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美育的责任和担当
2020-01-18吴卫红
吴卫红
(江西中药大学,江西 南昌330000)
前言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系列与美学相关的教育,是促进人格完善、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它也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处的心和魂。美育能够使得人们把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或者整个民族国家的情感提升到最深层文化里面,同样,作为文化之一的美育也可能是最具有强大的力量。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师的回信中,再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大学美育教育方面,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诸如大学生的教学目标囿于过多的关注学习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大学生的美育能力培养,忽视大学生的探知能力培养,忽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美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最深处的生命机能的自然表达,其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镌写这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从古至今,众多的社会意识形态探寻的一直是人类自己,当然,它也包括整个的社会。[2]1美育不仅是自我意识、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进行人类自我意识活动的重要形式。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第一层次为生理需要,包括饮食、性等;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生活有所保障并且不存在危险;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依归;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第五层是自我实现需要,它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价值需要。因此可以看出,审美需要是在人的自我实现活动之一。作为审美需要的美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方面。其存在两种主要的形态,它们是:
第一,人类情感的物化形态。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情感,但是,人的情感是具有抽象性的,这种抽象性的情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这种抽象性的情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物化,也必须物化。不能呈现于外的、缺乏物化的情感是被人难以接受的。接受审美教育的人通过物化使得情感得到宣泄,不仅心情舒畅,而且对于欣赏者或者说是接受者来说,从外在的、物化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脉搏,并在欣赏和品位之中和作者本人心连心、情相连,引发出内心的共鸣之情。
第二,人类情感的肯定心态。人类的情感不仅能够通过人们的劳动,通过社会实践使之物化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还可以通过作者的移情,在一种自然的、非人工创造的形式中获得肯定。自然物就其本身而言,没有什么情感,因此作为有情感的人和它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直接的交流,但是自然界中的每个物体天生具有一种力,这种力必须也只能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情感也是一种力的活动。情感力也有它的形式,有它的结构。[2]185-191
情感从来不是单纯的,情中有理,情中有意,因此,美育包含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价值包含一定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这些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作为处在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更好的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一、大学生美育担当起培养爱国为民时代青年的国家责任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3]5大学生的美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借以生动丰富的美作为手段和方法,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的个性性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追求“求真”、“崇善”和“爱美”,从而使他们从美的教育中健全和完善个人的身心发展。美育是大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的情感领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涉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前苏联的教育家杰普莉茨卡娅指出:“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3]6因此,美育将对独立的个人、单一的族群、多民族的国家整体素质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在回中央美术学院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传世之作。”[4]习总书记的这句话,为新时代中国美育工作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在数千年来的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发展的中华美育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的中华美育都是把爱国爱民、敬祖畏天为己任。古有战国时期爱国忧民的政治家屈原、明朝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清朝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以及抗击侵略勇敢牺牲的邓世昌;今有爱国文人鲁迅、抗日将领杨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两弹元勋邓稼先、保家卫国牺牲的飞行员王伟等。我们国家经历了上世纪的“提高全民素质”的中华美育理想,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再到新时代的“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育导向。这些都是和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这些都彰显了美育在报国爱国、为国为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漫长历程,我们发现身边涌现出众多的青年人感人动心的事迹。例如,南开大学本科生阿斯哈尔·努尔太,继承父亲遗志,毅然从军入伍;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南京大学硕士生刘敏,身残志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行动点燃爱心;见义勇为不畏困难的好青年——西安财经大学学生李二阳,数次参与一线现场救援;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黄莺,作为盲人,以坚定的意志考入211 重点大学,她勤奋学习,激励更多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5]
新时代有新问题,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庞大的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网络、电视,各种媒体层出不穷,再加上青少年的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可影响性大,因此,每个教师要正确的引导他们汲取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讲好诸如刘敏身残志坚的故事,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生命的王伟事迹等爱国主义故事,从故事中引导他们,先有国再有家,从爱国主义出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触及大家心灵的深邃,促使大家自觉地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新时代要让“以美育人”的观念深入到千万名人民教师的心上,使得他们作为“美育”的表率。在他们的带领下,使得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人民教师要在教育中自觉担当“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模范,自觉把握美育爱国为民的担当。
二、大学生美育担当起培养民族复兴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当前,整个的大学教育处在一个改革时期,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诸如知识的不够体系化、学习目的的相对功利性以及对未来比较迷茫等。[6]131针对这些青年人的成长特点和现实困境,美育所具备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特点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疏通作用。美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独立思维的素养,优良品质的素养,这些都对其成为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民族复兴最需要的就是人的参与,没有人的参与,民族复兴只能说是一种空洞的口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作为精神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而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无法前进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现代化,不仅在经济上,同样还在文化上。民族精神作为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它还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我们务必要“与时俱进”,因为新时代的时代精神需要整个民族的参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积中重新挖掘、整理和铸造。
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美育教育中,多多让众多的大学生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书本,还有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通过众多的事迹来感染心灵,通过大学生接触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使得促进他们的表象性思维来达到净化心灵、启迪人生的目的。诸如西周“制礼作乐”的礼乐教化,春秋时期的说“礼”论“乐”风潮等经典故事。让大学生从学生起就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生起就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从学生起就沉浸在中华古代美好的传说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就会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发现美、欣赏美。在古老故事的讲解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青年。
三、大学生美育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时代青年的社会重任
如今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作为一把双刃剑,一边是为人类带来便利,另一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7]8生命意识不健全、漠视生命、精神脆弱、生活厌倦等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它们害人害己害社会。美育对于启迪美好心灵、增进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关爱美好友善的和谐大同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强化美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
我国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完全之人物,精神和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8]1152由此可见,王国维大师把美育定义为情育。它是人全面教育能力培养的身体和精神中的精神教育里面的一种,虽然不是很确切,但是抓住了美育的关键。它是区别于智育和德育的。
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8]1153
在这里,王国维肯定了美育的功能,即“使人之感情发达”,其次谈到美育也是智育和德育的手段。
新时代美育工作,我们就是要使得千千万万名大学生在传统的文学(三字经、家训等)、传统的建筑(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传统的音乐(二胡、古筝等)、优秀的舞蹈(汉唐宫廷舞、狮子舞等)、古典的戏剧(京剧、昆曲等)、著名的雕刻(西安兵马俑、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等)、经典的故事(西游记、愚公移山等)等艺术中汲取中华智慧,得到人生启迪。
从生活和记忆中寻找美,从自己的心灵中找寻美,从这些众多的艺术类型中培养坚定的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社会担当,塑造健全的人格发展,从而养成全面发展的少年。
四、结语
美育具有三种品格,即实践性、社会性和自由性。
实践性是指美育通过把人的情感、思想、意图、意志等致力于客观对象改造的这一过程,作为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人认识自身。社会性是指美育必须有价值,其价值在于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承认。自由性是指美育除了对自身需要、自身使命和整个精神世界的认知,还包括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规律认知。[8]4-5通过这三个方面,美育自然而言地通向自由,通向美了。
大学是整个青年的一般的必经阶段,大学时期,处于刚刚成人的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会在教师的教育、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中逐渐成长。这个时期接受的社会外界信息量大,可朔性很强,缺乏自我判断和评价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正面的引导。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我终生受用的科学思维,是父亲在我上学之前,在树林里教会我的。”[9]在他看来,正是父亲的启发与引导从小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科学思维的种子,而这颗幼小的种子最终成就了他后来的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的主导作用是影响其教育能否取得有效成功的关键所在。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的美育,其关乎着个人、关乎着民族、关乎着国家,甚至关乎着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