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2020-01-18袁欣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袁欣 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一、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的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聚居区就是以血缘、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纽带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生活,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而构建起的社会空间形态”[1]。我国在这一区域通常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民族认同感在文化冲击下的状况

文化认同是指当个体或者集体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时,个体可能会去适应新的文化而淡忘或遗弃原有文化,也有可能在不抛弃旧有文化的同时融合新文化,也就是说,他可以保留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同时又获得对新文化的认同。那么民族认同则是指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民族身份这些要素个体对其的重视,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基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而在民族认同中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中华文化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汉、满、蒙、回、藏,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还有各种方言、各种习惯、各种信仰、各种风俗”[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文化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化,信息流通日益广泛化的产物,这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也是事物多样属性导致的。社会越发达,文化的更新和转型也越快,新的文化也越层出不穷,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我国已经存在和发展,并具有新的表现形式,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对于来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来到内地生活和学习就必定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相对于以前的生活习惯和习俗来讲,在内地生活和学习不光会受到国内其他民族的影响还会有来自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这种大环境中,来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就会受到碰撞和冲击,一方面,有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仍然坚定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习俗,例如在某些高校中的来自聚居区的维族和回族大学生还是坚持戴头巾、做礼拜等,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在不荒废自己学业的情况下,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本民族的习俗不抛弃,并且能够在各方面都团结其他民族的同学;另一方面,有些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是有点偏执的过度宣扬自己的民族和信仰,不能够接受来自内地的文化和习俗,甚至是排斥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学习和社交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更不利于他们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这部分同学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题。

(二)生活、学习和人际上的现状

对于能够尽快适应的这部分同学来说,在进入内地之前一般都已经接触了汉语授课,其中大概分为:从小学开始就接受汉语授课的学生;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双语授课的学生;以及从高中开始就开始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重点高中上高中的学生,对于这部分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水平就与普通学生的差不多,在各个方面也更容易融入其他民族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但也并不是说这部分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被汉化或者遗忘了本民族的精华,他们应该是能更好地协调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能够自立自强,也能够尽力克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在学习上也不会有太多的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业,在人际上也能同其他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相互交流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对于不能完全适应的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他们将会遇到更多问题和困境。首先,就是语言问题,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大多都只是接受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授课,在生活中也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来到内地后他们首先面临就是一个交流不畅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导致这部分的同学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进而使得这部分同学的性格也越来越孤僻,不易与人沟通,长期下去也会影响学业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不能很好地实现其高等教育的初衷;其次,民族习俗和习惯的不能融合,对于这部分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来说他们从小就习惯了本民族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已经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但是来到内地之后发现有些生活习惯很难一下子接受和快速融入,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相互不能理解对方的矛盾,同时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来说也缺乏一种好好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包容度,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民族冲突,这就大大背离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最后,从来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自身来说,他们来到内地后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在面对眼前的一切的时候也都充满着探索欲和好奇心,这就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非法分子利用,利用其对本民族的热爱度做一些不利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从而进一步破坏了民族团结。

二、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国内外综合环境来看,对北京、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说,已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发展已经不是从前单纯的民族经济发展问题,民族发展要求在各个方面都要领域更广、程度更深。因此,国内外不同文化的交错冲击对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不能很快的接受和适应,使得其内心也成为一个矛盾共同体。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有些高校对来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行各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有些培养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骨干教师的高校中,尊重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清真食堂的安排和本民族一些重大节日的布置上都能体现出民族和睦相处的方式。对于少部分其他高校来说在这方面就稍有忽略,造成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的不平衡和不舒服,进而导致汉族大学生也不能与这些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友好相处。最后,绝大部分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取向趋势基本呈积极向上,少数暴露出一些认识上的模糊性,表现出思考问题的片面和肤浅,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同时价值程度不高,有利益化倾向,在一些问题上也常表现出矛盾和易变状态,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在老师朋友的帮助下能够很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态,情绪和心态基本稳定。但也有同学不承认自己处于偏向消极心理状态,使得民族问题和当前国家主流文化容易产生冲撞,这部分同学的思想上主要有一定偏执,不能很好地认识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以及整个社会大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对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国家要加大对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政策支持。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并且在不违背宪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符合各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法规,很好地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但就来自聚居区的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他们离开了聚居区,在内地高校学习就得遵守内地的法律法规,在不违背国家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下创新一些日常管理的组织管理体制以及一些“助困帮扶”政策的制定,使这些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慢慢的适应周边的变化,为加强其团结做贡献。舆论引导。当前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加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校报、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发布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的相关报道和栏目,帮助汉族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来自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也给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各个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服务,帮助其更快地融入。

高校在课堂内外引导各个民族大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的紧紧抱在一起。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民族理论、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劳动观教育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课堂教育更要注重把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加强全体教师的实地考察和培训,更好的在课堂教育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对很多高校来说,课堂教育这一块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育上,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这门课缺乏重视,也不能够在其他的课堂教育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学习和认识,因此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社团组织。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除了课堂的生活之外,最丰富的业余生活各类社团组织,各个社团组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其中大多都是学生自发根据其爱好和兴趣组织起来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同学因为语言交流不畅等一些问题的困扰就显得有点形单影只,学校通过实地调查和考量这些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方向,打造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的社团组织,不仅提高了语言学习,也增进了彼此之间文化的了解,更有益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心理辅导。“感染教育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4],对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以一种强硬的态度或者手段在高校中去管理,历史和经验都证明那是一种错误的方法,更多地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定期的与这部分学生进行谈话,询问其生活和学习的近况,及时地对一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同学做心理疏导,为其更好地完成学业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聚居区扥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宗教观。作为来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如果自己的价值观都不能端正,如何再去传播正能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观,因为宗教问题错综复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宗教矛盾乃至纷争,作为高校的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必须要认清宗教的利与弊,更要认识到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致的。促进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脱节是时有发生,在有些高校中,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本民族内部成员之间进行活动和交往,在校园其他文化和活动建设中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出现。那么在针对这种情况,要引导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从思想上先做一个转变,认识到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传播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促进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强化其服务意识,积极引导本民族成员认同社会主义事业。高考加分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都是国家针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照顾的同时也要增强其服务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作为本民族的先锋队应该引导本民族的其他成员认同社会主义事业,支持和认可社会主义制度。

当前所处的国际大背景下,不少非法分子利用民族和宗教对我国进行各方面的渗透,利用和挑拨少数民族大学生危害国家利益,高校在这方面一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强对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于社会风尚的引领,倡导时代精神的发挥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