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施策略研究
2020-01-18焦爱新费新宝
焦爱新,费新宝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实施策略研究
焦爱新,费新宝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在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在大赛目标、宣传发动、参赛意愿、技能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改进创新创业大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大赛自2015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了五届,吸引了全国所有高校、数百万名学生报名参赛。高校大力宣传、积极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在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举办大赛的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参加大赛的目标更是不明确;宣传覆盖面不够、针对性不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创新创业项目培育通道不够通畅;学生对于大赛的参赛意愿不高;参赛学生团队组建及商业计划书撰写技能欠缺;高职院校奖励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因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大赛目标、宣传发动、参赛意愿、技能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改进创新创业大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
一、明确创新创业大赛目标
为了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举办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目标设置就是一项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
首先,在高职院校层面,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大框架下,必须明确大赛的整体目标和侧重点,更要明确新时代新形势下参赛项目的类型、性质,要思考何种参赛项目更容易在大赛中获得评委的认可和肯定。参赛项目属于创意组还是属于创业组,有没有前期创业实践基础,这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点。高职院校应该明确举办大赛的目标是培养创业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再根据这个总目标继续细化大赛开展的其它各项子目标,诸如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孵化、经费保障等[2]。
其次,在高职学生层面,目前几乎还没有高职院校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大赛举办的目标,恰恰这是做得非常不到位的。其实,高职院校举办大赛的真正受益者是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学生通过大赛的举办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正向效果是我们举办大赛的最终目的。从高职学生角度去明确大赛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超前的创新创业意识、大胆的创新创业精神、精湛的创新创业能力,然后再根据这些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具体要求去进一步细化明确大赛的目标。明确创新创业大赛目标,把大赛的举办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把大赛的举办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来。
二、加强创新创业大赛宣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58%的学生基本了解,22%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只有20%的学生完全了解,可见大赛相关信息宣传的覆盖面、精准性和宣传效果不容乐观。高职院校除了利用学校网站、微信、QQ群等传统的信息推送宣传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大赛师资培训等途径来扩大大赛的宣传面和覆盖面[3]。
首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使高职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高职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来促使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问题,并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对激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促进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无疑是一种宣传大赛的有效途径,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
其次,加强创新创业大赛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宣传大赛还可以充分借助创新创业教师团队。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通过培养教师的途径来发动、带动、指导学生参赛,同时还可以收集到更多更优更好更成熟的参赛项目,既可以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大赛参赛项目任务数,还能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创新创业师资。一是辅导员,可以从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入手,先培养专兼职辅导员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进而带动本专业本班级学生参加大赛。二是科研项目主持人,高职院校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科研课题项目主持人或实践项目指导老师参与到大赛中来,以此来带动项目组所有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三是企业高管,高职院校可以与本地区的知名企业合作,聘请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骨干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四是优秀校友,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为在校学生现身说法。
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大赛精准宣传。宣传创新创业大赛,在扩大宣传面的同时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重点,做到点面结合、精准宣传。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加强高职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的过程管理,教务处、就业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来筛选具有竞争力的参赛项目。高职院校应该开发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收集、登记、备案、申报、培育、孵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对参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适切程度评估,善于发现并重点培育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和创新创业优质项目,通过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把有继续参赛意愿并具有竞争力的参赛项目精准推送给全校广大师生。
三、激发高职学生参赛意愿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也就是说学生的参赛意愿不高、覆盖面太小、受益面太窄。其实,创新创业不是理工科的专利,也不是营销类的专长,人人都可以创新,处处都可以创新,天天都可以创新,事事都可以创新。因此需要激发高职学生的参赛意愿,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营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高职学生不热衷于参加大赛,这就说明高职院校在大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我们对未参赛学生在奖励激励、个人发展、团队建设、学校支持上的期望值进行分析,发现大赛在奖励激励导向上的措施、力度、宽度、广度根本达不到学生预期,因此对高职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学生参加大赛的信心、提高学生参加大赛的满意度十分必要,完善大赛组织机构、比赛规则、评价标准、比赛过程等机制也是势在必行。在个人发展方面,大赛出台的各项措施对于未参赛学生的吸引力较高,但未参赛学生对其实现的预期较低,这可以通过提供更好的比赛平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来提升未参赛学生的预期。在团队建设方面,大赛出台的各项措施对于未参赛学生的吸引力较低,但未参赛学生对其实现的预期又较高,因此大赛可以通过组织赛前培训、技能训练、团队辅导以提高参赛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而提升未参赛学生对大赛的吸引力。
四、提升参赛学生实践技能
提升参赛学生在大赛中所需的实践技能,是参赛学生在大赛中充分发挥比赛水平的保证,是参赛项目在大赛中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进一步有效提升大赛举办效果的保证。
首先,加强参赛学生团队建设。高职院校在组建创新创业参赛团队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参赛学生团队类型做出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和合理建议。创新创业参赛学生团队的人数、人员结构、专业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最终效果。一般来讲,团队人数越多,工作效率越高,最终效果越好,但也并不是千篇一律,高职院校在大赛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参赛团队需要提出合理化的人数建议。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程度、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人员结构问题也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关注的,团队人员结构要精干、高效、合理、互补。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构成也应该尽量具有互补性又具有差异性[4]。
其次,培养商业计划书撰写能力。参赛学生好的点子、好的想法、好的构思,最终是要用商业计划书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大赛师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参赛学生商业计划书撰写的能力和技巧。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创业导师、优秀校友、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展知识讲座、谈心谈话、访谈座谈、现身说法、沙盘模拟、团体辅导、集中训练,为学生搭建面对面交流创业经验与创业技能的平台,加大学生商业计划书撰写能力的培训力度。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销售等实践活动中,使其亲身经历、切身感受、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细化、完善商业计划书。
五、完善大赛奖励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参赛学生团队和参赛项目获奖情况是评价高职院校大赛举办效果和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参赛学生对奖励激励、个人发展、团队建设、学校支持上的期望值很高,学校的这些机制和措施对参赛学生是否能在大赛中获奖、获什么奖是有着正向预测意义的。
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关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激发高职学生参赛意愿,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参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争取参赛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鼓励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等具体工作。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助力参赛学生和参赛项目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资源进行对接和融合。高职院校要下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下大力度与本地区知名企业、科技园、工业园、产业园等进行合作,为高职学生提供动手能力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平台[5]。高职院校还要完善大赛规程、评审标准、评分细则、奖励条例等。高职院校只有宣传到位、制度优化、政策适度、措施过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才越强,大赛才能够越办越好。
总之,我们要通过实施明确创新创业大赛目标、加强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激发高职学生参赛意愿、提升参赛学生实践技能、完善大赛奖励激励机制等策略,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1]蔡晨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以H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蔡丽容.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育作用[J].中国轻工教育,2017(1):50-53.
[3]陈章政,赵喆,顾欣,郭晨露.“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探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2):47-48.
[4]谭晋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7(9):133-135.
[5]吴爱华,侯永峰,郝杰,占艺,汪凯.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3-7.
G719.21
A
1672-1047(2020)06-0024-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0.06.07
2020-11-0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2019C204111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1910288);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视阈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2020C2012129)。
焦爱新,男,湖北浠水人,机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