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合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2020-01-18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

武 珩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0 引 言

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3]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其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为了顺应文化创意产业的趋势,以中国文化为本,引进国际经验,构建以启迪创意、专业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培育学生个人视野和素质发展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并实践适应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能适应地区经济建设,能扎根中国,立足世界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振兴输送合格的技术力量。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做出努力。

1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1 构建思路与过程

1.1.1 构建思路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做出努力。[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针对该专业的实际能力需求为培养主线,将目前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改变成以产业实际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并按培养能力型人才的要求,将本科四年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及关联的子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考虑各学期之间的承接关系的同时还突出每学期各模块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性,比如在每一学期中各专业基础模块可以围绕一个主导设计课题相互配合展开教学。

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大学四年课程体系设计上,应遵循先紧后松原则,即前面两年是:基础模块的学习,学习任务较重,到了第四学期学生已经获得了专业基础技能,掌握了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接下来的认知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可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实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设计实践中,在后两年的模块中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设计实践能力。运用模块化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目前行业的特征及各高校视传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1.1.2 岗位群调研分析 岗位群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网络广泛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岗位招聘要求;对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尤其是各大中型企业。基于对行业的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同层次的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同,成熟和大型企业中岗位划分较细,一个设计师只担任某个环节的工作;但很多中小型企业却需要设计师完成从设计企划、设计方案制作、方案营销推广中全过程的所有相关工作,有些还需要设计师有跨专业的拓展能力,因此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保证学生能达到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又要有跨专业拓展能力。

1.1.3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确定 针对以上岗位需求的调研分析结论从而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系统掌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创意方法;良好的艺术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运用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知识分析与解决视觉传达设计问题。能够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企划、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影视后期处理、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项目以及与设计相关的营销推广和设计管理工作。毕业生可在装潢广告设计、装饰设计、商贸企业文化传播机构、政府管理、新闻出版、设计研究等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专业学校从事教育科研。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设计创意的综合表现能力、品牌形象推广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设计项目策划与组织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项目实践能力和跨专业设计实践能力。

1.1.4 能力要素分解 能力单元组合与教学模式封装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确定模块化教学体系中的目标能力和素质。将专业目标能力和素养分解成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再对其进行梳理最终形成对应的模块单元,将各种教学活动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封装。

1.1.5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采用“进阶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评价和考核机制,形成了“进阶培养,四段递进,学用一体,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与艺术素质。第二阶段着重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完成项目驱动,全面对接企业真实项目。第四阶段关注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开发创新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按照对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积极探索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重点创新以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综合发展为特征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1.2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1.2.1 改进教学进程 模块化教学体系较之传统的教学进程更符合社会需求。遵循先紧凑后宽松,重基础后拓展的原则,前两个阶段围绕专业基础加强训练,在完成第四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基础能力,为接下来第五学期的认知实习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实习锻炼。后两个阶段则是教学进程的深入递进,为项目实践模块和跨专业项目实践模块。

1.2.2 围绕能力输出安课程体系排,强调系统性和有机性 依托应用型高校多学科平台,提倡大设计理念。首先,夯实传统设计领域,如传统媒体、包装设计、VIS设计、书籍装帧等。其次,进行跨学科交叉,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介在动画、影视、交互艺术等方面实现拓展。最后,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同时关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从而达到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视觉传达设计与制作的交叉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3 加大设计综合实践环节 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都是以单一一门专业课进行教学设置,综合实践的课程基本没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获取的知识仅仅只是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一部分,导致学生设计思路不够开阔,知识点结构单一,综合设计能力匮乏。现以合肥学院视觉传达专业项目实践II模块为例,项目实践II模块为区域文创产品设计,该模块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将前期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串联”综合,完成该项目所有的设计流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 模块化教学改革举措

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因遵循的原则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本位的方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使教学更有前沿性和针对性。

在课程体系组建上,将各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等弱化专业学科理论体系、贴近行业实际制作流程,以行业实际分工为主线,将各类课程模块嵌入相应的学期中,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会、理解、掌握各岗位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各种不同能力的需求。在完成四年的学习后,即可对整个专业流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同时又能够自身特点找准专攻方向,进行特色化个人专业发展。

合肥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中视觉传达设计创意IV模块《UI设计》课程,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跟随式教学,按照UI设计的实际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化教学,针对岗位能力需求特点,设计了 4个教学单元,分别安排相应的实践任务锻炼不同能力,并通过理论内容学习来实现岗位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1]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概念导入、头脑风暴思维讨论、调研分析、逻辑推理、设计制作、阶段陈述、互评研讨、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教、学、做”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UI设计中的创意、构思、完善、完成等工作过程,提升理论应用能力与设计实践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UI设计》是在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下进行的视觉关系设计,所以在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中一定要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要将思维训练安排在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

2.2 以设计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2.2.1 理论精讲+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的过程式教学环节设置 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前期精讲专业理论、课程前沿动态——教师发布课程模块——学生自主学习(市场调查、资料研究、实际操作等方式)、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陈述、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模块内容完成综合课题——课程结题陈述——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

2.2.2 模块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大课题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5]模块考核采用N+2的方式。N为过程考核,包括课题训练、课堂测验、课堂陈述、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动手操作、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安排任选三项。2是读书笔记和期末考试。在模块化教学改革中模块考核方式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变为以综合课题设计的方式。综合课题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设计项目,通过边授课边进行设计项目深入的方式,既分解了设计难度又对所学知识及时检验,查找问题。这种边学边设计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并能主动深入市场、了解社会需求,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2.3 课内与课外学习齐抓共管,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强化第二课堂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的workload(即学习负荷),这个概念则是引入欧洲的学分计算方法,即“教师授课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量”。一个学分体现28个学习负荷,即12~16个课内学习学时加上12~16个课外自主学习学时,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如设计资料阅读、设计项目学习、课外调研、项目实践等)才行获得学分,将之前教学过程中脱节的“教”与“学”统一起来,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同时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尝试与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设计、 国内外设计大赛、 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等第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不应该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教学主体本身综合素质提升的方法和途径。[2]

2.2.4 教学进程采用“串并结合”的原则 模块化教学的进程中采用“串并结合”的原则。对于学生掌握时效较长、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多门课程同时进行的“并行”方式安排教学。这种方式遵循了学生对知识、技能吸收并掌握的客观规律,教学效果能够得以保障。

对于动手操作性要求较高、逻辑连贯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串行”方式,即掌握完一门课程再开始下一门课程的教学。例如合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IV模块课程“容器结构与形态”与视觉传达设计应用II模块课程“包装设计”就是采用了“串行”的教学进程安排。“容器结构与形态”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前沿课。因此这种“串行”的教学进程安排能使学生的学习持续有效,循序渐进。

2.3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多媒体课件评比、教坛新秀等平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脱产学习,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研究,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国外留学或进修,国内著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进修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所进修学习)。

以合肥学院为例,截至2019年,本专业已累计派出4位教师赴美国、韩国、台湾的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或进修。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层次较高、梯队合理、教学先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结题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中来,以便能够随时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课程调整,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既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中本专业开展的海峡两岸包装设计WORKSHOP设计交流活动已经成为皖台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载体、新品牌。活动邀请海峡两岸多所高校的师生通过进行企业真题项目设计,一方面,实现了学与产的链接,提升了企业的包装设计水平,更新了包装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两岸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设计,理念互相碰撞,较好地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3 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及效果

以视传设计的实际制作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专业具体所需能力目标。明确专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分不同阶段,从而实现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深化合作成果转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背景,以实际案例的实践操作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培养造就有创新意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以校级视传专业模块化改革教研项目为契机,全体教师团队齐心协力,专业的模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一批模块化课程讲义已完成初步建设并通过校级验收。案例式、实践型、信息化的新型课程已逐步落实在本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并在全体教师中形成了统一共识。近年来课程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学生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成果接连涌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本专业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给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定期参与的主要赛事为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意识发挥了明显的效果。借助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实现了专业教师责任心和学生自信心的同步相互促进成长,并引发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的一系列自主变革,有力的促进了专业的全面发展。

4 结 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有助于改进专业现有的课程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学科类课程组织模式,全面转向以能力为导向的,面向学生实际培养要求的新型现代高校视传类课程教育体系。促成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同步提升。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视传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培养方法和体系,更好的服务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并为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并最终形成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模块化住宅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AVL公司新型模块化动力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