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研究

2020-01-18戴小江

黑河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献

戴小江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出辉煌成果的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辉煌理论成果。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作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重要著作结合起来,既从中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基础,也从中知晓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集中体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将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引导研究生学习经典文献,拉近学生与理论的距离,是增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渠道。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必要性解析

(一)经典文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的科学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载体,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理解和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理论与实践”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虽然“理论与实践”教材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的精心编写,能够反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但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异常丰富,“理论与实践”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很难完全展现重点理论的整体面貌。教师要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又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教学内容打上教师主观理解的烙印。如果教师学术水平低和理解偏差,还会导致教学说服力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因此,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全面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深刻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仅仅阅读教材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以及老师的讲解都是不够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原原本本地精心研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如恩格斯在告诉青年如何学习《资本论》时曾经指出的:“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1]所以,一定要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原著,只有在原原本本地阅读研究原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理论逻辑和深刻内涵,真正感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思想魅力。

(二)经典文献能使研究生真正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拥有宏大的内涵、丰富的启示,闪耀着人类思想的光芒,是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强起来和富起来的强大思想武器,已经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但当前,一些硕士研究生经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并没有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定性意义,他们想当然地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教条”、“空话”,并敬而远之。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亲密接触,无法从中感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改天换地的理论震撼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教材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表述方式过于抽象和概括,很容易将基本理论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如果老师的讲授不能弥补教材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然使学生形成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简单、刻板、教条的形象。而让学生回到经典文献,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和文本语境之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情形就会大大改观,中国共产党领袖们“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多样的论证方式、丰富的知识领域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就会充分展现出来”。[2]通过学习、研究和思考,将使学生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全面、客观和自觉。现在的学生注重实证研究,相信“眼见为实”。让学生实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亲密接触,体会中国共产党领袖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路历程,感受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之实践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一定会使学生改变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从心灵深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产生积极回应。

(三)经典文献能使研究生真正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人格魅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知识渊博、文笔优美、其科学著作,论述精辟周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艺术魅力。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与其顽强的奋斗精神、优良的学风、注重社会实际调查、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和杰出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毛泽东的文章宏论滔滔,大气磅礴,文采与生动兼有。他经常使用成语、典故、谚语来说明深奥的问题,传统文化气息浓重,在理论分析方面,他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论证系统深入,点面俱全。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与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既务实又敢于创新的精神、乐观向上坦率直爽的品格密切相关。邓小平的文章时代特征鲜明,他通过简短谈话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言语朴实,简明扼要,贴近生活,好懂易记。在理论分析上,他一针见血,直中要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文本特点风格迥异,但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是二者鲜明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讲话风采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记。习总书记熟读中外经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讲话中也喜欢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显现出一种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朴实平和的风格特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如珍珠般智慧的语言、字里行间蕴涵的真挚情感,只有学习阅读才能亲身感受,深刻体会。将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走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格魅力和语言风采带来的理论热度,进而沉浸到经典文献中,追寻和捕捉其中足以撼动人心的理论力量。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现实性解决

(一)贯穿研究生学习“理论与实践”始终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入“理论与实践”课程并不新鲜,也有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引经据典,但他们或者在讲到一个理论问题时附带提文献,或者只是引用文章中的经典片段,或者只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项目,即把经典当作“佐料”,而没有视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资源,这不但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这座巨大思想宝库的浪费,也是一定程度上使青年学生远离了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习阅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必须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网络平台,学生人人参加、全程参与,并具有明确目标取向、具体考核要求。教师首先要精选文献,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文献体现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价值,再参加课堂小组诵读活动深化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获得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拓展资源。撰写读书笔记是把学习经典文献落到实处的有效办法。每个学生精读文献的同时,手写摘抄文献精彩片段和自己读后的简短体会。老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并写下评语。这样就使经典文献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资源,并贯穿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始终。经典阅读教学是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始终,并具有明确目标取向、具体考核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兴未艾,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让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真正成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二)与教材紧密结合,为教学内容服务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目前,高校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都相继被教师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实效。但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忽视了教学形式终究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结果不是内容与形式主次颠倒,就是内容与形式两张皮。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必须与各章的重点问题相结合,服务于教师讲述与文章相关的基本理论。如讲第五章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点理论问题时,可以首先引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3],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顺势带出习近平的讲话,并利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丰富的思想资源,给学生讲解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自信”的关系,大学生如何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中间不时采用习近平讲话中引用的古语名句、成语典故。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自然、流畅,而不生硬、刻板,既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大现实价值,又使学生感受到习总书记思想的深邃和文笔的精彩。因此,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既不能喧宾夺主成为文献选读课程,也不能走形式使文献与理论两张皮,而必须使文献为基本理论服务,为展现理论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取向服务,为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力服务。

(三)调动研究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并自觉参与其中。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读经典已在全国学界成为一种时尚,大有进一步扩展之势。研究生是最有时代感的群体,他们也必然受到读经典热的影响,并产生参与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兴趣鼓励和成绩强制两种措施,是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这里的关键是要他们转变对理论文献高高在上,都是一些空话套话的偏见,认识到理论经典不仅同文学经典一样,有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怡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还有文学经典无法替代的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提升理论水平、坚定理性信念的价值,使他们以读理论经典为荣。《战狼2》获得50 多亿元票房,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贡献不少,这说明研究生随着祖国崛起,国家荣誉感显著增强,他们对指导中国发生沧桑巨变的思想理论是有感悟的,只要老师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引导好大学生阅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

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并积极引导学生。首先,教师要作为受教育者真学真懂真用。真学就是认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并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真懂就是不仅要懂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而且要懂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真用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应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阅读过程中,要在精读与思考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连通、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只有拥有过硬的“看家本领”,才能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要作为教育者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把经典文献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视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自觉成为经典文献的传播者和宣传者。教师要精心组织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到网络平台的整个融入工作,既要意义讲明、兴趣引导,也要督查检查,纠正偏差,不能布置了事,放任自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把经典阅读与微博、微信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在微博上发布读经典的小心得,在微信上发布接力读经典的录音片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学生中形成读经典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