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工作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

2020-01-18侯利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侯利平

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工作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

侯利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包含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方法论。新时代的扶贫工作,必须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战略扶贫;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扶贫;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以人民为中心,自助扶贫;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扶贫。

习近平;扶贫工作;指导思想;方法论;新时代

扶贫工作是我们党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安排,扶贫工作的具体成效取决于扶贫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者,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汲取智慧,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扶贫方法,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就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钥匙,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工作方法论,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以指导扶贫攻坚实践决战决胜。

一、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战略扶贫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社会理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扶贫工作是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联系起来,与我国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了扶贫攻坚发展战略。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

首先,以扶贫促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会导致社会出现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执政者以政策、立法、社会公益事业等形式去推动,扶贫就是一种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方法。不消除贫困就无法显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扶贫,可以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路径支持。

其次,以扶贫实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反贫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会产生贫困问题?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给予回答。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显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中区域与个人发展的不均衡,贫困问题在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因此,解决贫困问题,一方面要靠社会的发展,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靠社会各界的帮助,开展扶贫工作。扶贫更多的是帮助贫困人口增强发展的能力、寻找发展机遇,为贫困人口提供发展条件、激发其内生动力,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

再次,以扶贫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特点。要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就必须不断推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反贫困是伴随我国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长期奋斗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长期努力。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到本世纪中叶,城乡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因此,扶贫工作成为我们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扶贫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扶贫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系统地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全党上下统筹各方面关系,进行系统扶贫。

首先,扶贫政策要系统配套。扶贫工作调动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需要多种举措有机结合,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相互配合,涉及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开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社会监督、考核评价等多个领域和方面,涉及东、中、西部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协同,要求各层级、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相互配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扶贫工作,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动员体系、帮扶体系、投入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保证了扶贫政策的系统配套和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其次,扶贫资源要系统配置。扶贫的实质是利用政策合理配置扶贫资源,使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合理配置扶贫资源需要系统地思考配置方案,统筹安排。扶贫工作需要大量资源,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同地区、不同扶贫对象的贫困状况、成因、基础条件各不相同,为避免因资源扎堆、资源不到位或资源平均分配导致“大旱大涝”或“撒胡椒面”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需要对资源配置进行统筹安排。

再次,扶贫工作要系统完成。“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但不是唯一的工作任务,它必须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推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3]。同时,全体脱贫是扶贫工作的目标,要求在时间节点到来时所有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也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4]。

最后,扶贫理念要系统协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当然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一是要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方法、机制体制;二是要协调处理好扶贫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如扶贫与发展的关系、扶贫与脱贫的关系、扶贫与致富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等;三是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推动发展“绿色经济”,防止脱贫农民因生态恶化返贫致贫,努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各种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开放的心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五是要不断强化“小康社会建设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念,推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扶贫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我们无论干什么,都应一切从实际出发。扶贫工作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专项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基础条件,找准扶贫路径,进行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强调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他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5]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他提出了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工作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6]

首先,要摸清基本情况。扶贫工作,首先要了解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实际,把握致贫原因、脱贫资源条件,只有摸清楚这些基本情况,才能解决“谁来扶”、“扶谁”和“怎么扶”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7]59

其次,要定准扶贫目标。要精准扶贫,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不能喊空口号,也不能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目标定准了,扶贫工作才能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7]111

再次,要找准扶贫对策。要精准扶贫,不能千篇一律、大水漫灌,应该因人、因户、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订扶贫方案,找准扶贫项目,真正做到“滴灌”,准确到位。同时,要及时跟踪服务,根据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地区脱贫情况,及时进行有效指导,并适时调整项目、资金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7]58“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7]62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最后,要精准有序退出。扶贫工作是国家、社会资源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家庭的适当倾斜。精准扶贫,必然要求根据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地区脱贫情况,适时退出,确保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稳定脱贫,有序退出。一是要清查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地区的脱贫情况,一旦达到标准,要适时退出,应退尽退,以便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二是要保持政策的相对延续,为避免政策的急刹车对刚脱贫的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地区造成大的冲击,要设立一个政策过渡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三是“要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8]

四、以人民为中心:自助扶贫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持动力。”[9]这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坚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处理好外部援助与内在努力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扶贫主体援助与扶贫对象努力相结合。扶贫援助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外因,贫困人口自身努力是其脱贫致富的内因。内因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自身生产经营能力的提升,扶贫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外在的帮助,不断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扶贫对象摆脱贫困、自立走向富裕的目标。因此,扶贫工作需要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在实践中,一是扶贫主体要明确责任,摸清情况,分类指导,科学施策,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帮扶。要建立有序的扶贫工作机制,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扶贫队伍,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要营造有利于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社会氛围,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加强教育引导,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贫困人口脱贫信心。三是要整合各种金融、财政扶贫资源,有效增加贫困人口增收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探索让贫困人口拥有一定的资产收益制度,鼓励贫困地区人民“人穷志不短”,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扶贫工作中来,自力更生,为美好生活而打拼。

其次,要坚持贫困地区自力更生与外部援助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把中央统筹的外来帮扶与省级及以下的自助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贫困地区要坚持自力更生。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贫困地区本地的党委、政府,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扶贫工作第一责任,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本地的资源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来自不同方面的外部条件开展扶贫工作。二是要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不仅要推动省级层面协作,而且要推动市县层面协作。”[7]100三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7]100同时,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扶贫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所,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来源,为我们进行生产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发展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也应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生态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0]

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是我们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应该统筹好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扶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其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困地区大都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的地区,正因如此,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成为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好的话,能够吸引旅客,进而带动地方经济,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营性收入,为当地的脱贫致富提供条件。二是建设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扶贫。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第三条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他指出,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7]67建设生态工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同时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防止生态产业开发带来污染。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3.

[3]新华网.习近平: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2015- 01-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1/c_1114082460_2.htm.

[4]人民网.总书记的两会声音[EB/OL].[2015 -03-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6694354.

[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20.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8]中国政协网.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3-07].http: //www.cppcc.gov.cn/zxww/2020/03/07/ARTI1583539449347123.shtml.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58.

[10]杜尚泽,丁伟,黄文帝.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 2013-09-08.

D632.1

A

1672-1047(2020)06-008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6.25

2020-10-31

侯利平,男,湖北蕲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