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伦理内涵与现代价值思辨
2020-01-18寇玉达
寇玉达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内涵
“廉” 和 “洁” 二字在中国古籍文献中经常出现,也被广泛引用。而 “廉洁” 作为一个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廉洁” 一词的含义经过发展和不断引申,也具有了其特定的指向性内涵。
1.“廉” 与 “洁” 的涵义
“廉” 字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晚期,根据汉字的构成方式,作形声字,从 “广”(yǎn),它的本义指的是厅堂的侧边。根据 “廉” 字上述本有的侧旁之意,进而也可比喻为狭窄。“犁欲廉” 其中的 “犁” 指耕地所用的器具,“欲” 比喻的是行道,“廉” 意为狭窄,所以此句通俗的意思是指用犁耕地的行道狭窄。与狭窄之意相近,“廉” 也被用来形容人的瘦削之状,如 “馈食纤纤而曰鲜,体貌廉廉而转损”。无论是狭窄,还是瘦削之意,都是 “廉” 字的本意即侧旁之意引伸而来的。这一点,在东汉时期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得到说明:“廉,仄也,从广兼声。” 仄有侧旁、狭隘之意。到了清代,桂馥赋予了 “廉” 字新的解释。在《说文解字义证》中,指出 “廉,棱也。” 这里的 “廉” 取棱角之义,多指物体露出棱角,也就是指器皿物体较为突出的地方,即边角。后来,经过发展,“廉” 字逐渐有了新的涵义,从原本侧旁、狭窄和棱角转而强调道德含义,逐渐开始比喻人的品行,多指人的方正刚直。“廉” 比喻人的品行清正之意在《论语》《荀子》《韩非子》等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论述,书中大都用 “廉” 喻人的行为品性,后文加以详细列举。
在古代汉语中,“洁” 的另外写法为 “潔”,与水有关。但也有古籍中记载道,“洁” 和 “潔” 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汉字,“洁” 字的原本读音是jí,指的是河流的名称,“潔” 字是指清净、无繁琐关联。而后来经过演变和发展,“洁” 逐渐成为了 “潔” 的简体字,也渐渐拥有了 “潔” 的含义。“洁” 的基本涵义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除污去湿,是清洗、清洁之意。二是指干净、洁白、清净,是干净之意。根据 “洁” 字 “鲜而不垢” 的涵义,很自然地可以得到其道德指向的涵义,也是道德引申义。即形容人的行为操守清白刚正、品行崇高,也比喻思想单纯或作风正派、贞操纯洁。孔子曰:“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意思是人把自己不干净的地方清洗掉了,改正了自身的错误,已经获得进步,我们就应该肯定他的现在,不要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2.“廉洁” 的涵义
上述可知,“廉” 与 “洁” 在后来的道德引申含义方面颇为相似,都具有清净、洁白、刚正、纯洁、高尚之意。因此,人们便将二者合而用之,也就形成了对人进行道德评价的词汇。如今,“廉洁” 一词的现代涵意延续了其古代的道德引申义,主要形容干净做事、清白做人的道德品质,即不贪财货,立身清白。概括起来,通俗的说,廉洁就是告诉人们做事要清白,做人要正直。
从宏观历史背景而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主张为人应当胸怀天下、追求至圣至善至真的品质,而 “廉洁” 就成为了这种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个人修养、家庭生活、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养成以 “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为核心的 “廉洁” 道德品质,极为重要并且十分关键。在当代,廉洁的道德品质不仅成为对个人人格的评价标准,也成为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必然追求。
二、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内容意蕴
“廉洁” 作为一种对个人人格及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形成于历史上的西周时期。而后,“廉洁” 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廉洁思想主要成为了对为官者的政治要求,而这一思想也一直得以延续。直至今日,廉洁思想衍生而来的廉政思想成为了国家对公务人员的政治要求。
历史上,特别是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家都针对廉洁提出过各自的政治主张,特别是针对统治者提出了为政之道要清正廉洁的政治要求。这些主张不仅表达了特定阶层对廉洁的向往,也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历史要求,更说明了廉洁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共性价值追求。
1.儒家廉洁思想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廉洁文化思想极为丰富。在为人、为政方面提出了关于廉洁品质的具体要求。儒家在讲廉洁时,首先提到道德修养。廉洁不仅是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更体现在每个个体的实际生活中。从这个角度讲,儒家的廉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义制利、爱民知耻、公平正义、克勤克俭四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为人必须要品正而不贪,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这一点也体现在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主张以义制利。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见利思义实际上就是 “以义制利”。其次,儒家的廉洁思想要求为官者清正勤俭、爱民知耻。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为政者要爱民的思想。从中可知,为政爱民知耻,既是道德维护的手段,也是塑造个人品质的必然要求。同时,儒家的廉洁思想还体现公平正义。儒家的廉洁对为官者遵纪守法、坚持公平提供了良好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分配公平才能保证国家的有序。只有保证各有所得才能保证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为官者必须做到公平,所谓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要做到公平就要求为官者坚持大义,只有坚持正义,不贪不腐,方是为官之道。而这一点,又与正确处理义利关系问题存在相通之处。此外,儒家所说的廉洁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求人要克勤克俭。孔子曾说,为官者要 “先之、劳之、无倦”,(论语·子路)这也就是要求为官者要带头、勤劳、不懈怠。另外孔子还提出礼比奢宁俭的思想,从礼仪的角度提倡节俭之意。同时,“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则是强调国财方面节俭的重要性。
除此几个方面外,儒家的廉洁思想还在理欲、苦乐等多个方面有所体现。
2.法家的廉洁思想
历史上,法家对于廉的重视程度也很高,而法家的廉政思想从法律制度层面将廉推向了一个高度。法家的重要代表、春秋时期的管子提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对于这四维的重要性,管子也提到缺少四维则面临 “倾、危、覆、灭” 的危险。国家这四条准则,即礼义廉耻,缺一不可。这四条准则,牢牢支撑并维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廉作为三维,地位重要,影响颇大。如果没有了 “廉”,那么国家就要颠覆,以此可见廉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从个体角度,人们从廉的行为能使人思想缜密,行动周全,不会过于掩饰自己的过错。特别是为政者,国家的统治者,更需要追求廉洁。管子认为,每个个体,特别是统治者自身应该对廉有更高价值追求,同时,也提倡礼法并重。
法家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韩非子·解老)韩非子认为,廉洁的人一定会洁身自爱,一定能够清正不阿,不会贪赃枉法。韩非子曾说,那些不追求廉德,过分贪财的人都是盗跖的人,是要重罚的人。韩非子强调,国家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依靠严格的法律,通过残酷并且严格的刑罚对犯罪者施加治理,通过一定的法律去管理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此达到国家安定的目的。同时,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遵纪守法,才能让人追求廉洁。通过法制来对人们进行廉洁教育,能使人们安分守己,从而消灭那些盗跖的人。
3.道家的廉洁思想
春秋末期,社会变革巨大,这一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形成了道廉思想。主张将廉德置于无为而治之中,老子的道廉思想也比较丰富,主要体现在知足知止、尊道贵德、廉政爱民三个方面。
首先,老子强调,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特别是贪欲,应该清廉无欲。老子提出了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对人的消极影响,从人的需求角度说明了人的五官感受。如果人追求过度的刺激和过分满足欲求,最终带来的是对器官和对人本身的伤害。老子以此告诫人们应当保持积德行善之心,克制一己私欲,注重自身修养。其次,老子提倡以人为本、尊道贵德。这一点突出强调了对统治者的要求。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统治者是没有一己私心的,而是将为天下百姓实现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无论是治国还是个人修养,都应当清心寡欲。并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老子·第三章)这也就是说,只有云淡风轻、内心无欲、安然自得才能够形成廉洁清正的修为。另外,老子对统治者提出应当廉政爱民。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认为这一时期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不够爱民,而是自身的私欲无限制的膨胀。另外,老子也说明了治理国家和个体养生之道一样,个体要爱惜自己的精力,养护自己的身心,统治者则应该心胸宽广、无私包容,从而影响和教化百姓。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庄子对于 “廉” 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所谓的 “廉” 就是在获取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使他人受到痛苦。认为给别人带去困难的同时自己享利,并不是 “廉”。庄子认为,贪心足以使人变得丑恶,足以使社会变得混乱,足以使局面变得不堪。庄子是在强调廉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强调贪会给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弊端。
老庄的道廉思想,特别是老子强调的无为而治、清心寡欲、独善其身,作为我国传统廉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借鉴和传承意义。
4.佛家的廉洁思想
中国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比较丰富,西汉末年引入我国后,在隋唐时期发展到极致。在中国传统的佛家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廉洁的思想蕴含其中,如积德行善、化苦为乐等。这些佛廉思想也对中国古代廉洁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认为,贪、嗔、痴是诸恶之源,去除贪念是佛教对廉洁思想的最好诠释。佛家认为,人世所产生的一切痛苦和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所作的不净业,这些不净业包括身、口、意等方面的恶业。只有在生活中去除这些恶业,去除贪、嗔、痴,才能消除人们的烦恼。佛家认为,贪欲产生了忧愁和畏惧,没有了贪欲人们自然就不会有忧愁、痛苦和畏惧。由此可知,佛家所倡导的戒恶扬善也正是佛廉思想的直接要求和具体表现。
从个人追求的一方面说,佛教积极鼓励人们行善,坚持因果报应的人生法则,倡导为善弃恶。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也存在因果报应法则,而行善必然得到好的福报。为此,只有更好的扬善才能得到好的回报,而追求廉洁必然要求人们去除贪念,积极行善,必然会得到好的因果。同时,佛教认为,普度众生是最为崇高的价值追求。对于如何普度众生,去除贪念,佛家认为要追求廉洁,自利而不害他、乃至利他之善就是最基本的普度法则。这种利他之善要从动机上培养,首先使人养成利他之心,待利他、敬他之心养成之后,就要将具体的心法付诸行动,通过具体的善行来普渡众生,广施恩泽。
通过佛家对恶业的否定和对人行善的要求,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个人生活的简单追求。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佛教在个体行为方式上所倡导的廉洁要求。佛教对人们提出了要以慈悲为怀、养菩萨心肠、能普度芸芸众生的要求,倡导了人应该与人为善、舍己为人,遵循利他的道德取向,与其他各家传统廉洁思想具有相同和相通之处。
三、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时代价值
1.传统廉洁思想为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内容指向
廉洁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其特定的产生缘由。可以说,廉洁思想也是特定阶级意识领域的产物,伴随腐败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认同,廉洁思想从古至今得到了继承,随之人们对贪贿进行了指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廉洁的内涵和意义及人们对廉洁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儒、佛、道、法几家重要的崇廉思想不仅囊括了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这一基本规范,也涉及了对为政者的政治要求。这几家的崇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
新时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廉洁教育仍然要吸取古代廉洁思想的精髓,用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将其与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当前我国公民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要结合起来,自觉提高公民的廉洁修养和践行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让优秀的廉洁思想文化传承下去。总体而言,在众多关乎廉洁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包括义利观、荣辱观、廉耻观、苦乐观、幸福观五个方面的传统思想应当成为公民廉洁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古至今,廉洁思想一直被广泛提倡,反腐倡廉也一直被摆在重要的位置。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内涵虽然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是一脉相承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崇廉的统治者以及普通百姓都身体力行地从廉行善,并且坚持与腐败行为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廉洁思想文化内容。充分认识传统廉洁思想赋予廉洁教育的新内容,并且认识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增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2.传统廉洁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引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处在历史交汇期,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社会发展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能够将公民的精神世界与物质发展相适应、如何在快速发展和转型的经济浪潮中处理好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中国传统廉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面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与嬗变,面对价值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道德领域可能要出现的迷茫态势,需积极构建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人们,充分加强道德自律,确保市场经济交往活动中行为的道德稳定性,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荣辱观,将廉洁思想的内涵融进社会主义法制经济建设中,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廉洁思想是伦理型思想、伦理性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传统廉洁思想的文化基因,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3.传统廉洁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价值导向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进步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和谐社会离不开对物质文明发展的依赖,但更不能缺少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并且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廉洁教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开展廉洁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理应上升到高校德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廉洁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从思想意识形态所包括的政治、道德、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包括廉洁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公民廉洁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联系紧密。公民接受了好的教育,形成了好的道德素质必然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和谐社会对公民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好的育人环境,为公民提供稳良好的生活氛围。公民廉洁教育以传统思想精髓作为学习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将其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二者将在相互融合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中国传统廉洁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有价值的道德内容,这些思想也成为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