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逻辑、践行原则和当代价值

2020-01-18刘福琴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刘福琴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者统一在精神层面的表达,是顺应时代需要而提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互动联系,团结各族人民继续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领人民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逻辑

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世界文化竞争、交锋和价值观较量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历史、实践和理论三方面出发,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逻辑,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

第一,历时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核心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正是那些优秀的、认同度高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发展和实践检验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逻辑的前提。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坚定从优秀文化中挖掘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实践相契合,同时更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的,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从仁政思想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民本思想到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精准扶贫,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一诺千金到诚信为本,以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讲求正义,从刚正不阿到讲正义扬正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从 “和合” 思想到和而不同,将 “和合” 思想扩展到各个领域和世界各处,我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 建设就是最好的见证,致力于缩小沿线各国发展差距,实现多赢。从求大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世界大环境,实现大同社会、和谐世界的最终目的。厘清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积极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引领力和说服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提练、总结出来的,是我们规范行为、投身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推动人们达成思想共识,形成主流价值观,为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指引前进方向。

第一,从国家层面出发,立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最终目的是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追求的富强是国家繁荣强大、民族振兴;民主是人民真正实现当家做主、生活幸福;文明是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素质的提高;和谐是生生不息所追求的传统价值理念。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不断进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些都为其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从社会层面出发,立足当前,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必不可少的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规定。我国致力于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自由是实现人的意志和发展自由;平等是所有人权受到保护,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公正是实现人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自由、平等的前提;法治是制度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这些都为其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实践来源。

第三,从个人层面出发,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将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颁布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方面,要求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对个人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合格建设者、合格家庭成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07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八个方面对个人的行为价值标准作出概括。爱国是一个人对国家的情感表达,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敬业是克己奉公、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诚信是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的优良传统,坚持诚实劳动、以诚立本;友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为其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提供了实践依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2006年3月提出了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为后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系统完整的体系,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应对其概括升华。十八大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整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出前者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前者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前者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第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的关系。前者是管社会的方方面面,后者是武装教育人们、塑造灵魂的凝练表达,后者属于前者的体系范畴,精炼地将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国家层面的目标,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取向和准则。后者是时代发展和共同价值诉求的产物,是当今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恰恰是在前者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因此,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原则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其进行多次论述,突出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自觉遵循培育和践行原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作用和价值真正见效。

1.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至上” 是我国取得一切成就的“真经”。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践行时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站在人民立场,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了解民心,坚持把人民放在首要地位。人民的价值选择就是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方向,民心所向就是核心价值观所指。采用群众话语方式,坚持取信于民,培育文明风尚,提高人民的价值水平和素养水平,让人民从点滴小事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增强其感召力和吸引力。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是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通过人的践行来达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目的。“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深入人民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提高人民的价值观判断和实践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体化、生活化和通俗化,表彰先进模范和学习典型事迹,让人民信服并付诸于行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实际效用和说服力。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果的享有者,通过自觉践行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致力于实现为人民的目的,造福于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努力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难题,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满足自身价值追求,积极营造自由、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国家繁荣富强献策献力。筑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2.坚持联系实际

在大力倡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主流是好的,大部分人能够认真践行,但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也时有存在。平衡主动践行与纠正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需要联系实际、分类指导,灵活使用奖励和惩罚手段,与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现实利益相结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

第一,抓好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这些关键部分。领导干部担负率先垂范和价值导向责任,“要求人民群众做到的,得自己先做到”,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青年担负着民族的希望,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积极发挥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作用。抓住人民群众这个传播主体,“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感染和提升自身思想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追求和践行主体,使人人皆知、人人可做到。

第二,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统一。通过物质奖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行为,满足人们某一阶段的基本需要,利于增强其践行的积极性,激发潜能,促进更高层次的践行。精神奖励是对人的正确行为的肯定、认可,并满足自我需要的一种方式,其是无形、有力且持久的一种奖励方式,能够满足人在精神认可方面的欲望,有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表彰等活动都给予人以无限的精神动力,进而不断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继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鼓励正确行为,促进正能量传播,潜移默化,凝聚人心,铸成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三,灵活运用惩罚手段,纠正不当行为,使其符合正确的价值导向。惩罚是对某种错误行为给予否定,从而消除这种行为,化消极为积极,这就需要借助法律、制度等具体手段来进行惩罚,遏制不正之风,对不当行为不敢出现、不能出现、不想出现形成震慑力。通过进行适时、适度惩罚,让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自觉提高价值觉悟,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形成价值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开展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真正落地生根。

3.坚持守正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基础上,在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丰富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人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要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满足时代要求需要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继承和创新发展。

第一,坚持继承传统,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家认同的价值理念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国强大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4]我们要坚持摒弃糟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走向未来提供必要的精神素材。

第二,立足当下,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的,所以,要在当下实践中感知、领悟,做到日用而不觉。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为顺应新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需要积极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观念、日常交往、日常消费。”[5]善于将新技术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式和内容更加鲜活,使群众受到思想浸润、价值引导和道德涵育,达到情感共鸣和认同。

第三,面向未来,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的动力。随着国家、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日益激烈,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愈加重要。“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面向未来才有创新的动力,只有创新才能走向未来。积极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特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中凝结出来的精华,彰显着中国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为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大地上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逐步形成、发展、总结出来的。因此,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更要强调精神文明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性,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精神支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解决群众思想困惑,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贯穿于实践全过程,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观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价值引领、凝聚共识、增强认同感的作用。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定中国道路、充实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创新中国文化;有助于人们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人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 “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并需要长期遵循的价值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且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表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彰显的新时代内容。通过最终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行动中,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2.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族人民公认并始终遵循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7]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整合各民族思想取向、统一各民族价值观念,引领正确价值观方向;有助于捍卫共同的价值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基础,使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7],团结互助,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的美好愿景不懈奋斗,彰显深厚而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各族人民、促进共同进步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普遍认同的价值选择,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聚合力。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保持各族人民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减少错误思想的侵蚀,筑牢团结、稳定、发展根基;有助于将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自觉坚持党中央的领导,捍卫民族利益,维护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有助于推动民族团结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强交流借鉴,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开拓进取、共同进步,彰显中华民族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共创美好未来。

第三,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要求人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人民价值观的 “最大公约数”,是促进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和思想基础。面对日趋激烈的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只有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得人们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交流和传播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达提供坚强的思想支撑。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内核和思想保证。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还要提高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起到价值引领和思想保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有助于增强价值观自信,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有助于人民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引领全国人民为共同目标奋斗;有助于指明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助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9]显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价值理念上的一致性、指导思想上的一元性、结构层次上的同构性。”[10]归根结底,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精神上的强大是实现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激励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