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文化的融合思考

2020-01-18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文化

殷 瑾

(宿州学院 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文化的融合价值

(一)强化高校人才教育的培养质量

在倡导 “核心素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 等思想的新时期,人们对学生品质、人才素养的评价方式、衡量指标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化,且以 “德” 这一指标要素为重点。若一个人缺乏积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素养,即使其理论能力再优秀、技术水平再高端,也担当不了 “人才” 二字,甚至还可能成为威胁社会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的隐患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我国高校正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之本在于 “立德树人”。所以,将德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孝文化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性、实践针对性、战略明确性,进而保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牢牢抓住重点、把握核心,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德育为先” 的正确方向[1]。

(二)推动学生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强调孝是人性道德的本源根基,一切品行教化皆由孝产生。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这一传统观点仍然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一种家庭美德,孝与家庭关系、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孝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的亲子关系,又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建设与成长发育,进而充分保障学生人格素养的健康完善。

其次,孝文化着眼于子女与父母长辈间关系的和谐维系与优化处理,强调家庭责任感、家庭信任感等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孝文化、形成孝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推己及人、迁移认知,将孝文化的内涵、要求发散到社会领域中,从而推动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归属感、职业道德感、助人意识等社会道德观念的建立发展。

最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既可将家庭视为构成庞大国家体系的最基本单元,也可将国家视为华夏儿女的大家庭。所以,将孝文化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怀、家国意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强化夯实素养基础。

(三)促进思想教育作用的渗透延伸

思想教育并不是一项阶段性、短时性的知识传授活动,而是应渗透于学生实际生活、贯穿于学生人生历程的长效作用机制。在传统时期,我国很多高校存在思想教育理论化、局限化的问题,缺乏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的有效联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抽象、复杂的哲学理论、道德知识后,经常会陷入到 “用不上”“忘得快” 的困局中。将孝文化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这一负面局限,在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互关系的同时,提高思想教育作用的应用渗透性,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伴随一生的,所以,孝文化的 “实践平台” 始终存在。这样一来,便能充分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受思想教育在其成长生涯中持续发挥效力,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正向引导与规范约束作用[2]。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文化的融合原则

(一)扬弃性原则

孝文化古已有之,其产生于我国历史背景下的传统社会,难免带有一定的封建性色彩。所以,在设计孝文化教育内容、开展孝文化教育实践时,高校相关人员必须要坚持扬弃性原则,在保留和继承传统孝文化优秀哲学观点、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剔除并反对传统孝文化中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现代社会认知的封建糟粕。

一方面,古人强调孝的绝对性,即 “父母命,不可违”。但若将此类观点融入到现代高校的孝文化教育体系中,将很容易对学生形成 “愚孝” 的偏误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 等传统观念也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若以孝顺的名义,对学生提出 “必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不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 等硬性要求,无异于 “道德绑架”,与提倡 “以人为本”“独立人格” 的当下文化环境相冲突。所以,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高校相关人员应在孝文化教育中辩证看待、明确摒弃。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赡养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要求。在 “孝养” 的基础上,更要做到 “孝敬”,即从精神层面基于父母充分的尊重、关怀与爱护。此外,《孝经》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强调子女的生命、身体源自父母,珍惜自己的生命、保全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人遵循孝道的前提和基础。显然,这些内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所以,高校相关人员应将这一方面内容纳入到孝文化教育中[3]

(二)适宜性原则

一个优秀的教育体系,势必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在将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相关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兴趣特点、学习习惯、发展需求,并实施出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驱动力的教育活动。此外,高校相关人员还应从区域社会、生活实际中挖掘采集可用素材,以此进一步拉近孝文化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输出效果。

(三)综合性原则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下,孝文化形成了内容丰富、结构完善的系统性特点。所以,在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相关人员应坚持综合性的教育原则,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全面化落实,以发挥出孝文化的最大化育人价值:

第一,保证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孝文化体系内包含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规则教育等多个部分,其对大学生道德品质、行为意识的引导重点、影响作用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保证孝文化教育在文化内容上的综合性。

第二,保证教育方法的综合性。孝文化与家庭生活、社会交际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所以,高校相关人员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应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此外,以民俗传说、历史故事作为孝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和知识载体,是我国教育领域自古推崇的有效方法。所以,高校相关人员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也应意识到案例教学法运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孝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营造全面化的孝文化教育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作用,营造良好的孝文化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高校可在校园内进行主题文化墙、主题文化楼的改造建设,通过浮雕雕刻、喷漆涂鸦等艺术手段,将“新二十四孝” 以卡通画、工艺画等形式布置在墙体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使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近距离、沉浸式地接触孝文化知识,并从环境角度向学生传递出一定的心理暗示,实现孝文化元素的有效输出。在教室、教学楼走廊、宿舍楼过道、图书馆、体育馆等校内设施环境中,还可布置出以孝文化为内涵的名言警句,如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 等,以及与孝文化有关的古诗词,如清代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宋代陆游的《游子吟》等,以此为学生营造全面、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还应从细节入手进行教育氛围的创新营造。例如,高校食堂可将竹笋汤、红烧鲤鱼等菜品更名为 “哭竹生笋”“卧冰求鲤” 等,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解读菜品名称、了解文化背景的主观兴趣与探究欲望,驱动学生产生查阅资料、检索词条等主动行为,从而建立起环境与学生的反馈互动机制。

(二)创设多元化的孝文化教育活动

在孝文化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若高校相关人员只从理论角度设计教学内容、评价教学质量,将很可能导致孝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成效。从当前来看,孝文化教育活动可分两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1.校内活动

高校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设计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从而在校园中构建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孝文化、解读孝文化、发展孝文化的行列中来。此外,还可以年度或学期为间隔周期,组织开展大型文艺晚会,要求各院系、班级、社团围绕孝文化进行歌舞、小品、相声、舞台剧等节目的编排演出,也能达到增强孝文化教育质量的目的。

2.校外活动

基于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全面化要求,高校相关人员除组织举办各类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应注重孝文化教育在社会、家庭等领域的延伸。例如,可在寒假、暑假等假期中,为学生留出特殊的家庭作业——通过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父母的一日生活。在记录过程中,学生便会近距离、真实性地感受父母的艰辛与快乐,从而形成更强烈的孝养、孝敬意识。再如,可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参与孝特色旅游活动,到湖北孝感、浙江宁波等 “孝文化旅游” 的代表城市中,更直观地感受孝文化的影响力与生命力[4]。

(三)搭建现代化的孝文化教育平台

在 “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文化学习方式已与传统时期有很大区别,表现出了时间碎片化、渠道网络化等新特点。基于此,高校相关人员在开展孝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意识到这一变革情况,并将互联网作为重要落脚点,进行孝文化教育平台的搭建。例如,可在学校官方网站中开辟专门的孝文化板块,定期上传发布孝文化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等信息资源,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学习。此外,也可在微信、新浪微博等学生日常应用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开通公众号、微博号,以此作为宣传教育孝文化知识、发布孝文化活动信息的网络平台。

(四)运用科学化的孝文化教育手段

科学、适宜的教育手段,对知识的输出效率、渗透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高校相关人员在开展孝文化教育时,应注重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例如,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感悟 “新二十四孝” 中杨怀保、邓桂芳、乌兰其其格等优秀人物的真实故事,分析 “陕西男子弃母案”“吴谢宇弑母案” 等反面案例的严重后果与社会影响,从正、反两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主动情怀,抨击不孝者的恶劣行径,实现孝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将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既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相关人员应坚持辩证的教育原则,将我国传统孝文化中积极有益的精髓部分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并从氛围营造、活动举办、平台搭建等多方向出发,为学生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孝文化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主观化、长效化的孝道意识,为学生生活成长的正向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