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01-18高娟
高 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较于其它语言学专业而言本身起步较晚,中华才艺课程的相关研究就更少了。就湖北省而言,虽然各校此专业对中华才艺的技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本科阶段开设中华才艺相关课程的极少,因此中华才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迫在眉睫。
一、《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
(一)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依据《2018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知,目前湖北地区有20所高校本科阶段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大学、黄冈师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昌工学院、文华学院。20所院校中,在本科阶段开设中华才艺课程的仅有2所,占比10%。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地区高校中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高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剪纸、中国结、葫芦丝等传统中华才艺教学。我校是2014年首次开设此课程,开设之初设立了《中华才艺双语教学》和《中华才艺实践教学》两门配套课程,共计64课时。其它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中华才艺课程,但有些高校设置了一些与中华才艺相关的课程,如华中师范大学选修课中建议学生跨类选修,文理互选,兼顾艺体类;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方向课中设置了多门与中华才艺相关选修课:戏曲与曲艺、摄影、书法等。纵观目前湖北省地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程的开设情况可知,此课程的设置还未普及,因此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还处在探索阶段。
(二)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能力。其中第4条具体内容为“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实践教学。”可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是必备技能之一。它不仅仅是孔子学院中外汉语教师选拔和培训的标准,也是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等工作的依据。我们对2016级和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占比93.2%,中华才艺等实践技能方面的重要性占比91.6%,英语等相关语言课程的重要性占比74.8%。由结果可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几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需求方面,汉语本体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需求占比84.5%,中华才艺等实践技能方面的需求占比96.8%,英语等相关语言课程的需求占比82.4%,中华才艺等实践技能方面的需求最高,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才艺训练,囿于课程的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一门中华才艺。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中华才艺课程的重要性和日益增长的专业需求使得中华才艺课程的实施迫在眉睫。
(三)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
本课程在2017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方向课,共计32课时。其中教学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16学时,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华传统才艺相关的理论知识的介绍,共计16课时。中华传统才艺门类众多,本课程选取了中华才艺中最为典型的四大类别:琴、棋、书、画。通过中英文双语介绍中华才艺的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才艺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华才艺相关英语表达,能够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运用英语介绍及教授中华才艺。一是学生进行有关中华传统才艺的教学与展示,共计16课时。本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在配套的实践课程《中华才艺技能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利用《中华才艺技能实践》课程所掌握的才艺技能或者是本身所具有的才艺技能进行教学设计,把中华传统文化与才艺展示结合起来,进行课堂讲演。具体内容如下:
1.理论教学
中国琴: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代乐器的主要功能,使学生对传统乐器有较为整体系统的认识,知道乐器在不同时代其相应的功能也不同;(2)对传统中国乐器进行分门别类的认识和了解各种类型乐器的特点,如传统乐器可以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大类,知道每一类乐器的代表样式及其形制特点;(3)掌握乐器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棋: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围棋和象棋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时期的特点;(2)了解中国围棋和象棋的器具和规则;(3)掌握中国围棋、象棋和军事、诗歌、绘画、小说等之间的关系,体味其中蕴含的传统中华文化的哲思与意境。
中国书: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各个时期文字的书体特点等;(2)在文字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理解中国书法从形体特征到艺术之美的转变;(3)欣赏名家名作书法作品,掌握欣赏中国书法名篇的技巧和方法。
中国画: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2)熟知中国画的绘画工具、题材及表现手法等基本绘画常识;(3)鉴赏名家名画作品,掌握鉴赏绘画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2.实践教学
教案编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中华才艺的类别,编写教案。教案的编写采取小组讨论、老师指导的方式进行,内容时限为15分钟,因此需要学生做到短小精悍、详略得当。
PPT制作:PPT内容和教案保持一致,要求清晰简洁、图文并茂,有鲜明的特色。同时文字内容不能过多,大小标题及名俗词语需采用中英文双语标记。
讲演展示:根据教案和PPT的相关内容进行中华才艺的讲演展示。讲解环节要求脱稿进行,逻辑思维清晰对课程内容进行条理性地讲解,语言表达规范、体态自然放松。展示环节要求与讲解内容一致,相辅相成,熟练地、有情感地进行中华才艺的展示。
二、《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相关才艺课程设置中配套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华才艺双语教学》是理论课程、《中华才艺实践技能》是实践课程,共计64课程。《中华才艺双语教学》以传统中华才艺琴、棋、书、画的介绍为主,让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发展、类别、特点等有所了解,增加学生的理论素养。《中华才艺实践技能》以现场才艺教学为主,教会学生剪纸、中国结、书法、国画等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中华才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式和课时量是目前湖北高校中没有的,可见本专业中华才艺课程在本课阶段已落到实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课程大纲上相互配合,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也能将实践所学运用于课堂理论之中。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中华才艺实践技能》这一实践课程仅有32学时,学生在限定的课时内很难熟练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因此必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课堂内老师教授的基本技能并结合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一门中华才艺进行课外学习达到熟练掌握一门中华才艺的目标。课外学习中华才艺的方式和途径很多,目前采用较多的有校级选修课、学校各种社团及网络课程等。
(三)教与考相结合
本课程的教考结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与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课堂中华才艺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中华才艺的理论讲解和才艺展示的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对中国传统才艺的深度理解和动态展示。通过教与考相结合,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课堂增加学生的角色体验,使学生所学的中华才艺相关技能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了才艺技能向教学工具的转变。
三、《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实践操作较为困难
《中华才艺双语教学》在设置之初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英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但是从课堂实践来看效果不佳,首要原因在于其对专任教师和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对教师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日常的英语会话要求流畅、自然,与有关中华传统民俗词语的英文翻译、表达也要求专业;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中华传统才艺素养,对中华传统才艺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简而言之,《中华才艺双语教学》专任教师应是一名复合型人才教师,但从实际来看显然是达不到这一要求。从学生角度来看,也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理解能力,才能听懂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语讲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次,也要注意双语教学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怎么处理好双语的比例和形式也是难点之一。鉴于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本课程的中英文教学内容占比5 ∶1,英文教学集中于传统民俗词语、诗词的翻译讲解。再者,双语教学的认定较为困难。学校教务处认定的双语课程必须使用原版英语教材,期末考试采用英语试卷,《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这一课程属于专业方向课无法集中征订教材,原版英语教材更是难以实现。同时这一课程更多地是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英语试卷作为考核也不大合适。因此,本课程虽然名为双语课程,但实际并未得到教务处认证,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
(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完美匹配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教学大纲上保持一致,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二者仍不能完美匹配。《中华才艺双语教学》作为理论课程涉及琴棋书画四大艺,那么《中华才艺实践技能》作为实践课程则需要琴棋书画四大类专任教师担任,在操作上较为困难。目前《中华才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结、剪纸、书法、国画等,每个学期依据师资的变化,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内容上不能完全与理论课程匹配。
(三)才艺研习缺乏连续性
鉴于课程时长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才艺技能有限,很难熟练精通掌握,更多地需要学生在课后勤加练习或者将其作为一门终身技能进行学习。从实践操作来看,中华才艺展示环节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入门较快、操作较为简单的才艺展示,如中国结、戏曲小调、太极拳、中国舞等。学生能够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并进行展示,但是在课程结束后就不会再继续深入学习,使得才艺的研习缺乏延续性。也有少量同学选择需要较长时间学习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但这些同学大都从小开始学习、基础较为深厚,因为已经掌握了该技能即使课程结束也不会产生影响。
四、《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
(一)将理论课程融入到实践课程之中
基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很好匹配的现状,可以将现有的理论课程融入到实践课程之中,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占32学时改为实践课程48学时。在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也应做相应的改变:一是在原有课程实践教学之前插入相应的理论讲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所学的中华才艺技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一来,既避免了理论讲解的乏味性,也能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内容上统一。二是增加实践课程的版块设置,不局限于传统的 “琴、棋、书、画” 四艺,还可以包括剪纸、中国结、太极拳等中华传统才艺,尽量的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从课程设置的内容来看,这门课程应该由多名具有中华才艺教学技能的老师来承担。
(二)建立多元化的中华才艺实践平台
中华才艺技能的学习周期相对较长,但是课堂教学学时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中华才艺实践平台以确保中华才艺研习的连续性。一方面可以与校级社团进行合作,如民乐社团、书法社团、汉服社团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社团,进行相关才艺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自行加强才艺技能的学习。现今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能够获取到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还可以建立有关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汉绣博物馆、武汉非物质文化产业园等,定期开展学生参观、实习、实践,丰富中华才艺技能学习的途径。
(三)取消双语教学的设置
从实践来看,双语教学的认定和操作都难以实施。在以上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之中,双语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取消双语教学。但是这样处理并不意味着英语表达在中华才艺中不重要,而是应该将英语能力和表达的提升放在其它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日常的英语口语课程来实现。本科阶段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关注与中华才艺有关的内容即可。因此,不管是实际操作来看还是必要性这一角度来看,都可以取消双语教学的设置。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目标,《中华才艺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有所获,至少掌握一门中华才艺的技能,并能持之以恒地学习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终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