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成语英译的问题及成因

2020-01-18蒋坎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习语英译成语

蒋坎帅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0105)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内涵深厚,言简意赅。汉英词典不仅是学习者的工具书,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1](以下简称《新典》)是本世纪较为权威的一部汉英词典。其翻译质量是词典价值的重要体现。

成功的翻译应最大可能地表达原文意义,以适合译入语的方式进行表达,让目标读者容易理解。从技术层面上讲,翻译是一个将文本的意义从其现有形式中抽象出来,并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再现的过程。在成语英译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正如Mona Baker所说,是 “正确识别和解释习语的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将习语所表达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传递到译入语”[2]。译者不应机械地而应创造性地进行翻译,译者和原作者是译语文本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对于一个合格的译者来说,双语或多语的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正是语言和文化巨大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语义很难完全匹配。

一、《新典》成语英译的主要问题

用成语“瑕不掩瑜”来形容《新典》中成语英译恰如其分。尽管词典中大多数成语的英译在意义上是忠实的、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但仍有少数英译有提升的空间。为便于分析,将问题分为以下四类:

(一)套译不当

成语的套译,就是在译语中使用与汉语成语含义大致相同的习语。套译是最自由的翻译形式,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得当,是翻译成语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很容易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然而,套译容易引起误解。

汉语成语与英语习语在形式、意义和修辞手段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许多翻译家认为,英译汉语成语,采用套译法应使译文同时符合原文的本意和引申义。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套译与原文的文化特征最接近、最自然。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对等习语的数量较少。它们在意义范围、情感意义和民族韵味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汉英词典的成语翻译中,因缺少上下文参照,套译意义偏离原文意义的风险加大。因此,应谨慎使用套译法。

在《新典》中,“贪多嚼不烂”译为“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然而,在英语中,这一译文通常指一个人承担无法兑现的承诺。而成语“贪多嚼不烂”表示“贪图多吃,消化不了。 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显然,这两个习语之间的意义指向是存在差异的。两个习语表面上的相似性使得编译者忽略了深层意义的转换。因此,对于看似意义相近的汉英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对其修辞内涵、用法、情感色彩、语义范围及指向等都需要充分的考虑,以避免因深层意义不对等而产生的误解和误译。

(二)缺乏隐喻意义

从语言学上看,修辞格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周围世界共同的概念和感知。人们借用熟悉和相似的概念来表达新事物,新事物和旧事物通过修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习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字面意义,更在于其外延意义和想象意义。词典中的习语翻译一般是按字面意思进行的,缺少鲜活语境的参照,与文学语境中以语用为导向的习语翻译有很大不同。文学翻译绝不是指“文学”与“翻译”的简单叠加,文学翻译更注重审美性和文学性,习语翻译也应如此。在《新典》中,有的成语只译出了本意,缺少隐喻意义。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为“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三)褒贬内涵混淆

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存在着一个修辞层。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形式和修辞意义上有一定的重叠,但在非概念层面上存在差异,如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因此,习语的文体特征、褒贬内涵在翻译中应得到高度重视。在《新典》中,一些褒义和贬义被混淆,例如,“别有用心”译为“have a hidden agenda”。而此成语是含有贬义的,指的是“怀有恶意的动机”。成语“卷土重来””和“东山再起”褒贬色彩不同,然而,词典中给出了同样的翻译:“stage/make a comeback”。上述成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明显的褒贬内涵。因此,英译时除了语义上的对等外,还应考虑感情色彩的差异。

(四)一些小问题

1. “度”的把握。根据CollinsCo-buildAdvancedDictionaryofEnglish,“度(degree)”被定义为“事件发生或存在的程度或事件被感知的程度,如果事物有某种特定品质,那么这种品质是可感知的。”[3]成语的翻译要注意“度”的把握,“过”或“不及”都要尽力避免。如,“循规蹈矩”译为“act in orderly way/manner; be on one’s good/ best behavior”。实际上,这个成语含有贬义,意思是“(一个人或其行为)太可预测了too predictable”。但通过阅读《新典》的译文,读者很难获得任何负面的意义,说明翻译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2. 搭配。搭配指一个词或术语的序列,这些词或术语同时出现的频率比偶然出现的频率要高。搭配定义词语同时使用的规则,例如。哪些介词与特定的动词一起使用,哪些动词和名词通常一起使用。搭配是词汇层面的体现。固定搭配不应该与习语混淆,尽管两者相似。在习语中,意义完全是约定俗成,而搭配的意义经常是构建起来的。例如,“自投罗网”《新典》译为“cast oneself into the net; put one’s neck in the noose”,而翻译成“walk right into the trap”更地道。

3. 译味。鲁迅曾经说过:“翻译必须要兼顾两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有原作的丰姿”[4]。好的翻译不仅要忠实地用目的语表达源语的意义,也应完整保持原文的味道,如联想、修辞效果、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成语英译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为了保持汉语成语的浓厚韵味,使汉语成语更容易被词典使用者,特别是外国读者所接受,编者们尝试寻找与汉语成语等值的英语习语。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从英语中借用了一些习语。但是,如果对借用的习语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无风不起浪”,在《新典》中被译为“there is no fire without smoke”。而“no winds,no waves”更好,因为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海洋文化背景,令其读时更感亲切。另一个例子是“虎背熊腰”,翻译成“(of a man) powerful build””。而“Strong as a bear in the hips and with a back supple as a tiger’s”可能更好,因为原文的形象和味道都保留在译文中,翻译所造成的损失更小。

二、《新典》中成语英译问题的主要成因

上述英译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成语英译的理论方面的缺陷。翻译是在源语和目的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转换活动。汉语和英语的巨大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汉语翻译的困难甚至问题。除了语言上的差异,翻译人员还要处理两种语言赖以生存的不同文化。如果成语英译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成语英译的问题可能会少些。

(一)语言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语言的起源来看,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从文字的特点来看,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字母文字。

从词的特点来看,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即词的关系不是由词本身的形式来表达,而是由介词、词序等来表达。英语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其意义是由词本身的变化如格、数、时态等来表达的。汉语和英语在句法和语篇组织上也存在差异。语言上的差异性增加了成语英译的难度。

(二)文化差异

为了说明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性和特点,Linell Davis认为“文化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文化都在我们意识的表面之下;文化是我们的软件,婴儿必须学会如何做人,这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文化方式来学习的;文化就像鱼儿游过的水,我们把文化视为理所当然;文化是我们告诉自己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你就会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意义体系,也会更好地适应它们。”[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能反映出两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而英国文化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两种文化虽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巨大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成语英译时,除了要注意成语的内涵外,还要注意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例如,“狗”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可爱的动物,甚至被认为是家庭成员之一。因此,形成了许多与“狗”相关的习语,如“dog doesn’t eat dog”,“top dog”,“lead a dog’s life”等。而在中国,由“狗”构成的词语多含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翻译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为“假朋友(false friends)”,指的是“words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look like the same as English words but mean entirely different things”[6],即两种语言中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差异较大的一对词语。因此在成语英译时要吃透原文和译文,避免望文生义。

另一文化差异源于历史背景。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因此,汉语中存在大量与农业相关的成语,比如“斩草除根”、“解甲归田”,“拔苗助长”等。相比之下,英国人更喜欢航行,因为它的特殊地理条件,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或航行有关,如 “To know the ropes”,“To tide over”,“all at sea”等。

总之,汉英语言和语言背后“两大片”文化的巨大差异为成语英译制造了不小的难度。除此之外,相关理论的缺陷也是英译问题的成因。

(三)理论缺陷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重要方面,翻译标准的核心是忠实地表达原意及保留原文的魅力。译文所应忠实传达的是原文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翻译的难处就在于,任何两种文化和语言都不完全对等。因此,同时把两个层次的意义都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可能性不大。

翻译理论对成语英译质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成语自身的特色和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全适用于成语英译。就《新典》而言,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也可能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

三、结语

《新典》是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语言学习工具书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译文和编纂体例均体现了开放思维和全球视野。然而,其中的成语英译问题不容忽视。对成语英译问题及成因的探讨或可拓宽对词典翻译认知的广度,希望对汉英词典编纂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启示。

猜你喜欢

习语英译成语
摘要英译
拼成语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猜成语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