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文化传承过程中民间童话的审美教育功能
——以《三只小猪》为例

2020-01-18冯玲萍吴静之

黑河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野狼小猪童话

冯玲萍,吴静之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520)

民间童话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是以儿童为接受对象的口头叙事体裁。我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专家刘守华教授认为:“童话是幻想与生活真实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凭借奇丽的想象,曲折地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1]汤锐著作《童话应该这样读》中也指出:“作为一种文学体栽,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换句话说,幻想是童话的主体、核心、灵魂和生命,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2]可以看出,幻想是民间童话最常用的叙事手法,情节发展方向也以歌颂劳动、同情被压迫者为主,在人物配置上,也多用形象鲜明的对照手法,譬如长相、品德相反的两姐妹、兄弟等。童话故事发展的结局,往往是正直、善良、朴实、被压迫的一方得到公平的待遇,而反方最后都惨遭失败,表现出人们对正能量的热情歌颂和对恶势力的尖锐批判。总之,反映出朴实的劳动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童话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内涵丰富而精深,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天然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民间童话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民间童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适应性。世易时移,民间童话仍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不断汲取自然的养分,获取合理的作品式样,等待着继续传承下去。

譬如《三只小猪》的文字版本就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多种改编,与1890年代约瑟夫·雅各布斯的版本相比较各有其特点。改编版有的遵循了民间故事的“三兄弟”型常规,对三只小猪赋予了大小的排行和性格的优劣;有的加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各种理念。有的甚至进行了颠覆,美国作家乔恩·谢斯卡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就将狼正面化了。“事实的真相”由臭名昭著的狼来揭开,狼是一个为了给亲爱的奶奶做蛋糕,才跑去找三只小猪借糖的无辜的受害者。这个从狼的嘴里讲述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彻底颠覆了古典童话《三只小猪》,在这个故事中,狼显然变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3]而出版于1997年的《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则颠覆了角色,这种颠覆比《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更彻底,直接让狼处于弱势,猪成了真正的强势群体。出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考虑,目前最流行的版本基本上将狼吃猪、猪吃狼的情节删改,变成三只小猪用巧计赶走大野狼。

赵世林博士对文化传承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阐述,他指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4]民间童话就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传承机制,延续着自己的文化生命,使得自身得以一代代传下来,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审美功能的不断提升

源于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审美活动成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而阅读童话,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皆大有裨益。

1.奇幻美:童话中包含的情意、童趣能够深深地吸引儿童,给予儿童欢悦,甚至对生活的细致感受。民间童话本身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的底色背景,是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互相融合,符合儿童的阅读需要,因此很受儿童喜爱。《三只小猪》中,大野狼一直要吃小猪,小猪极力避免被大野狼吃掉,小猪的本分可爱和大野狼的残忍狡猾形成了一个对比鲜明的童话世界。《三只小猪》从审美意义上显示出的的不可捉摸的魅力就在于其构成因素的汇合,其形象、逻辑、叙事模式和叙述风格等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属性产生出‘复音和声效果’,构成了《三只小猪》的奇幻美。

2.诗意美:童话的诗意,简言之是童话带给人们诗一般的意境和美感,诗意性是童话天然的品质,民间童话通过丰富绚丽的文字描绘来展示这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的诗意性。在《三只小猪》的阅读过程中,儿童会体会到并在头脑中再现出三只小猪生存的美好的家园,感受到猪妈妈对三只小猪以及三只小猪彼此的爱,体会到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从而获得温暖特殊又浪漫的情景,遨游于诗画里的美妙感受以及影响心灵发育的审美情感。

3.游戏美:《三只小猪》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幼儿教育中,活动目标通常是号召儿童积极参与小猪盖房子的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儿童能大胆地回答问题,也能大胆地想象故事,知晓砖房子最结实的道理。故事情节简单、生动而富有变化,游戏冲突明显,语言也富有动作化,因而易于表演。儿童在表演《三只小猪》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发展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表现力。

童话是发展儿童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重视并合理运用童话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度过一个纯真、诗意、嬉戏、快乐的童年。

三、教育功能的持续强化

童话具有教育功能。儿童的启蒙读物和低年级统编教材中,童话的比重一直很大,可谓是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学习,而儿童阶段是年龄增长和心智发育的重要阶段,因为这个时候儿童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极高,各种外界因素对他们的性格养成有着很大影响,所以作为儿童心智启蒙的童话的教育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

1.陶冶性情:童话作家大都浪漫且理想,通过书写来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因此童话作品中常洋溢着真实的情感,善良的人性和美妙的境界。在《三只小猪》中,作为反面形象代表的大野狼最后即使不甘心,力图从烟囱里爬进去实现自己的邪恶目的,还是被机智的三只小猪给打败了。民间童话蕴含着道德的智慧,传递着人类的共通美德,鞭笞假、恶、丑的事物的同时,帮助人们弘扬真、善、美的力量,传递着正能量。

2.教化道德:《三只小猪》的版本不断衍变,还改编成了不同的影视作品。从初始没有名字的三只小猪变成了有名字,并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老大安东尼是个懒惰的家伙,就爱整天睡大觉。老二洛奇是个贪吃鬼,一天到晚抱着零食,不停地往嘴里扔。老三杰米呢,又勤劳又聪明,还很喜欢看书。”[5]目的是告诉读者,三只小猪之所以盖了材料不同的房子,根源在于各自性格的不同,因而不同的行为方式决定了遭遇危险时结局的不同,这就将童话的主题转向了对儿童道德的教化。

3.增长知识:“知识”是泛指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跟“学问”的意义相近。童话作品的重点虽不在于介绍知识,但是其中自然含有一定的知识。《三只小猪》中,大野狼轻轻吹一下,草房就倒了;大野狼用力撞两下,木房子就倒了,但是面对着砖房,即使大野狼头上撞出了三个疙瘩,四脚朝天地跌坐在地上,砖房还是很牢固,这就让儿童对建筑的结实程度有了认识。因此,阅读童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

4.提高语文能力:《三只小猪》极受儿童欢迎,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版本,例如《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甚至有《 三只小狼和大坏猪》等。童话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在写作中讲求技巧,因此很重视它的框架构建、人物刻画、材料选取和语言的精确。所以,童话是儿童上好的精神食粮,阅读童话能够不断提升儿童说话、阅读、作文等语文能力。

童话故事中蕴含着成年人对儿童的教育期待,作家、家长、老师等角色引导儿童阅读各个版本《三只小猪》的初衷,无外乎教育儿童要勤劳肯干、认真机智、乐于助人等。这些蕴藏于民间童话中的真实、向上和美好的情感导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儿童的性格意识、角色意识、团结意识等,从而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指引教育的方向。

民间童话是引导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文学体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以《三只小猪》为例,对民间童话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培养儿童对童话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大有好处,在当代审美文化情境中,儿童的审美生活也显示出某些感官化、平面化、零散化的迹象,童话力求完美、纯正的文学叙事则以其独特的经典气息,为今天的儿童保留、提供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6]发挥民间童话天然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以此促进人性提升、心灵拓展,民间童话所承载的审美教育意义才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猜你喜欢

野狼小猪童话
小野狼饿了
朱德庸漫画
可爱的小猪
野狼为什么总是嚎叫?
童话镇
小猪家着火了
午夜童话镇
谁是抢劫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