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互动视角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2020-01-18霍媛媛
张 景 霍媛媛
(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许多父母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同时,目前常见的亲子空间多依托于儿童游乐园、城市广场、公园等,在这些空间进行亲子互动花费时间较长,且设计以孩子为主,父母多处于陪护状态,亲子互动效果不理想。从城市居住形态来看,父母、孩子、居住周围形成一个系统的环境空间,通过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塑造良好的亲子互动空间,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对实现良好的亲子互动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居住区亲子互动空间研究现状
“亲子” 是指人或动物的上一代跟下一代的血缘关系,也指父母与子女。“互动” 是指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亲子互动” 即指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亲子互动” 需要有物质载体空间即场所,则 “亲子互动空间” 指能满足父母与子女心理和行为交互所发生的场所[1]。本文主要针对居住区内3—12岁孩子与父辈展开的亲子互动进行研究,旨在让父母与孩子能充分利用 “休闲” 时间,在舒适的空间环境中打破隔阂,实现有效沟通,增进感情。
国内外学者对亲子互动空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外对于亲子互动空间的理论研究相对起步早,并迅速运用于实践中,许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有专门供亲子互动的空间。如乔·L·弗罗斯特在《游戏和儿童发展》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游戏场地的创设进行指导,倡导建设互动性、创造性的游戏场所;亚历山大·加文在《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主要对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进行研究,其中对亲子互动空间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国内对亲子互动空间的研究虽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儿童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而从设计角度进行研究的则较少。在已有 “亲子互动空间设计” 研究成果中,多针对城市公园、商场等游乐场所进行研究,如段丽《儿童公园中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张瑛《儿童游乐场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李希博《户外景观环境中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等。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更关注儿童发展的研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2]。
二、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互动的行为及现状
(一)亲子互动主体行为分析
以宁德市东湖品臻、丽景阳光、唐城御品、泰禾红树林等小区为观察点展开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对亲子互动主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1.互动时间、互动频率
调查显示亲子互动的时间点多集中在周末与工作日傍晚。父母与孩子进行互动的频率相对比较低,58%的父母起看护作用,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做好后勤工作,23%的父母起协助、指导作用,而真正作为主体参与互动的父母仅有19%。以上情况导致父母对户外亲子互动失去兴趣。
2.互动主体性别不同,行为偏好不同
从父母的层面来看,父亲偏好力量型、活动量大的互动,如各种奔跑嬉戏、球类运动等;母亲喜好相对静态的互动,如漫步、堆沙交流等。从孩子的层面来看,男孩偏好竞技类、奔跑类的互动,如球类、轮滑等游戏行为;女孩则相对喜欢社会性行为的互动,如跳房子、过家家等游戏行为[3]。
3.不同年龄层次亲子行为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呈现不同的状态,青年父母年轻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他们与孩子的互动行为以亲密接触为主;中年父母相对青年父母而言体力和心力上呈下坡趋势,倾向相对静态的活动。另一方面,学前孩子与学龄期孩子属于不同时期,也反映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学龄前孩子对环境充满好奇心、主动探索新事物,但因为年纪小,安全意识薄弱;学龄期孩子已经进入学习阶段,身心都有较大发展,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也逐步增强。
4.不同年龄层次的亲子组合形成不同的互动形式
不同年龄层次的亲子组合对互动形式偏好不同。青年父母与学龄前孩子以娱乐型互动为主、青年父母与学龄期孩子以运动型互动为主、中年父母与学龄前孩子以休闲型互动为主、中年父母与学龄期孩子以合作型互动为主。
5.互动主体对亲子互动空间的注重因素
对现有居住区互动空间影响因素调查显示,父母希望在安全的空间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开展互动,自然顺畅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则希望在自由自在的玩耍过程中与父母实现情感交流,让父母感受他们的成长。他们对亲子互动空间的关注点集中于安全性、趣味性以及互动性设计上。
(二)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随着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不断呈现,不断改变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和面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居住区空间功能性和舒适性。但过快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弊端。
1.设计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居住小区普遍缺少专门的亲子平台,通常亲子互动与其他活动交叉进行。同时,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探索,但安全意识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孩子受伤的几率。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硬质地面铺装、陈旧损坏的器械、有毒的夹竹桃、飘扬的柳絮、昏暗的光线,都是亲子互动中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安全隐患。
2.缺乏趣味性,人机互动不理想
3.忽视互动主体需求,影响主体间互动
亲子互动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在于不仅强调人机互动,还要关注亲子间的互动。当前居住小区实现人车分流,公共空间在满足生态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规划,为满足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儿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而设置了儿童游乐区、老年人棋牌室、中青年篮球场等运动场所,实现功能与景观的双赢。然而以上规划设计均未考虑到亲子互动需求,把 “亲与子” 的需求割裂开,儿童游乐区活动仅单方面满足孩子需求,父母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参与互动,其他活动空间进行亲子互动,则无法实现孩子的需求,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无法实现良好的亲子互动。
三、基于亲子视角的居住区空间设计对策
通过亲子互动主体行为分析与实地调查,可见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在互动主体需求层面,互动空间设计意识上还需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对策。
(一)注重细节设计,塑造安全空间
孩子与父母相比,属于弱势群体,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对危险缺乏预判能力,抵抗危险能力弱。因此,在安全问题方面应在重点考虑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兼顾父母的需求。
1.合理的尺寸设计
父母与孩子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身体机能不同,空间尺寸感也不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尺寸如果与孩子不符,会对孩子的安全产生威胁,可能导致孩子在亲子互动时发生意外。如果不考虑父母需求,按孩子尺寸进行设计,则父母无法参与活动,亲子互动成为空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合理设计,解决矛盾。如在防护栏设计上,高度应以父母尺度为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其互动期间跨栏摔伤,栏杆间隔则应以孩子尺度为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其穿过栏杆摔伤或头部被卡。
2.合理选择材料
材料的巧妙应用也能减少意外伤害的产生。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亲子互动过程中追赶、跳跃是常态,磕碰、摔倒在所难免。此时,地面铺装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柔性铺装能有效缓冲孩子摔倒时的作用力,降低对孩子稚嫩身体的伤害。临近水景地面的铺设应选防滑材料,可有效预防因地面湿滑造成人员摔伤。互动设施材料的坚固性、环保性,以及避免尖锐物体的出现,都是互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毕节,曾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经过30年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已经变成人民安居乐业、风景美丽恬人,令人无限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二)趣味性设计,提升互动主体参与性
富有趣味性的亲子空间,能引起人们兴趣,有利于拉近人和空间的距离,让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空间环境中,增强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
1.塑造趣味性场地
丰富的场地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增加互动乐趣,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不同场地能增加孩子认知空间的积极性,激发其想象力,强化其参加活动的乐趣。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在场地设计上应根据亲子互动主体不同进行适当调整。在平整开阔的场地上设置游乐设施、沙坑等;骑行、轮滑类运动型亲子互动,可以使场地适当起伏变化,增加活动难度,刺激父母与孩子的挑战精神,增加互动乐趣;而攀爬等探索、冒险类的亲子互动则需要更大落差空间,可模仿斜坡设计。
2.增强趣味性景观
在水景景观方面,根据水流速度、流量、落差变化等营造出不同水景。在水流缓慢,浅水的区域设计可以开展水枪战、拦水筑坝等合作型亲子互动的空间;在水面变窄、水流湍急区域设置水磨、水车、水臼等传统水利设施,增加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在景观小品方面,可采用 “司马光砸缸”“龟兔赛跑” 等寓言故事或名人事迹等进行设计,实现寓教于乐的亲子互动,起到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植物配植方面,可以利用架空层或小区边角地块,让亲子栽种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提高亲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让孩子认知自然发展规律,培养其责任心、独立性,使亲子间形成有效互动。
(三)多元化设计,增强主体间互动性
亲子互动空间的使用主体呈现复杂性,除了年龄层次不同外,性别也呈现差异性,组合形式多样性,互动形式多元化,不同的互动主体对空间提出不同要求,设计师应根据具体互动主体进行空间设计。
1.根据互动主体生理和心理差异设计互动空间
不同年龄的父母与孩子由于身体素质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空间提出不同要求。生理方面强调合理的尺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父母与孩子的生理行为尺度,尽量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増强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如跷跷板设计,亲子间体重差距造成互动困难,设计时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在互动时调节跷跷板座椅位置,从而使亲子实现互动。从心理学分析男性更倾向动态的力量型互动,女性则偏向静态的柔和型互动。因此,可以根据性别特征设计动态的运动空间和相对静态的散步栈道、沙坑、草坪等。
2.根据互动形式设计互动空间
从互动形式来看主要有娱乐型、运动型、休闲型和合作型互动,不同互动形式对空间的需求必然不同。因此,只有多元化的空间设计才能最大程度的承载复杂性的互动群体。青年父母与学龄前孩子以娱乐型互动为主,空间设计在充分考虑学龄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营造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孩子与父母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顺利进行亲子互动;青年父母与学龄期孩子以运动型互动为主,在空间设计时可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项目,如攀爬类的游戏设施[4];中年父母与学龄前孩子以休闲型互动为主,其空间设计既需要考虑中年父母状态,又要满足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对自然的好奇心,因此,应尽量避免运动强度大的互动,以舒缓、静态的运动方式进行亲子互动;合作型互动是中年父母与学龄期孩子亲子互动的常见模式,互动空间可设置孩子能独立完成的游戏设施,父母可就近做出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四、结语
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讲到自发性、娱乐性的户外活动及大部分的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4]。高质量的空间促进活动的健康发展,低质量的空间则失去场所魅力,无法衍生活动。由此可见,空间环境质量的优劣对亲子互动影响巨大。因此,从父母与孩子角度出发对居住区公共空间提出新要求对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意义。虽然我国各大城市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但笔者认为,亲子互动主体行为特点具有共性,宁德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紧扣亲子互动主体复杂性,需求多元化展开设计,才能很好地实现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综上所述,本研究意在为亲子互动提供优质环境,为亲子互动空间设计提供思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