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究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

2020-01-18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华人文高职

刘 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认和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大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践行者。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已经占据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不言而喻。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又庞大的群体,基于其特点个性的文化自信教育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中国想要实现振兴强盛,也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支撑。从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对抗的核心力量,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1]。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讲话中指出:“未来的竞争是年轻人的竞争,今天的年轻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文化自信自然首先要从大学生做起,使大学生成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和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视并积极培育他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早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还渗透在待人接物、处世做人等日常思想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是鞭策大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增长学识、提升思想境界的关键时期,培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使之融入精神基因和血脉之中,可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可以在学习生活的成长之路上规范、制约和激励他们奋发有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千万人而吾往矣”,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提升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可以坚定理想信念,可以激发责任担当意识,可以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客观地讲,绝大多数的高职大学生是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弱者。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人相比,高职大学生“常常伴随着自卑、 悲观、消极、自我否定等负性情绪体验”[2]。而进入到并非理想中的大学的高职院校以后,一方面,学好专业技术,实现顺利就业成为高职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明确目标,就业的压力传导从入学时就已经开始体现;另一方面,三年的学制和“2.5+0.5”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使得高职大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被迫更早地开始社会化的进程,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裹挟着卷入到求职就业的洪流之中。由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职场上,高职大学生都要放低身段,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明显低于本科生。因此,高职大学生要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强大的内心和精神属性。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英雄莫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往往可以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助其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磨炼意志、坚韧气质,支撑他们度过辛苦拼搏却处处碰壁的那一段灰暗期,走上充满阳光的成长之路。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是对自身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自信,是对通过努力奋斗终能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梦想的自信!

(三)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凝结着无数先贤圣哲思想的智慧结晶,是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宝贵资源。古往今来,无数青年知识分子一代代地传承“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的远大理想抱负,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被奉为圭臬的金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自强不息精神……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塑造精神人格,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和源泉。

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专科教育层次,属于高等教育的初级序列。高职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与本科院校相比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强;不良习惯多,自律性较差;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和人生目标,是高职大学生身上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正因为如此,培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要提升其文化素质和修养,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文化实践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丰富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逐步实现人文精神的涵养滋润,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当高职大学生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又必然会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主动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自动自发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据有关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当代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文化自信方面表现积极,总体情况良好,但仍有一些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解决。

1.传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一些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既不关注也没有兴趣,对“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传统节日也表示无节日感受,反而更关注圣诞节、情人节等“舶来品”,甚至有同学戏称“不喜欢李白杜甫,因为他们死后给我们留下那么多诗歌要背诵,苦不堪言;最喜欢屈原,因为他死后给我们留下了一天的法定节日”。虽然很多高职大学生对我们源远流长、灿若星河的古典文学非常感兴趣,经常观看“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但是仍有很多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为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

2. 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高职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单一、狭窄,载体陈旧,主要通过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吸收效果并不好,缺少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带来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理解往往停留在肤浅的表象层面,难以达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人文素养水平不高。“仁义礼智信”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和核心价值观。而当下很多高职大学生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精神缺失,性情执拗怪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守时、不守信,行为举止放肆乖张,不遵守社会公德,不讲文明礼貌;在学习中缺乏勤奋刻苦精神,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时作祟,目无尊长、考试作弊,上课玩手机、睡觉,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淡漠,对校规校纪缺乏敬畏心理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是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实际上却反映了人文教育的缺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个别高职毕业生人文素质缺失、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审美能力弱化,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代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文化自信的培养自然更加难以实现。

(二)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外部环境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世界借变化之机,意欲动摇我文化根基,数十年来持续进行的文化传播渗透,或潜移默化、或直接冲击着广大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并未确定和稳固,较易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甚至会扰乱、动摇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让文化自信的建立变得困难。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日益分化和社会的急剧变迁, 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碰撞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大行其道,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等不良社会心态也浸染了大学校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成效,也冲淡了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自信。

2.学校教育缺位。当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浮躁功利的将“就业”与“教育”等同视之,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与评价等方面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现状。在这样的认识导向下,貌似无法直接提升就业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开展不起来,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就很难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常常只是作为辅助性的课程而不被重视,很多为了开设而开设的文化通识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度的、人性的解读,日常教学方式陈旧,教材、配套资源匮乏,形式新鲜活泼、内容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路径探索之中。人文素质实践性教学难以普及,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实现,单纯枯燥乏味的说教无法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这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既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弱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3.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父母注重物质条件,弱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多的关注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追求。很多父母一心想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有心思都聚焦在让孩子学得技术好就业上,强调自然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单纯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优秀文化道德品质的养成,家庭文化氛围较差。

4.高职大学生自身因素。有的学生自身文化修养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主动认知和兴趣,无法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甚至对传统文化存在误解和偏见。有的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在上学期间只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认为与其花费时间关注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还不如多拿几个证书来的实惠。学得实用技术和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吸引力远远大过没有直接效益的人文素质课程,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而去学习,造成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的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分析

(一)提升思想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与自觉认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和发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是团结凝聚中华儿女的核心力量。学校、社会、家庭、高职大学生个体都要提高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视程度,知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克服利益至上、功利主义的桎梏,以长远的、发展的、宏观的眼光看问题,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放在重要位置,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真正培养出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高职大学生。

(二)抓好学校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是文化自信培养的组织领导机构,教师是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首先,学校在教育理念上要从“重技能、轻人文”转向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其次,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实际,结合社会和岗位需求,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要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组织编写符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让人文素质教育有获得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中有认同感、让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有存在感。第四,要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重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第五,要在机构设置、投入经费上加大力度,单列人文素质教育经费,探索设立面向全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教研室,充分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终端机构的作用,将文化自信教育落到实处。

(三)抓好实施主体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示范与引领作用 作为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实施主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施者,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这是有效培育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也是从源头上优化文化自信教育。不仅将文化自信的培养指标权重纳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评价体系,还要特别鼓励支持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之中。集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力量和专业带头人的创新带动,整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与智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顺势而为搞好文化自信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光荣使命,“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对人的全面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建构自我精神家园。

(四) 抓好认知主体自身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主体,抓好自身修炼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道德文化修养,通过社会实践磨砺意志品质,树立坚定的思想信念。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思想,坚持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文化鉴别选择能力,明确自身文化归属,并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主动进行自我反省与矫正,摒弃已有的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的消极思想。在多元文化的变革与冲突之中,善于整合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形成高度自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五)抓好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化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性格的养成以及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成员对社会的认识,对文化知识的教导,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无论家长们知识水平高低,都应灌输给孩子对社会积极的、正确的认识。坚定的自信心是靠家庭影响、家长言行熏陶而长期培养起来的。家长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结合当代进步的优秀文化共同渗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虽然,大学生接触社会上多元文化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对于家庭的教育影响,是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大学生的性格体现和对文化自信的体现程度,都是源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因此,良好的家风对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塑造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 坚持寓教于乐、知行合一,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在文化自信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突出作用。突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主题,“加强价值引导,注意平等沟通,以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公益活动、拓展训练、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将专业不同、经历不同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团结起来,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优势,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与生活体验”[4],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知识、传统美德和优良价值观念向文化自信转化。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深厚文化内涵,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大学生尊师重道、孝老爱亲,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传承自觉性。广泛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引领高职大学生运用智慧、展示才艺,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在审美体验和境界提升之中充分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教育引导高职大学生自觉地把学习传统文化和弘扬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好校园文化隐性教育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5]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在如教室、走廊、操场、橱窗等校园醒目位置合理布置传统文化内容标识,在课间、放学后播放古曲、古乐,以标语、雕塑、图片、名人名言、文化专栏等形式营造多角度、立体化的浓厚文化教育氛围,让高职大学生时刻身处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日常熏陶和浸染中逐步实现文化自信。

建议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和制高点,利用校园网、电视及广播等媒体积极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大力弘扬“庖丁解牛”“运斤成风”“鲁班造锯”“欧冶铸剑”“蒲元铸刀”“雷威斫琴”等古代能工巧匠故事中所承载的独特悠久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他们对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高度自信,使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以这种文化软实力向社会传递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培育出更多兼备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6]

综上所述,基于文化传承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要强化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发挥好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文化自信培育渗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发挥好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父母的教化熏陶作用,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的文化自信培育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高职大学生。

猜你喜欢

中华人文高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