元素则增强了现代气息,与歌词完美结合,使歌曲内容得到完整、生动的展现,确保作品思想情感得到有效传递。《牡丹亭》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并非一味追求音乐原生态或强调继承传统,而是能够融合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以发展眼光看待音乐创作,推动中西方音乐的融合。

三、新古典声乐作品《牡丹亭》的艺术处理

在艺术处理方面,《牡丹亭》展现出了新古典声乐作品的特色,在歌曲旋律、配乐、特色文化展现方面运用了大量创新手法,展现作曲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品独特的民族韵味。

(一)作品旋律的处理

《牡丹亭》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全曲贯穿4/4拍,歌曲意境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从速度上来看,采用了带有优雅情绪的行板,全曲节奏幽缓婉转。配合萧和古筝等乐器演奏,能够在前奏部分完成古老意境的勾勒。在歌曲10-26 小节,旋律与歌词实现了一字一音配合,曲调通俗,伴奏织体音宽松排列,配合演唱给人以故事娓娓道来的感受。虽然旋律起伏不大,音乐跨度小,但通过运用e 羽调式能够增加幽婉抒情基调,实现故事凄美诉说。在歌曲主旋律部分,叙述了相爱的人因无法长相厮守的情感,歌曲旋律委婉缠绵,给人带来心头一颤的感受。进入歌曲主体部分,在旋律中加入昆曲元素,重复三次深情感叹,达到推进情绪的目的,加强牡丹亭相遇场景的情感烘托。对主人公内心挣扎进行三次重复表现,能够表现出主人公不愿意屈服命运的情感,情感不断推进。结合昆曲和现代音乐两种音乐风格,更能展现男女主人公阴阳相隔、无法相守的悲痛,使人在悠绵曲调中产生无限遐想。[2]在作品28-36 小节,旋律与歌词为一字配多音,充分体现了昆曲婉转曲调,采用密集伴奏织体,实现了现代音乐风格与传统昆曲艺术的进一步结合,能够传递出作曲家对冲破封建束缚情感的向往和赞美。在电子音频间奏中,运用西方流行说唱音乐rap 形式进行演绎,使歌曲带有了时尚的律动感,能够直接对人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完成了中西合璧美感的营造。而从歌曲整体性上来看,各段节奏中的中西方元素相互渗透又彼此独立,能够增强歌曲空间转换、时空穿梭的美感,使作品展现丰富情感。

(二)作品配乐的处理

在歌曲配乐上,作曲家在运用传统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管弦时尚元素,丰富了作品层次,同时也展现了民族乐器独特的美。在《牡丹亭》中,可以听到萧、琵琶和古筝的声音,展现民乐似空似静、细腻明亮、如坠山谷的特点,情感抒发的自如,鲜明。运用民族乐器,配合作品羽调六声民族调式,能够体现昆曲和传统民乐的艺术特点。而运用西方电子音乐进行配乐,可以体现音乐的丰富元素。在民乐与钢琴交织碰撞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具有感染力的强音。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各地乐器产生与时代、地域等密切相关,拥有特殊使用功能,在代代传承中给社会发展、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也随之变化不断创新。为适应新时期大众审美,传递给大众不同的音乐活力与美感,新古典声乐作品创作开始将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声乐器结合在一起,使受众多方位听觉需求得到满足。《牡丹亭》作曲家拥有较高艺术修养,在对生命产生深刻感知基础上重视音乐民族性和创新性,在作曲中融合了民族乐器和现代乐器的不同音乐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歌曲编配中,作曲家在运用古筝等传统乐器赋予作品古典韵味的同时,利用音色丰富的电声乐器创造丰富音响效果,在乐曲中融合了管弦、吉他、贝斯等电声乐器,并利用电子合成音效配合伴奏。在传统乐器营造的柔美意境被强烈古典打破的同时,增添了音乐活力,展现了配乐的时尚感,给人以不同听觉体验,因此得到了年轻受众的喜爱。

(三)作品文化的处理

《牡丹亭》在继承戏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了通俗唱法、说唱乐等新元素,呈现出了文化多元共生的艺术特点。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各样音乐风格开始出现。对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实现社会审美元素糅合,能够创作出现代感十足的音乐艺术。面对这一趋势,作曲家在《牡丹亭》艺术处理上并未默守陈规,除了运用传统戏曲艺术处理手法,也对现代流行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借鉴,能够使作品处理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同时,吸收时尚音乐元素,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戏曲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不仅能够改变作品风格,更能改变艺术处理观念,使传统音乐文化焕发活力,在群众中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促进群众艺术审美发展的同时,保证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牡丹亭》对最能体现民族声乐和昆曲唱腔特色的乐曲内容进行了保留,音乐能够与故事、唱腔等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流行音乐元素,与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可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歌曲古典风格的同时,使作品独特审美情趣得到展现。[3]对于现代声乐作品创作者来讲,从中可以获得启示,就是需要从文化融合创新角度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以发展眼光看待民族音乐,推动民歌新风格的产生。近年来,部分艺术创作者在民族声乐艺术创新方面陷入了盲目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困境,造成创作出的作品尽管艺术性较高,却难以广泛流传。不同于西方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在结构、旋律等方面自成体系,能够在国人中传递独特文化感受。然而结合音乐发展规律可知,想要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还应促使音乐不断走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融合创新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

四、新古典声乐作品《牡丹亭》的声乐表现

《牡丹亭》在声乐表现上同样对昆曲唱腔、民族唱法进行了继承,同时又吸取了流行唱法并进行了创新。掌握作品唱腔、唱法融合情况,加深对作品多元化唱法的体会,能够为作品的演绎提供指导。

(一)作品唱腔表现

在唱腔方面,《牡丹亭》对民族唱腔和昆曲唱腔进行了更迭运用。而作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剧中的昆曲演唱别具韵味,但对演唱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在《牡丹亭》的中间部分演唱时,需要体现较强戏曲行腔特点,如“牡丹亭”中的“丹”有前倚音标识,为昆曲风格点睛之处,需要发挥润色作用,演唱时应做到自然连贯,保证声音始终在管道中,给人以由里向外发声的感受。[4]发声时吸气和吐气需要做到很有力量,到外面后需要慢慢变柔,将声音有力托住,喉咙柔和放下,实现软着陆。运用昆曲腔调,能够展现新古典声乐独立魅力,但要求演唱者加强歌唱气息控制,演唱过程中保持腰部及横膈膜扩张,使自己处于兴奋状态,笑面肌上抬,使口腔及管道放松开阔,能够自然发出声音,避免生硬挤出声音。昆曲表演对吐字有较高要求,需要做到直白、纯净,休止符和句子间保留换气时间,如“盛开一抹嫣然”后面就要把握“气口”,才能咬字清晰。在高音部分演唱中,需要放低喉头,感觉到咬点更高,能够拉开距离,使位置在音前面,表达对爱情故事的感叹和悲悯。实际演唱时,可以采用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结合手段,使抒发的感情得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具体来讲,就是先保持民族唱腔,然后在高潮部分转入昆曲唱腔,最后转回民族唱腔。28 到36 小节为副歌重复分段,可以先用戏曲唱腔由响而收的唱法,唱时由轻到重,与前一段民族唱腔完美转换的同时,通过对比体现强烈特色。进入46 小节到53 小节可以放松咬字,转变为民族唱腔,腔体纵向拉宽,提升情绪。在唱腔来回更迭中,能够摆脱单一唱腔带来的单调感,同时体现跨界艺术美。

(二)作品唱法融合

在唱法上,《牡丹亭》融合了通俗唱法的特点,声音甜美自然,情感表达细腻真实,体现出声乐表现上的创新性。在作品第一部分演唱时,运用流行唱法“气声唱法”对悲伤情绪进行营造,为故事叙述和情节开展奠定基础。发声时还应保持放松状态,给人以深情诉说的感受。诉说故事时,需要用呼吸带动声音,使气息保持平稳,唱出歌曲内涵,体现装饰音前倚音的特点。多听多练,把握歌曲韵味,“啊”字将作品推向高潮,体现主人公情绪变化。发声过程中,歌唱状态松而不僵,气息流畅,保持歌唱的高位置。进入“啊”前,应做好呼吸准备,将小腹绷紧,放松下巴,大牙咬字,用小腹吸气和吐气,保证唱出的“啊”字有力。[5]在歌唱呼吸上,需要区分唱歌呼吸和日常呼吸,做到吸深、吸满。在咬字时,需要紧贴咽壁,张嘴后咬字推出,如同眼睛中有气息一样向上送。歌曲为言前辙押韵,需要从前鼻韵母中发声,收声归音入鼻,避免从口腔发出,将字的韵母连接起来,能够使气息更连贯,歌唱时要保持这一感觉。最后对“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返”歌词的重复吟唱,给人以恍如隔世的感受。融合歌曲不同唱法,将唱歌技巧和词曲结合在一起,才能唱出歌曲想要表达的丰富内容,给人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

结论

《牡丹亭》在旋律、配乐、唱法表现等方面实现了大胆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贴近新时期大众生活,使作品保持了简约结构,并且形式新颖,充分展现了新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深入分析《牡丹亭》艺术处理和声乐表现手法,有助于创作者和表演者深入认识新古典民歌内涵,较好把握该类作品的风格,为作品创作、表演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牡丹亭唱法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