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0-01-18力明霞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刘 飞,力明霞

(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不同于专门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提升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高度,润物细无声地将价值观引领融入到课堂教育中,使学生在不同的专业课学习中都能时时刻刻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理念强化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专业课教学全过程。[2]这也是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反复提及的教育的“思想性”的真正内涵。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辐射全校,涵盖范围广,学时长,学分高,不光是一门教授语言基础能力的公共基础课,更是一门陶冶学生性情,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课程,而且,对很多学生而言,对大学英语老师的熟悉程度要远高于他们的辅导员或者专业课任课教师,且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英语又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重要人文学科之一,正如李平等[3]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的“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强;师资队伍传道效应强”。在语言教学中,通过选取恰当的语言材料进行输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而语言的输出必定展现学生真实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只有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融入思政元素,建设好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理论基础

1.隐性学习理论

所谓的隐性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S. Reber首次提出的,指的是“在无意识下获得环境刺激中的复杂知识,个体虽然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说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是却学会了这种规则”[4],这是一种无需意识努力的学习机制。换言之,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融合并且内化某项知识或者技能,但实际上这种知识或者技能已经成为他们潜意识的一部分,能影响他们的观念、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了。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过于生硬,更不能一味地灌输,需要选择一个恰当并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通识课程,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德育融入到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学环节的展开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完全避免单纯的填鸭式的口头说教,也规避了在那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实现德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正是进行隐性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

2.“全人教育”的思想

“全人教育”思潮起源于西方,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后来历经了文艺复兴时期众多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传承和完善[5],演变到今天,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 ,一个主体性的人 ,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大学、所学系科 (或专业 )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6]

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放在中心地位,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是核心,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好书”的重要职责。但仅教好书还远远不够,还要“育好人”。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有主见有担当的坚定立场,怀揣梦想,努力上进,不悲观厌世,不轻言放弃;另一方面, 英语学习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展现,学生要面向世界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素养,践行“四个自信”,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这几方面都兼顾,才能叫“全人教育”。这与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不谋而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现状,探求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课题组对山西大同大学2017级和2018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艺术类、医学类、工科、理科以及文科多专业的学生,有效调查问卷达1067份,其中男生334名,占31.3%,女生733名,占68.7%。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没必要”的问题。尽管校院两级领导十分重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但思政育人的理念尚未渗透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在有关“你是否了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上,只有18.09%的同学选择了很了解,有10.78%的同学压根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而至于“教师是否在授课中融入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讲解与讨论”这个问题中,尚且有将近四成学生选择他们的教师没有运用课程育人手段,不会经常渗透思政元素,这意味着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形成主动的育人理念,自身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不到位;当被问到“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所存在的问题”时,有28.49%的同学选择“教师重视不足”;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同学甚至认为,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只是“课堂小插曲,为了娱乐消遣”。

其次,“没时间”的问题。关于“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所存在的问题”,有19.96%的同学认为这部分内容“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这些学生还沿袭高中英语学习的习惯,认为大学英语也应该是多学词汇、句型,多做笔记,如果老师上课不多讲些语法知识,他们就认为这位老师不负责任,自己没有收获;另外,部分教师也反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又加上进行各类教学改革,缩减课时等情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原本应该教授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完成,更别提思政内容了,这使得部分教师思想上对思政教学有所抵触。

最后,“没办法”的问题。这是制约大学英语进行课程育人的主要因素。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课堂讲授以及课后作业等各个环节中融入价值观教育,但是采取的方式主要以教师自己口述为主(89.78%),课堂讨论、书面作业还有多媒体呈现都是可以诉诸的手段,但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并未得到有效利用;有57.45%的同学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融入思政元素时“话题设计无趣”,同时,35.33%的同学认为整个融入过程“生搬硬套情况严重”;有超过三成的同学对我校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情况不甚满意。这些数据均说明教师所进行的隐性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那么成功,没有得当的方法和精心的设计,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的效果反而不好。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本质上是“学习模式,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形成思想、掌握技能、明确价值观,把握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7]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8]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践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的稳定的策略思想。[9]在教育学研究中,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即理论基础、教学目的、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评价。[10]要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英语“课程育人”模式,需要从以上五个方面依次讨论,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二册的Unit 3 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教学实践,必须由一定的教学理论来指导,且能够反映特定的教学思想。在不同理论基础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不可能相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要避免生搬硬套,生硬地做思想工作、讲大道理,要利用隐性学习机制的优势,自然而然地传递德育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培养出不光英语好,思想品质也好的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教学目标。这是所有教学模式的核心,决定教学的形态和最终走向。在授课前应先对授课内容做总体规划,设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有两部分,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部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难免产生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对峙,此时,大学英语更重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让母语文化发声,培养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对于Unit 3 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而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奥德赛岁月”这个概念,并通过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学习状态,产生共鸣,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关于此关键人生阶段的思考并能够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不虚度光阴的决心,树立起顺利度过自己人生最困难岁月、迎接美好未来的信心。

第三,操作程序。操作程序指的是教学进行的步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教与学互动的顺序,要细化到每个程序的具体内容。这种程序的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常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程序如下:导入-讲授-练习-作业-评价。在导入环节,可用谜语、问题等形式导入主题,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处于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奥德赛岁月”中。水到渠成地进入讲授环节,引出奥德赛岁月的概念和特征,并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包括荷马和《奥德赛》,以及主人公奥德赛那充满艰难困苦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之旅。在讲授过程中可穿插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了解学生现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有哪些。在这个时期当中,青年人要经历很多艰难困苦,有来自于外部的诸如努力学习、获得学位、找到工作、成家立业等等的挑战,也有许多内部的挑战,例如成熟起来、建立自信、适应社会等等。这个阶段的青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延迟。延迟就业,婚姻甚至要孩子,结合实际的社会现状,引用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些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啃老族(NEET),丁克族(DINK)还有剩男剩女(left-over men/women)。由此,引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非常紧张,两性平衡也被打破。课文讲解结束后,通过给关键词、头脑风暴等活动让学生进入练习环节,回顾总结并且强化对奥德赛岁月的理解,最后做出总结,奥德赛岁月对于青年人而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那么如何度过奥德赛岁月?引发学生新一轮的批判性思考,同时给出一些名人青年时期的例子,例如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学习;毛主席的青年岁月虽然充满了动荡,但他心怀崇高信念,最终解放了全中国,也可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伟大非凡人士的青年时代,从而获得启发,处于奥德赛岁月,青年人要努力奋进,迎接挑战,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在课后作业部分,可以布置相关主题的输出任务,加深学生对此主题的理解和共鸣。比如可以让他们对比学习莎士比亚的诗歌The Seven Ages of Man,以及孔子、孟子对人生的理解,体会对于人生阶段的不同解读,加深对奥德赛岁月的理解,撰写作文,用输出来强化理解。

第四,实现条件。指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的各方面资源或者措施。要把隐性的德育教育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学校层面,应扩大“课程育人”覆盖面,待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发展较完善后,可扩大到全校范围,也可涉及其他课程,真正实现“大思政”的理念,并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在学院层面,开设专门的思政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研讨,打造大学英语思政精品课,集体备课,挖掘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并定期开展思政观摩课,并选取优质教材,开放更多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隐性育人;在教师层面,“打铁须得自身硬”,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育人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亲其师而信其言”由此,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才能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另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时常交流学习,自我提升。

最后,教学评价。这个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判。应包括来自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关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还应增加对思政元素渗透情况的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推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次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来了解教学的总体效果。

所谓“学无定法,教无常法”,只要教师掌握宏观的课程育人理念,在教学中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隐性熏陶,终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思想,也终能将学生塑造成拥有正确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五、结语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分门别类、抓准时机、因势利导,要摸清学生的心理特征,摸透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模式,把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在大学英语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德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心中,根除“没必要”的思想;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思政元素,做到教书和育人两不误,解决“没时间”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紧扣教学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春风化雨,做到隐性育人,塑造全人,彻底化解“没办法”的尴尬,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最终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