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五帝本纪》所见的权力更替

2020-01-18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法天子诸侯

屈 谱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五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中国历史的源头,关乎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和渊源。在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儒家对圣王、圣世的推崇,“五帝”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祖先与圣贤。但是鉴于时代过于久远,缺乏具体的实物支撑,“五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具有较大的争议,近代以来,学界围绕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疑古思潮大起,许多史籍及其记述都被批为伪作、神话。“五帝”时代描述往往较为夸张和怪异,其记载被许多学者划入了神话的范畴。但是近年来,在走出疑古时代的思潮中,学界对“五帝”时期的研究呈现多元化,开始在传统的“五帝”历史记述之外,认可其反映的一个社会阶段,即“五帝时期”,对该时期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进行研究,如田广林、翟超的《从多元到一体的转折:五帝三王时代的早期“中国”认同》[1]、王绍武的《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2]。同时也有学者通过考古新发现的文字资料试图对“五帝”时期历史进行重构验证,如王晖的《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3]等。

法国社会学家E·杜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提到:“……最离奇古怪的神话都转述了人类的某些需要,个人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五帝时期的历史由于历史的久远和记载的夸张,学界多有质疑,但就算是神话也展现了现实的某一方面,其中所体现的社会进步和转变应当在传说中得以体现。马克思在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进行摘要时也提到:“罗马皇帝是神话中的人物还是实有其人,完全不重要……标志着人类进步的事件,不以个别人为转移而得到了物质的体现:它们凝结在制度和习惯中而且保存在发明和发现中。”本文之研究,即是在《五帝本纪》的记述中,寻求古代社会的某些转变。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共分为帝王十二本纪、诸侯三十世家、名字七十列传、以及十表和八书。其中第一篇即为《五帝本纪》[4],司马迁写《五帝本纪》时参照了《尚书》等文献,其家族世代为太史令,掌管国家典籍,所引所述应当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一 五帝及帝系演进中的大“家天下”

中国汉文史籍中对五帝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如: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一章中记载“……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号》中论及到“五帝”时,引用《礼》道“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①;《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曾经听闻老子讲说天有木、火、金、水、土五行,而“其神谓之五帝”,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所以这里所说的五帝是老子说的五行之神,孔子认为是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的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②而应劭的《风俗通义》《五帝》篇直接称《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都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③等等此类。

笔者认为,汉文史籍中对于“五帝”概念并无混淆之处,只是有两个系统的“五帝”,同词而两意,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出现两种五帝便是证明(五帝本纪与孝武本纪),即五天帝与五人帝,如上文《史记》中的“黄帝”“ 赤帝”和《孔子家语》中的“太皞”“炎帝”等当是五天帝,而五人帝较统一。《风俗通义·五帝》《礼记》等与《史记·五帝本纪》同,都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便是五人帝。

黄帝,即轩辕氏,为少典之子,唐代司马贞所写的《史记索隐》中称少典为族名,黄帝与炎帝皆为少典氏的子孙。黄帝时,炎帝榆罔所有的神农氏衰落,诸侯战乱不断,蚩尤为乱,黄帝修德养兵,最后相继在阪泉和逐鹿打败炎帝、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取代神农氏。黄帝死后由其子昌意之子高阳氏继承,即颛顼帝;帝颛顼死后由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孙子继承,就是帝喾;帝喾死后原本是其长子挚继承了帝位,称为帝挚,但“不善”,之后由其弟放勋继承帝位,也就是帝尧;帝尧在“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中选取了舜作接班人。尧死后,诸侯朝觐舜而不去朝觐尧的儿子丹朱,舜即帝位。

古今人们都将五帝继承禅让称为美谈,认为其为圣人之行为,故汉代刘向《说苑·至公》中载鲍白令之回答秦始皇问题时说五帝是贤人,因为他们把君位当作官职,而不是家庭之产。④但笔者认为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皆为黄帝子孙,故《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到帝禹都是“同姓而异其国号”,故“五帝”的流转皆在黄帝氏族之中,包括尧、舜、禹之禅让,皆为家族中继承,舜即是尧部族“贵戚及疏远隐匿者”,所以“五帝”的继承和禅让依然是“家天下”,只是这个“家”是一个氏族“大家”,这一现象与阿拉伯帝国时的家族继承制相似。正因如此,秦始皇才在统一之后也能说出“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之语,此代者亦当出自嬴秦之族,而且尧晚年是问谁可接任时,首先被提出的即是“嗣子丹朱”,《尔雅》曰:“嗣,继也”,当有继承,接续之意,说明尧亦有一个默认的、习惯性的继承人,即其子丹朱,故而“五帝”时的继承是默认帝之子,若帝子不肖(亦或不受诸侯认可)才在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中挑选。

二 黄帝、帝尧、帝舜时为三次变革期

“五帝”的继承,以及继承之后的统治之策都有其不同之处,而以黄帝、帝尧、帝舜三代最为明显,堪称为三次变革期:

(一)黄帝、帝尧、帝舜时有武力或强权

黄帝在取代神农氏的过程中“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进行对外战争,“振兵”“教熊罴貔貅䝙虎”,《史记正义》曰:“案: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可知其军队不小,并进行战争训练,最终在阪泉进行三次战争,最终打败上任天子炎帝,又在逐鹿打败了不服黄帝的蚩尤,然后“天下有不顺者,……征之”,其发家即为通过武力战争取得。在建立统治之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牢牢掌握着军队。

帝尧是从其兄帝挚处获得的天子之位,《史记正义》曰:“帝王纪云:‘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如前述,天子之位第一候选的继承人便是帝之子,子不肖则选族中之人,然后使其摄政以测试其能力是否可堪重任,未有帝在位之时直接禅位的,故而这里一定是一个特殊的场景,即帝挚已经失去天下了,让位已经不可避免,只是主动让位而未发动战争而已。前述《正义》所引的《帝王纪》的记载更可印证,帝挚尚未让位之时,唐侯,即尧,就已经使得诸侯归之,有诸侯的拥护,当然就是天子了,帝挚困守天子空名,若不让位,恐以成黄帝代炎帝故事,当时也是神农氏世衰,而诸侯咸归轩辕,炎帝未主动让位而付诸战争。故而帝尧代帝挚虽未战争,但亦是尧一方已成强权。

帝舜即位过程中,虽未与上一代天子帝尧发生战争,但在摄政之时就在不断平定天下,而那些反抗之人,我们认为皆是对帝位继承的不满。如“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其中共工是在丹朱之后第二个被推选的接班人,讙兜是其推荐人,而鲧亦是在尧反对之后四岳强力推荐的治水人选,治水之事浩大,便利于万民,且在问及接班人时两个都不满意之后,问治水之人,意图非常明显了,即是继承人之一个历练,四岳强推鲧,即是推荐作为接班人考虑,结果“九岁,功用不成”。最终舜摄政成为了帝位的继承人,这些人自有不满,故而舜以强权镇压这些觊觎、威胁者,最终流四凶于边疆,抵御外族。《春秋左传》云:“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以其(舜)举十六相,去四凶也。”⑤故流四凶于边确保了帝舜平稳即位。

(二)黄帝、帝尧、帝舜时改、正历法

“五帝”即位之后,都有与历法相关的统治,但其中有“创历法”或“正历法”者,也有“守时”者。

黄帝时“治五气”“迎日推䇲”,《史记索隐》解释是黄帝得蓍,用之来推算历法,《史记正义》曰:“(黄帝)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说明黄帝之时,取神农氏而代之,推算并制定历法,以“时播百谷草木”,按此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活动,引导人们生产生活。

帝颛顼时,“载时以象天”,《史记索隐》将载解释为行,也就是说行四时以象天。而《大戴礼》中此句作“履时以象天”“治气以教化”,《史记索隐》解释为理顺四时五行之气去用来教化万民也。这两句话显然都是在说帝颛顼时践行“四时五行”,即历法,故而只是践行黄帝之历法而非新立,以既有之历法指导、教化人们。

帝喾时“历日月而迎送之”,此句应与黄帝时的“迎日推䇲”不同,黄帝以天文推建历法,而此处是以顺着日月变化实行历法,故在历法中“迎”并“送之”。亦是继承前代之历法。

至帝尧时,尧“乃命羲、和……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以殷中春……申命羲叔……以正中夏……申命和仲……以正中秋……申命和叔……以正中冬……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帝尧即位后,以羲、和为天地之官,《史记正义》中认为与后世周礼中的天官卿、地官卿两官,其职责是以“日月星辰”运动规律制定历法,以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又分别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出镇四方,在四方处理历法,即同时管理地方事务,即“四岳”;帝尧还定一岁为三百六十六日,并设置闰月来调整历法。综上说明帝尧时期历法做了重大改变,历法被修整,“数法日月星辰”,定一岁之日,置闰月,而且设置六个与之相关的官员,并分守四方。

帝舜时“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史记集解》引用郑玄的解释认为璇玑、玉衡就是浑天仪,而七政是指日、月以及五星;《史记正义》认为帝舜之所以要做此事,是因为舜虽然已经得到尧的授命为下代天子并摄政,但仍然觉得不安,所以要用“璇玑玉衡以正天文”,但我们认为,《史记正义》称舜察天文是以看其是否合天命,非也,如前述“(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所以尧使舜摄政就是看舜是否有能力治理天下,即“天命”,而非仅仅“璇玑玉衡”就可证明。舜五十岁时摄政,五十八岁时帝尧死去,六十一岁时登上帝位,摄天子事十年才是证“天命”。故而“璇玑玉衡”是用以观察并测量天文,核对修正尧以来的历法。

由此可见,黄帝、帝尧、帝舜的天子之位得来都伴随着武力战争或强权镇压,而正是这种变个性的即位更需要正其合法性,于是黄帝、帝尧、帝舜时在历法上有所变革,黄帝、帝尧制定新的历法,帝舜修正尧以来的历法,而帝颛顼、帝喾者皆是顺黄帝时所作之历法。

三 中央权力的扩张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五帝时期自黄帝至帝舜,乃至帝禹时,中央天子之权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黄帝时,“合符釜山”“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史记索隐》解释为汇合诸侯的符契圭瑞,共于釜山进行朝会,即大会诸侯,重新授符契圭瑞,以证其统治,后者的山川封禅虽是祭祀山川鬼神,但依然视为了统合诸侯宣誓其统治性,《史记索隐》解释说封禅之事自古以来黄帝最多。而如此频繁的会诸侯宣告其统治,无疑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黄帝时期对诸侯的掌控薄弱,只是其宗主,而无实际统治。故而黄帝时只是“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也就是只设了左右大监作为监督万国,《史记正义》解释像后世周公、召公之职。而“举凤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只是治自己部族之民,诸侯只能名义上的监督。

至帝挚时依然如此,如《史记正义》记述帝挚让位给帝尧时时,引用《帝王纪》的记录“(帝挚)政微弱……唐侯德盛,诸侯归之,……(帝挚)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天子在位时诸侯就已归于唐侯尧,说明黄帝至帝挚时天子之权尚小,对诸侯并未有较有力的直接有效统治。

帝尧时“分命羲仲,居郁夷……便程东作……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申命和仲,居西土……便程西成……申命和叔,居北方”,《尚书·尧典》亦云:“羲仲,宅嵎夷……羲叔,宅南交……和仲,宅西……和叔,宅朔方。”⑥此乃《史记》取之《尚书》,只改宅以居,故这时的四时官、四方官不同于黄帝时的左右大监,而可以出镇四方,亦管四方之事。《史记集解》引郑玄解释四岳即是四时官,其主管“方岳之事”,说明帝尧设立的四方官、四时官对四方诸侯已有管理之意,即是同左右大监一样只是监督,但亦可看出其地域细化,更加明确。而四方官职权亦大,帝尧选接班人时有较大的参与权。

帝舜时,中央官员部门增加,如“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设立官职管理礼仪教化,另十二牧四岳等二十二人,各司其职,并有“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制度,中央官职管理细化;“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史记集解》引郑玄解释为第一年天子巡狩会诸侯,而后四年就是诸侯自己前往中央朝见,所以在帝舜之时,对诸侯的管辖权更大,形成了固定的巡狩、朝会体系,五年为一个周期;而帝尧去世之后,三年丧期结束,“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这样一句话不仅再次证明了朝觐之制,又反映出了中央的狱讼管理权力。同时帝舜“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俭金作赎刑。告灾过,赦;估终贼,刑”,修整刑法,加以细化;亦有在东巡狩时,“同律度量衡”。由此可见,不论是官职部门、刑法修整、巡狩、朝会体系还是统一“律度量衡”,都说明了在帝舜时,天子或中央权力的增大。

帝禹时已经不在五帝之中,属《史记·夏本纪》的内容,但禹在治水时“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说明禹在治水过程中树立威望,以至于已经可以在天下统一调动诸侯的粮食;又“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以及“甸服”等五服制度,按阶等划分贡赋或义务。粮食、贡赋等管理的细化对于早期王朝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有了财政、贡赋支配权,统治阶级才能成为职业化的上层贵族,才能从氏族成员中脱离出来。

四 结语

张光直先生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中提到政治权威、政治权力集中维持的方式是:道德权威(胡萝卜)、强制力量(大棒)以及通过对神灵世界交往的垄断来占有知识(宗教和仪式)。前述黄帝、帝尧、帝舜三个变革期的特征时也提到其武力与强权以及改或正历法,从这一角度看是符合张光直先生对政治权威崛起的看法,黄帝、帝尧、帝舜的强权或武力为其提供了强制力量;而其三者在《五帝本纪》中皆有道德高尚的记述,且承继其祖先,在位时亦有功德;最后他们都改或正历法使天下用其历法,也说明其掌握了与天交流的唯一通道。

综上,笔者认为《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五帝是指的五人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的继承皆在黄帝氏族之中,包括尧、舜、禹之禅让,皆为家族中继承,舜即是尧部族“贵戚及疏远隐匿者”,所以“五帝”的继承和禅让依然是“家天下”,只是这个“家”是一个氏族“大家”。黄帝、帝尧、帝舜的即位是三次变革,黄帝、帝尧、帝舜的继承都有武力或强权,建立统治后为了宣告自己的统治,都改或正历法。质言之,五帝时期自黄帝至帝舜,乃至帝禹时,中央天子之权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其后的帝禹时,有了财政、贡赋支配权,统治阶级才能成为职业化的上层贵族,才能从氏族人民中脱离出来,最终建立第一个王朝。

注释:

①班固:《白虎通德论·号》,景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元刊本,《四部丛刊初编》第431-432册。

②王肃注:《孔子家语》,景江南图书馆藏明覆宋刊本,《四部丛刊初编》第309-311册。

③应劭撰:《风俗通义·五帝》,景常熟铁琴铜剑楼瞿氏藏元刊本,《四部丛刊初编》中第441-442册。

④刘向:《说苑·至公》,景平湖葛氏传朴堂藏明钞本,《四部丛刊初编》第327-332册。

⑤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文公十八年》,《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

⑥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尧典》,《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

猜你喜欢

历法天子诸侯
英文提要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发明新历法
五张羊皮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天子当屏而立
无字碑随想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