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制新时代八桂文化的壮丽图谱
——广西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简评

2020-01-18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广西文化

王 俊

(南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不但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发展,也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既体现在物质力量上的充盈,也体现在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强大。思想文化,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既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思想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考核指标。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发展贡献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广西在这方面也不甘人后,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揭晓后,其中的优秀获奖作品,在艺术类型上包括了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图书等。这些获奖作品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文艺创作的集中展示,代表了广西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在传播广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八部获奖图书按类别可分为通俗理论读物、报告文学、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和系列丛书。本文将从主题、内容、结构特点等方面对作品予以评述。

一、通俗理论读物类

通俗理论读物《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规矩与方圆》分别从文化、教育、法律的角度向公众开展理论普及,对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作品积极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是广西通俗理论读物出版的最新优秀成果。

1.《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其他国家无法媲美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我们的文化脉络梳理清楚,如何让流传至今的文化基因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当下应该关注的问题。此书正是从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角度着眼,气势恢宏地评述着我们当下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我们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之间的关联。书中详细阐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的存在,并指出这些文化基因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世界闪烁耀眼的光辉。“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谐文化”“协和万邦”,夏兴有在文章中提及的这些文化基因,我们耳熟能详,但却未曾想过它怎样体现在如今的政治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156一方面,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道路的根基,随着党和人民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我们更要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来坚持中国道路保持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国道路的自信,关系着我们广大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同时,“任何民族文化发展,都是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吸收某些文化特质而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具有同一性的文化形式”[2]161。在书中,作者把中国文化与中华历史,传统观念与历史进程相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分析与梳理。这里提到的中国道路,已经不再是一个狭义概念,而是扩展到包含我们曾经探索过的坎坷道路以及经过历史洗礼后我们所走的正确道路。要知道,我们目前道路,既不同于古老的封建帝制,也区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向苏联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但我们不是呆板教条的生搬硬套,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下,走出一条超越所有古老模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与时俱进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书中除了论及制度与历史、家国与天下,更是实实在在关注着每一位中国人。道路是由人来走的,一个成熟的国家,不仅要注重总体实力,更要使每个民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民众保持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同时也在拓展中国道路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浮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守内心的科学信仰变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每一个高校都会开设“思政课”,向学生们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既传授相关理论知识,也传播价值观念。有研究者这样认为:“在价值内涵挖掘上,课程思政不是机械地‘为思政而思政’,而是在原有的学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基础上,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切入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强课程的育人导向,凸显价值关怀与学生发展。”[3]73那么怎样让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真正为这门意蕴深长的思想理论课所折服,并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呢?我想这本书已经从一个新时代新思想的角度,给予了我们最完备的答案。

这本书的编写汇聚了来自多个学校的思政专业教师,不同于我们观念中古板的“老学究”形象,他们用年轻态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无限热爱,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到很多意料之外的趣味。在这个时代,静下心来看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并不是与我们生活相隔甚远的理想高台,而是渗透在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者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让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可爱,可信,可用。

这本书凝聚了各个老师多年教学及教研工作的经验与心血,每个作者都有鲜明的态度与风格。梳理整本书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在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把一个贴近生活,贴近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形象展现到了读者面前。然后,随着内容的延伸来诉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活方方面面的作用:比如对我们理想信念的深刻影响,指引着我们作出生命中的关键选择;比如无时无刻不活跃在我们灵魂深处,激励着我们勇攀高峰,不断奋斗;比如在人生未来规划中发挥的导向标尺作用……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思政课的意义,才能让大学生群体以及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根在何处,才能真正在整个世界的浪涛中扬帆起航,站稳脚跟,更有底气和勇气去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

3.《规矩与方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方略,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框架中良好运行,国家才能正常发展,个人言行才能慎独自律。在有着古老法律基础的中国,民众都很愿意自觉地遵法、守法。但如果说到懂法,应该没有几个人会了如指掌。法制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法治社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袤等客观因素,在中国普法的难度应该不低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规矩与方圆》这本书应运而生,它是我们国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进一步重视普法教育的优秀成果。只有让民众懂得使用手中的法律武器,相信国家的法制可以保护每一位合法公民,才能进一步坚定民众的法律自信,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对我们国家的未来有信心。

正如书的序言部分所说,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法律通俗读物。它的可读性体现在它的故事性和现实性,本书从我们身边精心挑选了各种案例,涉及关于我国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刑法等民众所关心的事情,从现实角度出发切实帮助民众解决身边出现的法律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阅读兴趣。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本书甚至可以作为公民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的参考教材,十分贴近大众生活。法律从来不是远离生活的教条,它随时可能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当我们面对厚重的法律条文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该怎么在法律框架中运用法律知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在这本书中,编写者们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民众解释各种案例,这与以往的普法材料是不同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说更容易让民众理解,也更有利于普法工作的展开。对于民众来说,懂法可以帮助他们遵法守法;而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懂法更能帮助他们严格执法。培养干部群众的法律思维,既能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也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从各个层面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我国法律制度,在懂法的基础上自觉遵法守法,是深入强化法律自信的关键手段。这本贴近生活的法律通俗读物,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我国的法制社会,并在法治社会中更好地生活。

二、报告文学类

报告文学《大桥》《哭了笑了》选取了非常有价值的两个素材,分别记述了港珠澳跨海大桥这一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奇迹和广西第一所孤儿学校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是作家深入生活,捕捉现实的结果,充分显示了社会蓬勃发展的正气。

1.《大桥》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笔法记录描写现实发生的新闻,它兼具新闻和文学两种特性,在记录时代律动和精神风貌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大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的赞歌。浩浩荡荡三十多万字,记述了港珠澳大桥从设想到竣工的宏大历史。全书以港珠澳大桥控制性工程的总指挥和总工程师林鸣为主要采访对象,叙述了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艰难险阻以及以林鸣总工程师为代表的大桥建设者呕心沥血,为建成世界第一大桥肝脑涂地、不惜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歌颂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革故鼎新的开拓精神。“整部作品中,自始至终激荡着一种精神,如同伶仃洋中汹涌翻卷的波浪。它是一曲信念、意志和拼搏的颂歌,是对建设者们炽热的爱国情怀、高度的职业荣誉感的忠实记录。正是这种对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的充分描绘,让这部作品具有一种感染、感动和启示的力量。”[4]这部报告文学的感人之处也正是在这里。

正文开始之前是三篇序曲,分别讲述了大桥“Y”形外观的几种解读、总工程师林鸣建桥之初求人之苦与建桥之后盛世之誉的对比以及经受了15级台风后大桥毫发未损的傲岸之姿这样三幕与大桥相关的故事。这里,作者以这样三幕为切入点,奠定了整部作品壮阔磅礴的基调。本书分为十六章,从伶仃洋里缺一座桥为经济撑腰开始,到林鸣上任,先后涉及为大桥设计史无前例的大钢圆筒法、沉管预制厂建设、商务谈判、制造半刚性沉管、解决沉管“待嫁”问题、实现海底隧道对接、沉管安装、应对沉管偏差、对抗台风扰工、海底隧道接头、审美设计这一系列百转迂回耗时十四年的浩大工程。

文章着力塑造林鸣作为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一把手”这样一位领袖式人物。他严格严谨、果敢善断、雷厉风行、胆大心细,几次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另辟新境,挑战并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使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站在了世界巅峰,文章中多处引用林鸣反对使用国外建造技术的原话,让其在作品中本色出演,表达他对国外“天价”技术的不满和“自制”的坚定决策,这一点也使林鸣这一形象更加真实丰富。同时,语言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它兼具幽默与严肃两个特征。这使文章的节奏时快时慢,让人在阅读之中来回调节与转换,兴味也变得曲折有致,给这篇报告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2.《哭了笑了》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既要如实反映所报道的事件,又要具备强大的可读性。《哭了笑了》很好地具备了以上两个标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使这部作品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很高的价值。真实的记录往往比刻意的抒情更打动人,《哭了笑了》感人至深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真实地解读了南宁明天学校里孤儿们一点一滴的成长经历。孤儿的悲苦命运大致相同,受伤的“部位”却不尽相同,但拯救他们心灵和命运的关爱又是相同的。为了拯救这些孤儿,一位七旬老人在这所特殊学校里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六个月,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记录,真实的表达,去反映一个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如何摆脱心灵的桎梏,挣脱灵魂的枷锁,走进人生新阶段的真实事件。真实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本身就是一把利器,它直逼人性的柔软,让人看到灵魂深处的善良。

一个“覃爸爸”、三位“好妈妈”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所有的学生面前,他们如再生父母,给孤儿们温暖的岸,更给他们起航的帆。作者笔下这些“爸爸”“妈妈”们的形象,无一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辉。他们用心呵护每一位孤儿:“覃爸爸”用自己的奖金给学生交学费;自己生病依然心系十几位考上大学的孤儿;为了陪孩子们过中秋节冷落了自己的妻儿……种种叠加一起,让读者慢慢对这位鞠躬尽瘁、默默付出的“校长爸爸”肃然起敬。而那些“覃妈妈”“韦妈妈”“张妈妈”,一心扑在照顾孤儿的事情上,舍小家为大家,各自背负着家庭背后的辛酸,坚守在孩子们的身边。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心温柔,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一个个失去父母的孩子们。

本书的结构也比较独特,错落有致的层次给错落有致的故事建构了一个良好的载体,意蕴丰富又条理清晰。前两篇序言交代了作品的价值,结尾是作者对整部作品的真诚表白,中间十三章是发生在明天学校里无数“爱与被爱”的小故事。各部分有各自的层次章节,每章有总述以及分述的小故事。而故事也非一次性全盘托出,而是另起小标题,将事情每一步的发展过程详细的予以记录。第三部分是作者为写此部作品的感悟,不同内容以序号分开,共八个小节。这样环环相扣,层次鲜明。使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事件的复杂而摸不着头脑,以分明的结构层次讲述诸多复杂的故事,使作品拥有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复杂的大结构带给读者庄严之感,另一方面细微的小层次带给读者缜密之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儿童文学类

儿童文学作品《孤单的少校》一反传统的儿童文学作品只从儿童生活的外部环境入手的角度,而是选取了从儿童心理走入儿童的个人世界。讲述的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伴随网络成长起来少年儿童们,怎样摆脱网络虚拟空间,重新回归现实世界,进而完成身心成长的故事。幽默的语调、深邃的思想、浓厚的东北地域特色、对文学理想的守望与坚持,都彰显了本书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作品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迷恋游戏战争的小男孩在羊肠河两岸发生的一系列生活故事,展现了一代儿童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精神世界。小说以孤单为情感焦点,围绕“我”、乒乓、上校、少校、护林员五个人物,展开了一场场永不停歇的孤单与反抗孤单的闹剧。

小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幽默的语言,这种幽默与讽刺联系在一起,还带有轻蔑嘲笑的意味。阅读这部小说,就是在理解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所在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比如“我”狂傲和清高的心理活动读来总是令人忍俊不禁。“我”一本正经对待游戏,对对手煞有介事的评议展现出一个“小大人”对身边人的敏锐洞察。在我这个智者眼里,少校是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儿”,上校是个只在乎仪式感的“木瓜”,列兵是个只会说实话的“猪队友”,乒乓则是立场不坚的“叛徒”。在故事里,我仿佛是唯一清醒明智的人,我对他们的讽刺,让站在文本外的读者哑然失笑。在读者眼中,我似乎成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孤单勇士。

《孤单的少校》给读者呈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荒唐、丰富、虚幻的孩子世界,一个是正经、乏味、真实的成人世界,两个世界相互排斥,形成有趣的反差。孩子们无法甘于平淡,“我”在平淡之中感受到的空虚正是无数孩子的共鸣,或者说,是共同的孤单让他们彼此在游戏中找到共识。“成长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落地即与地接触,抬头即与天接触。在天地之间长养性情,顺自然规律成长,这是现代人习得的最重要的智慧,然而现代人也亲手摧毁了这种生活方式。这正是现代文明的悖论。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是建构的事业。《孤单的上校》呼唤孩子们重新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与自然心性的联系。”[5]在故事中,作者有意将两个世界挤在一起,形成一种违和的场面效果。少校的“孤单”,着重体现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以少校的孤单为切入点,逐渐将护林员、长白狼的孤单慢慢引出。这里的“孤单”或许是作者有意留给读者的开放性解读空间,比如上校的孤单或许来自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的来回游走,他一面对成人世界接受与排斥,一面对儿童世界依恋与疏离,始终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活在单一世界中,这一点或许是少校真正孤单的原因。

四、长篇小说类

长篇小说《灵渠》讲述的是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曲折,悬念莫测的灵渠故事,这一充满神话般色彩的小说填补了灵渠文化的一项空白。灵渠从秦代开凿以来,就成了沟通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条重要水道,同时也是从中原到岭南,直至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枢纽。就是这条灵渠,实现的不仅仅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和独特的岭南文化之间的融通交流,而且还实现了中华陆路文明和东南亚以至更远的印度洋等海洋文明的交流碰撞。灵渠的出现,使得中原和岭南的南方世界有了广泛的交流,才哺育了桂林这座文化之城。有评论者认为:“小说《灵渠》书写了岭南世界的浴火重生,岭南浴火重生的结果是诞生了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可以说桂林是岭南浴火重生后再造的一个更好的世界。文化的更新与再造是无止境的,从灵渠的开凿,到桂林历代的文化创造,再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辉煌,桂林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浴火重生。”[6]152《灵渠》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南方的故事,一个中国的故事,它极具象征意义,象征了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活力和无限交流融汇,这种交流融汇定会冲决狭隘的封闭和阻隔,实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灵渠》的作者黄继树构思写作历时五年,以历史上的人物史禄作为主人公,讲述的是不屈从于命运安排,追求文化上的进步与统一的生命意义。他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怀揣沟通湘江和丽江的理想,历经艰难险阻,开凿灵渠,为后来秦朝统一岭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说中的史禄、西瓯君、苍梧君等人在灵渠的选址设计,构筑开凿上,体现了古代南方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史禄为代表的古代先民们为实现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沟通,那种无惧生死,坚韧开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动的现实意义。灵渠的“人”字形的渠道,灵渠两岸,为开凿灵渠而涌起的“坟头”,湘江岸边的“鬼柳”,都在无声的讲述着这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写作方法上,作者用传统写实小说的技巧,并借鉴通俗小说的表现手法,结合想象与推理,书写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命题。

《灵渠》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态度是严肃的,写作是认真的,对每一个历史细节都仔细考证。小说写作的热情丰满,人物的描画和生活场景的刻画都做到了惟妙惟肖,因此全书保持着相当的厚重感。而且,作品还设置了一些仙侠人物和与之相关的情节,如相离子,羽人及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等。这种戏剧性和传奇性的结合,形成了历史与幻境的结合,在故事情节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历史的神秘无法破解的时候,传奇的虚构就填补了空白。正是在这些地方,文学的审美感也就出现了。总之,《灵渠》这部小说无论是从中华文化历史认识上,还是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角度看,都可以看作是广西文学创作的硕果,也是中国当代岭南历史小说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五、系列丛书

美丽的广西,既有神秘的南国风情,也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的广西》是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丛书是美丽景色的文字浓缩,也是广西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还是当代广西故事的精彩记录。这套丛书共30本,系统总结自1958年广西成立自治区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南国壮乡的成功实践,是广西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全方位展示。为大家打开一扇了解广西的美丽窗口,让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广西、认识广西、爱上广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坚定人民的文化认同,不仅要注重传统中华文化的脉络与传承,更要重视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真正做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文化自信。对一些外乡人来说,对广西的最初认知仅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样一个空间的概念,再就是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向往,等到亲眼见证了这些美妙的风景与风土人情之后,才发现一个地方的文化会浸润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风景还是特产,风俗还是生活习惯,都是其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短暂的停留无法真正体会到深埋其中的文化矿藏。

《我们的广西》系列丛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向我们介绍了广西特有的风光和文化。这个系列丛书以广西所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脉络,详细介绍了这些风光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将广西的特色文化风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外省人来说,这不仅是十分值得阅读的旅游指南,更是广西景观文化的百科全书。对本地人来说,这套系列丛书也十分值得品读,它把隐藏在壮美景色背后的历史典故与文化渊源向我们一一揭示,正如书中引用到冯艺先生的一句话让人过目难忘——这片土地弥漫着一片诗化的苍茫。

广西壮美的风景能让人视野辽廓,而这风景背后,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等着我们去探索?每读完这套书中的一本,我心中都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每本书背后的故事。真正有涵养有力量的风景,不需要太多浮华的讴歌,只要你静下心去观赏和了解,就可以领略到最精美独特的文化风光。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那么广西的地域文化就代表着广西的灵魂。在这片独有的文化风光背后,还有更加广袤的中华文化在支撑着祖国的发展,了解文化的醇美之后,就会知道肩膀上的使命的神圣,就会在实践中绘制八桂文化的新蓝图,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推动广西文化的新发展。

结 语

一个地区的文化实力往往是衡量其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广西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不仅是带着浓郁广西特色的文化成就,更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西的具体表现,也是广西人民文化风貌的结晶,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与彰显,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财富。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正确方向,肩负起新使命和新期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民族自豪感在不断奋进中升华,让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得到弘扬,增强对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聚焦文化创作,攀登文艺高峰,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广西文化
广西贵港
文化与人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广西戏曲》
谁远谁近?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