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0-01-18田芯顾源
田芯,顾源
(大连海事大学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本科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发展特征进行研究的科学,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一门课程。[1]该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认识和预防自我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与自我调节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然而,目前,因课时少、人数多等的限制,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缺少课堂互动,导致课堂“低头族”现象严重,进而无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部分学生很难理解相关知识点,因课时有限,很难实现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此外,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学生群体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得不够透彻,且往往也不重视该科目的学习[3]。因此,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亟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动机、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其更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以及学习效果的测评与检验,很受教育界和学者们的重视。教师在应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时,更需要提前掌握“以学为中心”的理论基础,在设计课程时遵循“一致性构建”的原则,将课程目标和课程产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5]
二、“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1.“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相关的理论基础
对于“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仅需要充分理解“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内涵,更需要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杜威、维果茨基和费洛姆等人的理论作为教学理念应用的有力依据。让·皮亚杰首次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主张儿童的学习过程是逐渐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受到新刺激后会从不平衡状态达到恢复平衡状态的过程。他曾提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者,更是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导师[6];杜威则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他注重学生与环境的互动,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7];维果茨基则提出了社会文化发展理论,重视儿童和所处社会的相互作用,即社会交往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8];费洛姆则关注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创造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研究,提出了动机理论,并认为所有都是被高层次心理所激发的,心理健康的人是以创造性的方式满足自我,而阻碍学生潜能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问题心理以及不合理现象[9]。这些理论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识,强化了师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助关系,并对于“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4]。
2.“以学为中心”的现状分析
(1)“以学为中心”的学生学习
“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是围绕着学生学习展开教学,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特点和能力来设定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4]。所以,“学”是学生主导的自主行为,学生本身既是学习的执行者和主导者,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从当前本科高校的“以学为中心”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的意识已经提高,但在实际落实上还有很多困难:①每所高校在进行各地区生源招生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存在差异性,例如大家普遍认为山东学生勤奋好学,部分地区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差,这种差异化学习状态是“以学为中心”落实不到位的重要阻碍。②高校中存在学生的学习心态问题,有些学生学习只为期末高分或及格的心理期望,缺少对知识由心而发的获取感,这直接会影响“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效果。③很多学生已经习惯性地接受“以教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很难转变成“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思维模式。④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觉性和自律性差的问题,他们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愿花费时间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直接会影响“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进程和效果。
(2)“以学为中心”的教师教学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有主导地位,对于课程设计也是以“我教什么”“我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等的范式思维开展教学。相对而言,“以学为中心”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上的付出,只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并获得成效。从目前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师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大家都认同“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事实上学生和学习的中心地位远远没有落实。首先,很多教师从心理上并没有做好从“我教什么”到“学生学什么”的角色转变,教师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过程。其次,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达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并未真正领悟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内涵,也不清楚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方式才是“以学为中心”,甚至有些教师缺少自信和安全感,依然愿意以传统的方式掌控学生和教学课堂,这成为“以学为中心”教学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再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一致性构建,有些教师只是在教学形式上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但是没达到教学效果,还有些高校只是在课程考核评估上贴上了“以学为中心”的标签,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最后,很多高校教师由于科研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健康指数下降,出现职业倦怠等现象,还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思想上认为“我累学生也累”,这对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大的挑战[4-5][10]。
三、“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差异性,从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视角,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不是教师要教什么的过程,而应该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能够学得好”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发现过程[3]。
1.教学目标的设定
“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将获得什么,设定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新理论与学生原认知的理念相联系,不断更新图式,达到有效果的学习,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一是构建学习型课堂,主张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判断,引导学生树立自我学习意识;二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与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点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预防方法,并能坚持长期性吸收知识,灵活地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解决实际日常心理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2-3]。
2.课前师生的教学准备
在“以学为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课前准备不仅仅指教师的课前准备,还有学生主体的课前准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总结分析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将“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学习达到什么标准”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做到每一方面心理明确。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和分析该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对知识点认知的程度与规律,准确地掌握学生可能在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误区。教师只有进行上述课前教学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对“以学为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课堂调控度和驾驭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学习准备工作,根据教师的预习要求,进行该课程结构框架的梳理、重难点记录、知识点前后衔接等,以便更快地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中[10]。
3.课堂内教学环节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大致包括五个环节:课前回顾与检测、核心知识教学、学以致用、学习问题交流、学习成果检验。通过这五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中,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前回顾与检测是指在上课初期,利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进行上节课知识点回顾,并检测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这个环节上,可以采用问答以及纸质版考题的互动方式,判断学生对新课的掌握程度。核心知识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核心概念、术语及理论内容的自主学习。核心知识教学的过程,是充分融入“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核心环节。教师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现象和规律的阐述,教师可以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习吸收知识。学以致用是指教师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让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以案例分析、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知识点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成果检验主要是指在课程临近结束时教师以问答、笔答等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测评,充分将课程目标与课程产出紧密联系在一起,检测学生听课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结果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4.课后自主学习引导
“以学为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在课上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课上有限时间内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后长期性的学习反思。首先,教师针对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开放性思考题,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结合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分小组进行内容展示,并且主要选择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上课互动较少的学生群体进行展示,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通过课外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文献和扩展资料的阅读,加深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研究领域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延伸,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11]。
四、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关键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更要求教师紧密围绕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因此,有效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应用,全方位教学对策的提出是落实“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关键。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中,所以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即求知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偏于理论性,主要阐述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积极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将理论点与具体实践案例相结合,在讲授经典理论时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二是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变“被动”为“主动”,将“教”与“学”有效地融合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12]。
2.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方法
“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11]。在这个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方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有利于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该课程来说,不同的章节可以交叉采用不同的辅助化教学方法,其中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案例分析法,即把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以实际案例的方式引出问题,通过生动的经典案例解析,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其理论知识,并能与日常实际问题相结合,获得剖析和反思问题的能力;二是情景教学法,即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知识,通过某种情景设定,让学生把所理解的知识点内容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亲身感受其情感内容,又能增添课堂的乐趣,以实现更有效地学习并运用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
3.设计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核评价较为单一,注重考试成绩,缺少整个学习过程的考评,没有充分发挥出“评”的效用。“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地对课程设计强化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地位的理念,还需要配套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其教学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备课、课内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因此,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推进“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课前考核,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课前考核平台,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考评,这作为课程考核中的一小部分,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提高课堂上对知识点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二是课中考核,根据学生的课堂互动、主动表现、学习质量检查等多方面表现情况作为主要评估方面,这作为课程考核中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三是课后考核,主要根据学生期末考试以及预留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核心部分,鼓励学生课后更长时间的学习,做到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4]。
4.以科研带动教学水平提升
在实施“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科研水平,把个人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适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与学生共享科研成果,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实践能力,如查阅资料、文献学习、论文构思与写作、分析问题等能力。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把与课程知识点有关的科研成果,将学生分组一起探讨,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可以采用课程作业的方式将科研内容分小组布置,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关于研究方向的确定以及研究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并根据学生科研情况进行课程考核。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相关科研方向,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分析并总结调研情况,师生合作进行科研,并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科研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科研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5.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观教育
“以学为中心”既是指学生的中心地位,又是指学习的核心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并非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自主选择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落实“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内在关系,还能让学生明确自己 “该学什么”“怎样学”以及达到怎样的标准,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缺少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方式上。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唤醒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点。具体来说,加强大学生学习观教育,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活动等多方面着手,全面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讲座和交流会,邀请专家为学生讲授有效的学习方法,课题上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过程管理等。
五、 结语
本研究梳理了“以学为中心”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有效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了诸多可行措施。未来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智慧教学工具进行实证验证,进而更加助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