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法治思维路径研究

2020-01-18艾贤明

黑河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依法法治

艾贤明,郑 国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2018年陈宝生在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1]移动网络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教师不仅要把握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同时要掌握和运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规律,不断提升法治思维,做好大学生的知识传播者和思想引领者,使互联网大变量成为育人过程中的大增量。

一、培养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意义

(一)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着相对落后的网络法治体系、网民法治思维与建设网络强国的迫切愿望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围绕网络强国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的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前提是以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在“线上”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加工者、传播者、共享者,网络虚拟、开放、隐蔽的特点,使缺乏法治素养的网民将其视为现实生活的“场外地”,导致肆意泄愤、盲从言论等网络失范行为频频发生,甚至造成现实状态与网络行为的脱节。杜绝网络阵地成为敌对势力的法外之地,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新时代高校教师需以法治思维武装头脑,坚定理性信念,自觉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分化和异化,使高校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只有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才能遏制虚假、歪曲、错误观念的肆意泛滥。

(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保障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优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2]网络是校园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三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需要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在建设优美校园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加强和谐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的网络文化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系统。法治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具有激浊扬清的作用,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指航针”。高校制定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制度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依法治校的根本原则,营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制度氛围。面对教师治学行为的失范、学生学习行为的失衡,必须依法正本清源、激浊扬清营造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

(三)培育优良师德师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内在要求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书职责与育人职责密不可分,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是教人求人,学做真人。“真”是立“教”、立“学”、立“德”、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各环节、教学各体系。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培养人的目标,也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使命。教育工作方法需遵循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高校的立足与发展要遵循法治轨道,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循法而思、依法而行。同时,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育人过程需汲取优良文化传统,以德育人、以德治校。因此,德治是法治的有益补充,两者互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统筹兼顾。教师作为传道者自身需要明道、信道,作为解惑者要修身、立德,作为授业者要博学、笃行。教育是润物无声的侵染,是春风化雨的感化,只有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二、当前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现状

(一)自我法律意识淡薄,疏于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是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的前提。高校对于教师的引进更多重视其专业造诣,而对其法律意识并没有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从教师职业的角度而言,专业素质与职业是充分必要条件,而法律意识与职业是必要不充分条件。大部分教师仅仅将法治认同为工具,从而产生对法律的疏远感和陌生感。在学法途径上,仅依靠入职培训和日常政治生活普法其效度和广度欠佳,大多数教职工对法制内容学习重视度不够,导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在学习内容上,更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而缺乏对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导致教师法律基础知识储备少,法律知识面狭窄。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法律方法的合理运用。甚至有些教师借网络的隐蔽性肆意泄愤,将网络视为自己的发泄情绪释放压力的阵地,法律意识的运用是法治思维的基础,只有掌握法律法规,才能克服主观臆断,用法律规范言行。

(二)面对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引导和应对能力较弱

更多的教师惧于舆论的发酵而卷入事件。大多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往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保证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课堂、教学、管理不出现事故即可,并未参与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角色之中。主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言论就会渗入大学生群体。只有高校教学管理者坚定信仰、树立法治观念、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氛围,才能让“校园网民”充分的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全员育人范畴中的育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要素,需要从法治视角洞察自身行为举止,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运用网络的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网络言行,杜绝网络犯罪行为。

(三)法治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性不强,学校对教师法治素质的重视度不够

法治思维要求主体根据法律规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治思维。其具体表现在于人人讲法、事事依法,从而创建民主、公平、正义的法治氛围。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法学专任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义务,而是全体高校教师共同的责任。高校改革,越发注重教师专业化的建设,使得教师各司其职的现象非常普遍。[3]同时,受到传统基础教育的影响,“唯成绩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疏于对法治观念作为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渗入。高校对教师法治素质的不重视主要体现:一是对高校法治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资金匮乏;二是对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不严。面对严峻的挑战,高校有必要人人讲法、处处普法、事事用法。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日常普法教育,不断提升教师法律素养

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量不能仅限于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不可忽视其法律素养的检验。教师法律素养是从事职业过程中经过学习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和态度的总称。教师法律素养应纳入教职工入职考核的内容范畴,并在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学习计划,营造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用法的法治氛围。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三层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层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颁发的教育法律和相关条例;第二层由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发布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第三层是政府规章包括教育部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4]提升教师法律素养,需要高校教师系统学习三层基本的法律知识。紧紧围绕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其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发优质的普法教育资源,激发学习动机,让广大教职工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学”。信息时代亟需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不仅要充分利用在线资源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站稳自己的法治立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依法治校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法治能力建设机制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5]全面开展依法执教和依法办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精神为指导,不断优化依法治校顶层设计,积极规范高校法治体系建设、维护学校及全体师生的合法权益,从而以法治推动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法律事务办公室并给予经费支持,承担依法治校相关服务和管理事宜,保障学校法治建设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二是将法治教育渗透入教学、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让师生沉浸在依法执教和依法办学的氛围之中。三是严格规范程序。正当程序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只有规范程序才能落实师生的知情权、表达权,进而行使监督权,保障师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四是不断完善高校依法治校机制,以法治为统领,综合运用协商、调节等多元机制,妥善处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纠纷,不断提高依法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6]

(三)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法治信仰

校园文化对师生具有侵染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信仰是指“能够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主张或者能够正确揭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思想观点坚信不疑,并能努力践行。”[7]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讲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治需要依托法律,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其实施不仅是对法律规章制度的遵守,而且是法治观念的认可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内心尊尚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只有内心对法治的信仰,才能敬畏法治、尊重法治,用法治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牢固树立高校教师的法治信仰,就需要多措并举,多方渗透。一是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法治实体建设,让师生切身体会到法治,从而随时注重自身言行的合法性,自觉养成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二是应充分发挥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法普法教法。三是高校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弘扬法治文化。只有以法治取缔人治和权治,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四是将高校教师的法治素质纳入师德考核和绩效考核之中。不能笼统的将未违反法纪法规作为评价教师法治素质的依据,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明确高校教师在推行法治建设方面的细则。

顺应互联网发展态势,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把好网络的安全关,守好底线、依法治校,捍卫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既要充分认识依托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也要冷静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及时应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对主流价值观的淡化、分化和异化。同时,亟需提高和巩固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高校教师应成为法治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主流人群。高校教师只有用法治观念武装头脑,站稳社会主义法治立场,熟练地将法治理念渗入到教学和管理当中,用法治思维教育人、激励人、引领人,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依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漯河:依法履职的坚定足印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