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直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0-01-18贾淑颖郭林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

王 松,贾淑颖,郭林红

手机直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王 松1a,贾淑颖1b,郭林红2

(1. 天津师范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学生处,天津 300387;2. 武警后勤学院 保密档案与文化影视系,天津 300387)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加速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手机直播进一步激发大众的传播欲求,庞大的使用群体和平台的开放性使其拥有广泛影响。手机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手机直播具有政治性、知识性、共享性和工具性,利用手机直播可以拓宽文化育人内涵、延伸实践教育空间、丰富组织建设形式、助力心理健康服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助推下真正“活起来”。

全媒体时代;手机直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使新时代的信息沟通方式产生颠覆性变革,超越了时空限制,撼动了权威媒体作为社会信息源头的强势地位,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拥有着庞大用户群体的手机直播作为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快速崛起,其正与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面临着诸多困难,内容与形式、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说服力下降。在坚持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形式创新,大胆采用手机直播等“互联网+教育”方式,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或许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现一条新的道路。

1 手机直播及其影响力探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重塑着媒体生态,催生了各种融合平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手机直播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其产生于2015年,是网络直播的一种形态,主要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普通大众为参与主体,以文字、声音、连续画面等为传递内容,以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为收发平台的在线实时信息传播形态。作为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业态,手机直播正在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直播队伍,直播也正在从用户生产内容过渡到专家生产内容[2],直播过程更加规范化。那么,手机直播为何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其影响力又来自于哪里?

首先,手机直播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并呈现出正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33亿,较2018年底增长3 646万,网民中使用直播的比例达50.7%[3],可谓发展潜力巨大。在众多的手机网民中,青年学生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尤其是高校学生,几乎人人触网,网络占据了学生主要的闲暇时间,这既为利用手机直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下了用户基础,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占领网络空间提出了新要求。

其次,手机直播进一步激发大众的传播欲求,提升其传播话语权。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多媒体实时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自己的需要,然而这种表达由于以往受到传播工具的限制而处于抑制状态。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大众的传播欲求,工具获得的便捷性使其更容易将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个体自我表达欲求得到新的释放,大众的传播话语权得到提升。

再次,手机直播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而具备衍生能力。互联网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开放和自由,这是由其技术决定的”[4]。手机直播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而具有一定的衍生能力,其与文化、电商、医疗、教育的融合使其具备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不断创造的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直播的开放性,打造“手机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载体。

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手机直播的特性

手机直播具有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能够发布信息,同时也能够编织用户的联结网,产生链式传播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手机直播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传播的实时性、极强的互动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进行分析,手机直播除了具备以上性质外,还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关联的特性。

2.1 政治性

政治性是手机直播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第一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利用手机直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一定阶级利益,达成一定政治目标而进行的价值观的说服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关系意识形态稳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种广义的政治思想”[5]。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引导学生维护主流意识形态考验着教育者的能力。“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6]。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主导了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见。教育者要积极作为,抢占网络空间,利用手机直播及时回应学生关切,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迫切需要回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2.2 知识性

手机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决定了其传播过程具有知识性。手机直播的知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手机直播的传播者是掌握了一定专门知识的个人,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二,传播内容是带有鲜明价值导向的人或事,属于广义的知识范畴。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观念性决定的。其三,接收对象是为了获取知识的个人,带有明确的知识需求倾向。与一般的教育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意图具有隐蔽性,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法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将知识性与政治性统一起来,知识性是内容,政治性是根本。

2.3 共享性

手机直播的过程是开放的,其传播过程具有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机直播的助力下能够拓展教育空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或其他某个地方,而是能够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手机直播的共享性一方面扩大了知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手机直播营造了一个共享的传播情境,通过互动创造出群体的参与感,参与传播的个人在直播过程中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动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不相同,经过共享连接进群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8],从而促进了成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

2.4 工具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手机直播是作为渠道发挥作用的,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体现在:其一,手机直播所创设的虚拟直播间是个体获取内容的中介,个体通过观看在线直播获得信息;其二,手机直播为个体之间相互连接提供了中介渠道,进入直播间的个体之间形成一张社交关系网络,个体可以通过在线互动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传播渠道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贴近受众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传播渠道是连接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桥梁,渠道的选择要尽可能符合传播对象的预期。

3 思想政治教育中手机直播的价值向度

全媒体时代,手机直播与教育的融合使新时代的教育有了新的闪光点。2018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9],充分表明推进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教育发展的新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抢占手机直播的平台优势,理清“手机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

3.1 拓宽文化育人内涵

文化育人就是教育引导青年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知识和文化水平。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从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是学校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力量,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仪式教育、校训校风校歌传承教育、朋辈引领教育、文化宣传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内容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形的影响。文化育人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集体认同感,形成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文化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理解与吸收,传播方式的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扩散,提升文化的吸引力。

手机直播引入文化育人过程可以拓宽文化育人的内涵,使文化育人更具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手机直播的参与下,文化活动上升为一种媒体仪式,“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既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也能延续而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10]。高校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榜样评选等都可以借用手机直播的方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强化活动在参与者内心的体验,升华内心的情感。2019年9月28日,南京为在宁62所高校院所2019级新生举办开学典礼,4 000名新同学代表着20万南京2019级大学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11]。南京移动和直播等网络新媒体直播平台在东南大学直播了开学典礼,未到现场的新生可以通过扫描直播二维码的方式同步收看开学典礼直播,将新生开学典礼打造成一个共时的仪式教育。

3.2 延伸实践教育空间

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式。教育部等部门在2012年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过程是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贡献力量的过程。高校的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师生不再局限于通过书本探讨知识,而是走进现场探求本质;通过专业实践,学生能发现自己所学的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从某种角度而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

实践教育与手机直播的联合可以延伸实践教育的空间,深化实践教育的意义。在实践教学的现场加入手机直播可以使教学内容惠及更多的学生,例如历史专业的实践教学,通过将手机直播引入探访历史古迹的实践教学现场,不仅能够引领更多学生学习历史,还能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尊重先贤,汲取精神力量,产生更深远的教育意义。2017年7月,河北科技大学阳光宣讲团社会实践小分队和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举办“心系圣地情,追忆中华魂”宣传教育活动[12]。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河北科技大学阳光宣讲团社会实践小分队采用手机直播的方式,将西柏坡旧址大院的历史渊源、五大展室背后的精彩故事、伟人的革命事迹等讲解给更多没在现场的学子,使社会实践的内容覆盖更多的主体,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3.3 丰富组织建设形式

高校基层组织是引领大学生思想的重要组织,是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家园,做好组织建设对于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意义重大。组织建设的水平关系组织的动员力和号召力。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一是青年学生已迁徙至互联网平台,但组织建设依然滞后;二是互联网领域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各种势力都将青年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而高校基层组织在网络领域发声不够、办法不多。高校基层组织是广大青年团结奋斗的依靠,是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高校组织建设要紧贴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将组织建设与手段创新结合起来,开拓组织建设的新形式。高校组织建设能否搭载互联网发展的快车实现自身的转型,考验着高校的治理水平。

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已经与手机直播平台进行共建,通过直播平台宣传基层党建成果。在网络空间,高校党团组织可以利用手机直播了解学生需求,针对社会上错误的思想言论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利用手机直播讲党课、讲团课,提升党课团课的影响力;利用手机直播参与党员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通过线上互动联系和服务更多的师生;通过手机直播进行书记、校长面对面活动,倾听师生的声音,大大提高服务效率。2016年7月,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饮水思源”党员小分队来到亳州市利辛县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优秀校友高亚飞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面向全校党员师生讲授党课,共有3 000多人在线观看,400多人点赞[13]。利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创新党课的讲授形式,能够使党课与党员之间贴得更近、联系更紧、关系更深。

3.4 助力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要方面。受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高校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众多网络成瘾、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如感情、求职等方面的困惑,但由于缺少正规的教育引导,也出于担心来自周边环境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不会寻求正规渠道的帮助,而是闷在心里,反而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对加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有学者研究认为,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从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的转变[14]。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建设使学校在处理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了专业依托。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一是利用手机直播平台建设高校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在线直播课程,既拓宽了课程的覆盖面,又提升了课程的服务性;二是利用手机直播平台建设在线咨询室,专门用于解答听众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谈心谈话给出专业建议,与心理课程直播形成有益的互补。2019年4月起,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在荔枝微课平台推出“钱江心理微课直播”,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在微课直播的过程中,既有讲课,也有互动答疑,每次直播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吸引众多学生的参与,截至2019年5月23日,已经有1 304人关注心理微课专栏,累计收听达到5 089人次[15]。

手机直播是全媒体时代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信息传播进入全民直播时代。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手机直播在推动社会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价值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等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意识形态,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在推动形式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手机直播在发挥正面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可能成为部分不法之人牟利的工具,其游离在道德边缘,混浊了网络环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利用手机直播正面发声,打造坚实的网络思想阵地。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 奉佑生.“手机直播”如何赢得风口[N].人民日报,2016-07-20(5).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46.

[4] 王世华,冷春燕.互联网再认识:关于互联网开放性的探讨[J].新闻界,2013(12):56-60.

[5] 胡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0(4):4-20.

[6]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

[7]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8]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

[9]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0-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10] 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88-89.

[11] 陈曦.南京为20多万大学新生办开学典礼[EB/OL].[2020-01-04].http://www.js.xinhuanet.com/2019-09/28/c_1125052513.htm.

[12] 杨楠,刘营,王淑慧.宣扬红色文化走起了直播路[EB/OL].[2020-01-04].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7/18/content_16311435.htm.

[13] 黄敏.党课走进手机APP直播间架起暑期党员学习“无缝桥”[EB/OL].[2020-01-04].http://news.ahut.edu.cn/info/1003/26794.htm.

[14] 俞国良,谢天.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背景、内涵和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9(1):61-68.

[15] 钱江学院.最近学院的原产自制心理直播微课,火了![EB/OL].[2020-01-04].http://www.huqc.edu.cn/html/xinwenlanmu/zonghexinwen/2019/2019/0528/14602.html.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 Live Broadca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ANG Song1a, JIA Shuying1b, GUO Linhong2

(1. a. College of Marxism; b. Students’ Affairs Offi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nfidential Archives and Screen Culture,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AP, Tianjin 300387, China)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drives the quick rise of the omnimedia era. The mobile phone live broadcast arouses the public’s desire for communication and arises widespread influen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and its openness. The combination of mobile phone live broadcas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though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ccupy the Internet space. The mobile phone live broadcast is political, intellective, shared and implemental i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an broad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extend the spac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enrich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 and elevate the service of mental health, thus helping vit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mnimediaera; mobile phone live broadca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8

王 松(1990—),男,河北保定人,助教;

贾淑颖(1989—),女,天津宝坻人,助教。

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ZX1090181901)阶段性成果

G410; G206

A

1673-2065(2020)04-0084-05

2020-01-04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