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实景山水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

2020-01-18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景山水画山水

徐 青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实景山水属于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特的类型,多以画家家乡本邑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既不似传统文人山水写意不写实的画风,也有别于地图和地方志中如实描摹。地域实景山水主要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是在长期师法自然的创作过程中,凝练出地域图式语言。同时,山水画家的的情感认知也贯穿于实景山水创作的全过程中。

1 地域实景山水的形成

自隋代展子虔开中国山水之端绪,山水画在发展中形成了诸多风格。山水画风格的建构主要与自然风貌之间有着联系。中国各地区丰富多样的自然山川景物催生了多样的山水风格。自然景观的地域性对艺术家的视觉认知、审美习惯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史上也因为地理特征形成了诸多实景山水画派。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就谈道:“董巨峰峦,多属金陵一带;倪黄树石,得之吴越诸方。米家墨法,出润州城南;郭氏图形,在太行山右。摩诘之辋川,关荆之桃源。华原冒雪,营邱寒林。江寺图于希古,鹊华貌于吴兴。”[1]

地域实景山水往往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以富有地域美感的自然景观作为基础,在时间的积淀下铸成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这种直接以家乡实景山水形象为描摹对象的方式,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效果也突显了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单国强先生在《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画史略》一文中谈道,实景山水画有别于其他山水主要表现为真实性、具体性以及准确再现山水地貌或特征,而非写意式的舍形取神。[2]

明清是地域实景山水创作的高峰时期,尤其是名胜图。这一时期实景山水的全面兴盛,不仅体现在描绘客体内容的变化,还深刻反映出这个时期山水文化审美意趣的嬗变。明代经济文化逐渐走向繁荣,画坛主流虽然依然延续元四家的文人山水,但市民阶层对于绘画的需求,使得画家开始更多地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及现实生活,更加注重世俗文化的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域实景山水当属明代最繁华的苏州。这些地域实景山水呈现出清新雅丽的笔墨语言、地域性强烈的文化内涵。

到了明清两代更迭,大批画家寄情山水,描绘真山实景以表达对于家乡和故国的怀念之情。在以四王崇古为主流的清代画坛,大量地域实景山水的出现冲破了摹古之风盛行的藩篱,也形成了丰富多彩地域风貌的新画风,如南京的金陵画派、镇江的京江画派、安徽的姑孰画派、宣城画派。[3]

2 地域实景山水的文化意蕴

2.1 变迁的山水审美文化

山水在中国文化语义中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狭义上指代自然地理风貌的整体概括。就山水的广义概念而言,不仅包含山岳河川这些地貌特征,也包含了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发展中沉淀内化的山水文化。地域实景山水的概念不仅停留在自然景观上,各个时期的对于山水的感知和审美也蕴含其中。原始阶段,人类关照山水的最初态度是敬畏。[4]先秦时期,孔子对于自然的审美上升到象征功能层面,阐释为“比德说”。将山水拟人化为君子人格之美,山水审美集中于精神功能,强调山水悟道对于人精神上的涤荡。至此山水审美对象已经由自然山水上升为人文山水。

实景山水最早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的战乱无数,受清谈思想影响的士阀阶层纷纷归隐山林。他们以山水寄情,实景上升为寄托个人情感的载体。如宗炳和王微都曾在他们的画论中都提出山水给人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愉悦。这是主体以非功利的审美去关照山水,山水从用来宗教祭祀的使用功能渐渐演化为一种带精神审美。随着山水文化进入宗教、哲学、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层面,在各个时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时期的实景山水背后都揭示了中国山水审美的变迁。

2.2 独特的地域山水文化

地域实景山水画的形成反映了不同地域地理形态的面貌,由山河、植被、气候、地势、水源等要素决定了山水画的自然面貌。从客观胜景再到山水画面的创作完毕,虽然有着极强的个体差异,但起着主导作用的依然是地域文化。地域实景的创作与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景观构成密不可分。文人墨客挑选的胜景是根植于家乡景色,将地域的风景名胜、风俗、历史与主观地域认同感融合在一起,最后呈现的实景山水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景观,其中充斥着地域历史、文化、审美的积淀。

2.3 浓郁的世俗文化趣味

与传统文人山水中的高雅、不染尘世不同,地域实景山水画中则展现出强烈的世俗情怀,是随着市民阶层对于山水审美需求,是一种由高雅向世俗转变的趋势,文人们将更多精力转向世俗生活,从实景山水所展示出的世俗文化。[5]一改元代文人只愿表达高雅趣味的水墨山水题材,将传统文人画家不屑于去表现的中下层百姓的世俗文化生活生动地展现在画面中。

2.4 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中国山水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民族性的图式语言,其背后是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地域实景山水画就在中国独特哲学内涵指引下表现出与古代地图的差异性。实景山水描绘地域景观只是外在形式,更多的是以写意的方式,表达更深层次得到精神内涵。

3 地域实景山水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转换路径

尽管地域实景山水创作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实景甚至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山水画中美好的名胜风光、所积淀的浓厚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在今天依然有着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因此,尝试将实景山水的艺术语言通过转换与现代设计共融。地域山水文化是建立在各地区漫长的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是一个地区文化认同和共同审美的表现。地域实景山水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对于地域文化遗产的一次拓展,有利于地域山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另外,在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中去寻求设计元素,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内涵,进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3.1 形的转换——设计视觉符号的构建

在设计过程中,视觉符号是最能够直接反映实景山水特征,构建鲜明视觉形象最有效的设计表达方式。对地域实景山水的视觉符号构建由外及内进行筛选。外在形式表现为各地的山水风景名胜、人文历史景观、或者神话故事遗址地等。地域实景山水是忠实于景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实景山水图中的景观涵括了当地山川形胜与历史风物之美。实景山水视觉符号提取可将这些表象进元素行转贴选取山水复制转贴于现代设计中。还可以通过典型形态提取即将原型形态中地域特征最鲜明的元素进行提取,并一定程度地重塑地域文化在产品中的造型形态,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形态的特征,如标志性景观、代表性历史人物。文化内涵层面,主要结合历史典故、文人诗歌等,反映各地实景山水的审美观、价值观、及人文特征。只有不断挖掘和展示地域实景山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是塑造内涵型视觉符号的关键所在。文化内涵使得实景山水文化形象穿越时空的束缚,将实景山水作品中背后的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以视觉符号为载体,去感受山水形式之外的意境之美。

另外,视觉符号提取中尽可能保持原始形态特征的神态意趣,具有高度的辨认性。脱离原型的过度抽象会造成地域山水形象识别的模糊性。在现代设计中所要传达的主题和内涵就无法展现出来。地方实景山水设计视觉元素在提取方法上,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为指导,以具体的山水自然景观作为具象形态的基础,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美感、文化特征和画面意境等方面进行挖掘。

3.2 置景的转换——设计的构图

由于画幅空间有限,实景山水中对于视觉平面中各个物象的安排必须恰到好处。倪瓒《云林画谱》中所提出的“所谓疏者不厌其为疏,密者不厌其为密,浓者不厌其为浓,淡者不厌其为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6]地域实景山水在构图上根据地域景色来置陈布势。北方地域实景山水,以全景式构图,强调高远和深远,把高山巨石的雄壮和豪迈表现出来。南方多以平远的手法表现烟波浩渺,郁郁葱葱的秀润江南。不管是画面的主景还是次景都安排组织有序,使得画面景物之间互相呼应,互为统一。如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画家在众多的实景排列过程中,多而不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开始,再到水村山舍等景物的排列,以隐藏的视觉导线将景物串联起来,峰回路转,具有运动的趋势。在实景层层推进中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发挥到极致,引导欣赏着者在实景山水中游历、观赏。这种视觉引导对于现代设计平面元素的排列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外,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留白对于现代设计的视觉元素排列也有很大的启发。[7]虚实对应现代设计中的图底关系,黑白虚实的对比关系在有限的画面上仅可能多的传达信息,突出主题,同时在设计中赋予文化内涵,营造悠远的文化意境。因此,实景山水置景方法对于现代设计有很大的启发。

3.3 地域性的转换——设计中的本土化

对于地方性实景的选择,反映的正是画家本体对本邑文化强烈的认同感。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观察人民生活和自然景色,以自己独特的理解转化为视觉语言进行山水创作。对于山川风貌近乎地图般真实细致地刻画,得益于对家乡山水的细微观察。画家们十分重视绘画中的地域意识,在实景背后更是包含着画家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强调设计中的本土化更多是对于传统历史的关照。地域性山水景观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积淀的审美理念。面对西方设计观念的不断冲击,本土设计师的设计活动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重任。本土化设计主要是在地域文化资源中寻求形式上的切入点和文化内核上的共鸣,并不是单纯地定位于小部分受众群体,或是抛弃设计的现代形式。而是在体现传统地域元素的同时,让民族精神在设计中的体现。实景山水设计实质是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积极与国际化、现代化设计接壤,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视觉特征,找到实景山水中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进行拓展和延伸,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3.4 审美理念转换——设计中的绿色设计

与大自然合而为一是美学和哲学追求的至高理想,也是最终归宿。实景山水画家们讴歌自然之真善美,在永恒的大自然中找到最本质的自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思想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哲学观念也成为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如中国建筑反翘的屋顶表现了对于天的崇敬,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践行。在现代设计中贯穿和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世界万物的共生发展。以设计为载体,强调人与自然属性的归一,目的是为了在设计中实现绿色设计理念。我们应当以天人合一作为设计一种标准,去协调人在发展中与社会、自然的共生关系。同时,对于传统审美理念的继承也带给设计师更多的设计可能性。

4 地域实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 地域实景山水+文化旅游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迅速成为旅游市场产品中最热销的一类。在文化游览中,地域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游客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同样,地域实景山水中自然山水的怡人只是其一,实景山水创作背后是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脉络,将地域实景山水中视觉要素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挖掘实景山水当中的人文景观开发相关旅游线路,通过相关山水文化活动的策划,让旅游者沿着古人踪迹一起去体验山水文化。文化与旅游互为融合,将大美风景以及抽象的中国山水精神通过旅游体验进行传承。文化旅游是对于地域人文景观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有效拉动旅游的经济效益,解决文化内涵的缺失。例如一些名胜景区的标志设计,就可以以山水画中提炼的特色视觉形象作为设计要素,标志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旅游不仅是文化资源的挖掘也需要去营销推广。在市场竞争中,一个鲜明的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可以帮助形成市场中竞争中的品牌优势,占据垄断地位。以实景山水要素为切入点,根据形象识别系统的三个方面,从视觉到理念,全面构建地域旅游品牌视觉形象体系。以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为手段,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域山水资源的延续和创新,也能更好地去保护地域实景山水文化遗产。

旅游热也带来了旅游纪念品销售的火爆。旅游市场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形式上大同小异,设计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有些是贴牌式设计。这样的纪念品,很难激发游客的购买热情,也不能真正满足旅客们的文化审美需求。事实上,旅客购买当地旅游纪念品主要是对于当地文化内涵的一种认可和共鸣,是美好回忆的寄托。同时,旅游纪念品也是地方旅游品牌推广、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形式美且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创意旅游纪念品必然会受到旅客们的追捧。将地域实景山水资源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从实用性、艺术性、地域性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创新,打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富有时代特征的纪念品,必然受广大游客欢迎。地域文化、旅游、创意商品设计三者的有机融合,可以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8]

4.2 地域实景山水+博物馆文创

当代博物馆的重要功能除了对文物进行保存之外,更多是承担起宣传地域历史以及社会教育职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成为宣传地域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好的文创产品在具有深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要具有时代性,与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相符合。在现代设计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地域文化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统一。纯粹地对地域实景山水画形态进行整体复制,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承性,但不符合当下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精神需求。因此,地域实景山水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元素和山水精神必须通过创意设计转化到文创产品中,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从而真正实现对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性设计。将实景山水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让人领略山水意境美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对中国山水的欣赏。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山水文创,以《千里江山》图为原型,将山水的形态与尺子进行结合,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使用价值的文具尺子。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山水文化资源在设计中的运用。

5 结论

实景山水与现代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入地挖掘实景山水地域特征元素,可以为创新设计发展提供思路,从而有助于实景山水的保护和发展。同时,通过对地域山水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推广与保护。

猜你喜欢

实景山水画山水
我来打开山水画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