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融合策略研究
2020-01-18杨光义杭霞丽周仕来刘惠果
杨光义,杭霞丽,周仕来,刘惠果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或美感教育,与艺术教育又相区别,是一项培根铸魂的工作,其核心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大学生求真崇善至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多彩贵州文化是中国颇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渊远、根基深厚、资源丰富,既蕴含有底蕴深厚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又富含无与伦比的美育元素,是贵州高校进行人文教育和开展美育实践的重要源泉和首选绝佳载体。因此,贵州高校在推进美育工作的进程中,理应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美育实践有机融合,一方面对促进贵州高校美育发展形成特色品牌,以提升美育品位,进而满足大学生审美的内在要求有极其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涵养贵州人文精神”[2],大力传承与创新贵州文化,以增强大学生对其贵州文化认同和自信、自觉,“对构筑新时代贵州“精神高地”,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3],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具有现实意义。
一、多彩贵州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精神
贵州文化是以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高原为空间,且从古至今在其地域上凝结、积淀和表征的所有精神和物质财富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总和,是中国颇具特色鲜明的一种地域文化。贵州文化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和明清至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等发展,历久而弥新、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展现贵州新形象,于2005年聚全省之力而打造的具有政府公信力的文化品牌、名片以及文化符号”[4],至今已有14年之久,其“多彩”是对贵州文化特质的完美而独特的诠释,即多元与丰富之义。
(一)多彩贵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贵州是中国最具典型的山地大省,因其群山秀丽、绿水林荫、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和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瑰丽神奇的民族文化等等而远播四海、誉满天下,被冠以“千瀑之省”“万洞之省”“山地公园省”等美称。
多彩贵州文化总体构成复杂,但其内容丰富、多元百态,主要由历史文化、多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生态文化等等有机构成,分别用古色、原色、红色、绿色等四个色谱加以区分描绘,“古色”表示底蕴厚重和渊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黔西观音洞等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水西文化、阳明文化”[5]等;“原色”表示原汁原味和绚丽缤纷的多民族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歌舞文化、民间文学、戏曲及曲艺文化、体育竞技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手工技艺等;“绿色”表示万物有灵和神奇秀美的生态文化,包括:绿色的村寨及生态制度、生态观念、地貌奇观、山水风光等;红色表示革命转胜和缅怀英魂之美的长征文化,包括:革命的遗址、文物及故事等。其中:民族文化是其根,是贵州汉、苗、侗、布依、土家等18 个世居民族、近4000 万人民延绵发展、血脉延续的源泉和不竭动力;“长征文化是其魂,彰显和承载着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光辉史”[6];“生态文化是其灵,是基于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的诗意栖居的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7]
多彩贵州文化的特征可用“久”、“多”与“和”三个字进行概括,其中“久”指其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多”指其文化形态多元、多而不同;“和”则指其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交相辉映。
(二)多彩贵州文化的精神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是多彩贵州文化的内在精神,根植贵州文化沃土发芽滋长、开花结果,既有多彩贵州文化的特质,也积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凝结着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等先贤及贵州数千万民众所共同的价值追求、精神向往和理想信念,涉及到贵州自然生态、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是助力贵州社会顺势前行、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对增强贵州人民文化自信、构筑新时代贵州“精神高地”和冲出“经济洼地”、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和奋力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等有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正因这一精神的延续和滋养铸就了贵州各族全体人民“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地域诠释,也是中国精神在贵州进行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为新时代贵州发展铸魂、聚力、引路提供了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贵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一批“年份英雄”和“时代楷模”,其中以“天渠”精神之黄大发事迹最具典型,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感悟,再次激活了我们的青春、激活了我们的梦想、激活了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8]以及“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9]。新时代在前行,就让我们带着神、气、元,带着梦与时代同步、激扬青春、砥砺前行,去实现我们的人生追逐和去奏响我们“美的真谛”之歌。
二、多彩贵州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融合契机
(一)相辅相成、融合铸色之需
多彩贵州文化历史渊远、根基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有深厚的人文和美学价值,不仅可以作为贵州高校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贵州高校作为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和输出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肩负其使命和担当,大力传承与弘扬多彩贵州文化。与此同时,美育既是铸魂的工作,也是创新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源泉。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融通,是题中之义,对促进贵州高校美育发展形成特色品牌,以提升美育特色品位,进而满足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的内在要求有极其重要作用。
(二)国家重视、融合筑梦之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工作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0],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12]。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13][14]。2015年《关于制定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建议》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15]战略任务,201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作了具体部署,并指出:“要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山地文化、“三线”文化等资源,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大力实施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八大工程……”[16][17]。从以上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和国家到地方政府颁布的文件,可以看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且高瞻远瞩,与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中国梦”和文化强省战略等等相提并论,充分表明了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工作都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两项工作,且意义、作用重大;另一方面,揭示了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工作在体系建设以及力度上仍有欠缺;同时,也揭示了文化传承与高校美育有着一定内在联系。总之,二者融合,无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涵养贵州人文精神,大力传承与创新贵州文化,增强大学生对贵州文化认同和自信、自觉,“对构筑新时代贵州‘精神高地’,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18],谱写“中国梦”贵州篇章等具有现实意义。
(三)美中不足、亟须改进之需
由于长期深受“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技轻艺”等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力度不够,使得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化和从属化,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是高等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共识的重大问题。贵州因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导致贵州经济开发和发展的进程与西部沿海地区以及其他省份等相比相对较晚,于此,贵州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高校的美育发展以及质量等等均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据走访贵州多所高校调查了解得知,贵州高校美育的总体情况其实并不乐观,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普遍师生均未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实质关系,对“美育”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误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等等,根本没有把握“美育”的本质与内涵;其次,多数高校在美育育人方面的投入资金不够,重视程度不高,也未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保障,不仅美育基础设施仍较落后且不健全,更无法发挥美育育人的实效与功能,尤其在未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更为凸显,美育师资缺乏,完全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总人数的0.15%至0.2%的要求,甚至还有些高校存在用艺术教育代美育的做法等;再次,美育课程以及美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且缺位较严重,尤其无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更较凸显,如: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缺乏且不具贵州地域特色、课程内容陈旧不新、开设量不足,甚至专业教学计划中更无体现,也无完整的评价体系,或形同虚设,更未进行有效执行等等;最后,学生获得或感知美的途径仅仅局限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和媒体的宣传、外出旅游等方面。另外,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方面也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渗透等等。
因此,以上三个方面为将多彩贵州文化与地方高校融合提供了有力基础和契机,很有必要。
三、多彩贵州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融合策略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纠正美育认识误区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一种价值追求,是认知世界、感悟生活、享受人生、彰显个性的需要。没有美,人生无真、事业无成、世界无光、善恶难分。“以美养心、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强体、以美促劳”乃“美的真谛”所在。美育是根的教育,是与艺术教育相区别的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美育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高校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育人成长的重要产出基地,理然不可推卸,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立刻纠正美育认识误区,扭转长期以来美育的边缘化、从属地位,应把美育摆在高校所有工作的前面上来予以开展和强化实施等,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更要加强美育师资构建,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健全美育设施、并设立专门的美育管理机构等。
(二)多彩融合、健全体系,做真做实做细做深
健全美育课程及评价体系是保证高校美育实施、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两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对推动美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部等对其高校美育工作所作出的明确要求。对此,贵州高校应首先对其目前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审视、梳理和自查,针对美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有效调整、补充和将其完善,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贵州省政府、贵州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将美育课程进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开出地方特色。要做出特色就要立足于贵州,立足于实际,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多彩贵州文化优秀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美育课程,并充实其美育课程体系,并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纳入学分管理,对于优质美育课程置应纳入《贵州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强化重视,高职院校亦可参照执行。其次,加强课堂课外有机联动,大力组织开展以美育为中心的系列讲座、美育实践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以此进一步濡染师生心灵,提升审美等。再次,要立刻纠正因以往的陈旧观念所导致的美育评价体系长期缺位的盲从,要以大作为的胆魄,将其与专业课的评价标准划等号严以对待,与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相结合,强力实行因美育不达标的“一票否决”等。
(三)技术引领、多元融合,吸收外来打造做强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本和引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也如此,更需先进的技术予以打造升级,促进高端发展。而技术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辅成,并做到多元融合,势必会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新媒体、VR 虚拟仿真、GIS地理信息等等技术迅速发展、应运而生以及在各种场合的运用,让人们生活倍感充实,时时处处有惊喜。互联网+让人们缩短了与世界接触与交流互动,大数据可让人们获取海量、真实、多样、有价值的信息,云技术可以让人们实现大量资源托管共享,新媒体让人们有了更多更广的传播途径,VR 虚拟仿真可以让人们沉浸到原本的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GIS 地理信息可以为人们实时动态地提供与地理空间有关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显示,可实现与多彩贵州云平台对接,获得更多资源共享、共建。因此倡导“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VR 虚拟仿真+GIS 地理信息+云技术”融合是我们立足贵州高校未来美育以及多彩贵州文化、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战略思量。在此基础上,再积极吸收奥尔夫教育理念精髓与美育实践、多彩贵州文化有机相结合,实现“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只有这样,才能把贵州高校美育做强、做出特色,把多彩贵州文化推得更远。
(四)多彩入景、强化建设,倾心谋划做优做特
校园景观是彰显学校个性、展现特色、表现文化精神、构建品牌的需要,也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乃是高校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如何做出地方特色、做出品牌、做优做强尤为重要。不仅要结合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更要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来融合打造,否则特色难以彰显、品牌难以做优做强。因此,在校园景观建设上,要尽量考虑有多彩贵州文化建设的空间以及承载的环境、平台等,要与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相结合,并将其多彩贵州文化中的一些优势资源融入其中,如: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等,进而实现滋润师生人文、增强自信,通过触景悟美,处处有美、时时有美。
四、结语
将多彩贵州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需常做常新。只有自己的才是最珍贵的,也才是最切合实际的。多彩贵州文化与贵州高校美育的融合与互动,可以让我们感悟多彩贵州之美、贵州民族之美,贵州美无处不在。让我们与时代同步,激扬青春、放眼世界、砥砺前行,去共同谱写多彩贵州文化与贵州高校美育融合发展新篇章,也更自信多彩贵州一定会更美、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