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革命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1-18邵艳梅

邯郸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期革命精神

邵艳梅,王 悦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奋斗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这一论述,直接地给革命文化作出质的内涵界定,即“在党和人民伟大奋斗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从革命文化主体来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发起带头人是中国共产党,二者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共同开创了革命文化的辉煌发展史,他们彼此呼应、携手并进形成了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革命文化。主体划分决定了革命文化仅限中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革命斗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从时间向度来看,革命文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又不断增添新内容,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内蕴着革命文化产生的时间上限,即上可追溯至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时间划分决定了革命文化的上限域界定,区别于农民阶级的革命、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革命文化的下限域界定则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前者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后者则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续至今所产生的文化形态。就目前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来看,革命文化将一直持续下去,并且在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上承继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联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血脉中流淌着革命文化的隐性遗传基因,在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因此无法将二者的内在关联彻底抹去。换句话说,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因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出现而被时代所遗忘抛弃,相反与之共进退,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且为其添砖加瓦散发出新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革命文化内涵的时代变迁与适应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凭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用聪明才智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着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着中国共产党绚丽多彩的革命史诗。中国的革命文化发轫于近代,初见端倪主要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五四运动时期,渐有起色和取得长足发展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和完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继续发光发热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革命文化的时代变迁与适应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匍匐前进的摸索岁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时也是革命文化的萌芽阶段。革命文化的出现是历史演进的必然成果,是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与以相呼应的上层建筑成熟到一定时机的结晶。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随着虎门销烟这一导火索点燃,西方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版图、控制中国经济、把持中国政治大权、同化中国文化以及奴役中国人民等一系列非正当企图,为此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奋力反抗。1911年孙中山先生发起了辛亥革命,扛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被三座大山压迫的局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改造社会提供了药引——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呕心沥血的探索挽国之径、救民之方,他们讴歌科学社会主义,并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联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一场爱国主义性质的五四运动,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文化正在蓄势待发、扬帆起航。这一阶段是革命文化的蛰伏时期,它的主要内涵则是不断摸索救国救民之路,在失败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主张、道路方向,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开辟道路,为即将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提供客观条件。

(二)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919年到1949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革命文化形成阶段。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小船上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劳苦大众共同抗击外国侵略势力、推翻封建独裁统治的征程。在此征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革命文化。而这一阶段的革命文化突出体现在:20世纪初的先驱精神,它以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为主体,以不惮前驱为特征,以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先锋精神、改写历史的首创精神、忠于信仰的坚守精神为基本内容,这种极具特质的先驱精神引导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决冲破传统的藩篱,把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条条框框打破,从中解放出来,并根据时事不断变革思想,在此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敢于担当和乐于奉献的作风。正是基于先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前期灌溉,使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翻身当家做主人,继而勤劳致富奔强国;第一次国内战争前期的五四精神和红船精神,这两种精神所代表的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良好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共克时艰、心怀人民的的作风;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诞生的,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前景堪忧时力挽狂澜的不屈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是对全体中国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核心武器,同时也是矫正错误政治方向的强心剂。它支撑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激励中国共产党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世代相传的珍宝,是涵养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机元素。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发挥了无限促进的作用,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的内涵则是摆脱民族的沦落和国家的沦亡,进而指导千百万被奴役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奋起抗争,牵引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昂首阔步建立新中国。

(三)艰苦曲折的峥嵘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也是革命文化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可喜成果。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取得抗美援朝胜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大庆油田的建立、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世界首例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这一系列骄人的成就都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浇灌。这一阶段也涌现出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铁人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正是在这些革命精神的影响下,我们才能彻底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奇迹般的完成三大改造,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在革命传统的洗礼下,我们才能循序渐进的获得祖国大陆的统一,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初期,我国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甚至社会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停滞、倒退,幸好有革命文化的有力支撑,我们有惊无险平稳度过了危难期,而革命文化的有力支撑集中体现在革命精神对国人精神面貌的重新洗礼。诞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先锋队不辱使命、自立谋生、艰苦朴素、携手奋进、不求回报的革命气概,体现了革命服务者公而忘私、言行一致的奉献精神,为新中国稳步迈向正轨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文化的内涵则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起经历磨难、克服苦难,依然奋发前进,把长期处于贫穷和衰弱的旧中国改造成国泰民安并日趋兴旺发达的新中国;引导饥寒交迫的中国人民过上温饱的生活。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稳扎稳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而争取共产主义事业欣欣向荣。

(四)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新时期

从1978年至今,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是革命文化完善阶段。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开始扭转文化工作方面的乱象,主要包括文艺、科技和教育这三个领域,纠正了“文革”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造成这三个范畴上的过失,同时也为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组织方面的拨乱反正铺垫了扎实的基础。特别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新提出,极大地引领了文艺思潮,而“双百方针”的再次重申则是深受革命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虽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期间革命文化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涵育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期,革命文化的内涵则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即继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扛起历史的大旗,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光添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维导航,继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它所凝聚的革命意识以及高尚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后世的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更加刚强有力的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见证中国力量。

综上,虽然革命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间脉络具有不同的内涵,所表征的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每一种革命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内涵的过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所以我们不能陵节而至,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并正视它的延续。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内涵的时代变迁,厘清各个时期所象征的意义,有利于文化自信的深耕与厚植,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推进和繁荣。

三、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关系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由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两部分组成的,革命文化虽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物也不例外,就如哲学论述的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一样。精神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层的人类这个共同体所广泛具有的文化传统、观念形态、价值追求、思想境界和道德准绳等,它作为文化的中流砥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于物质载体而言,精神载体的向心力作用更明显。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2]181中国的革命实践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辛的前提下发生的,是在夹缝中不断克服各种明枪暗箭的险境下进行的,过程极其繁难曲折。而在此过程中以革命精神为中枢的革命文化,则是激励着我们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砥砺前行的深度文化因素。革命精神是汲取革命文化之精华、吸取民族精神之灵气而形成的一种历史沉淀,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整体思想觉悟、全体政治素养等一系列崇高的革命传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它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以及中国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和高尚情操。虽然当前的社会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流的行为举止,但这并没有打击我们建设美丽家园的自信以及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着源源不断的革命精神。

从中国革命文化的范围来看,宏观上革命文化包括:与革命实践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故居、纪念馆、纪念碑、战役博物馆、革命文献以及诗歌出版刊物等,这是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在革命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表现为不同的精神面貌,这是革命文化的非物质形态。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创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包括特区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追梦精神等。微观上又可以把革命文化细分为物质形式、精神形式、制度形式、行为形式四个方面的内容。可见不管是哪种视角的划分,精神形式的文化都是革命文化的突出体现所在,都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核,都是组成革命文化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把革命文化比喻成洋葱,那么革命文化的层次就像洋葱的几层皮,而革命精神则是最深层次的表现形式。

随着世代的变迁,革命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影响将不断浮现出来,对未来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革命精神作为它的核心要义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弘扬革命文化、发扬革命精神,就是要让这种积极影响进一步延续和升华,为文化自信输送源泉和动力。针对性的提出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内在联动,目的在于找准两者的契合点,扎根于革命文化这片沃土,挖掘伟大的革命精神,把它传承好、发扬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前进的潮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

四、新时代传承革命文化的路径

弘扬革命文化,阐发新时代的价值意蕴,并在此过程中探寻传承途径,是我们握住历史机遇期,落实未来文化强国举措制高点的正当需求。当前,传承革命文化我们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的双重考验,美好的目标就在眼前,梦想与繁荣触手可及,风险与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坚定不移,敢于优化传承革命文化的新路径,敢于开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新途径,敢于开创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的新前景。

(一)探析传承革命文化的方式

当前探析传承革命文化的方式可以采取法治治理和人工智能双管齐下的方法。首先是法治治理模式:一方面,相关立法部门加快出台法律条文,确保革命文化的存在价值。通过科学立法对蓄意抹黑、散播谣言、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行为作出明文条例的惩罚举措,给侮辱革命文化的肇事者敲响警钟;而相关执法部门在将规范准则转化为人们自觉行为的过程中,要高质量严格依法办事,对仇视红色文化的过激行为不能徇私舞弊,应果断依法处理。另一方面,其他部门应积极配合相关立法、执法等环节的推进,推动革命文化的高效传承。通过抓好革命文化相关法律的宣传贯彻工作,建设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社会深入普及大众的法律知识,鼓励他们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当革命文化面临颠覆性问题时主动发声,并善于采取法治方法维护尊严。

其次是人工智能模式: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自动化功能加速革命文化的传播速度。根据革命参与者的回忆材料,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自主服务,追踪残缺革命事迹,避免传播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工程序,以此加快传承革命文化的流畅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及时性与谨慎性拓宽革命文化的受众群体。通过AI技术可以帮助特殊群体了解、触摸并传承革命文化,使用语言和图像识别技术帮助盲人或弱视群体读取表面打印的和数字的文本,并识别革命文物、革命人物等,以便他们更系统的掌握革命史料、致敬革命英雄。

(二)优化弘扬革命文化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上至党和政府下至学校家庭,每一环节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应格外看重革命文化的传承,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完善保护革命遗迹机制,对革命文化文物的鉴定、修复与开发利用等其他方面作出相关条例规定,做到有根可循,有据可依;正确引导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革命文化的关注度,尤其是与热点问题的聚焦结合,严格把控媒体、舆论对革命文化的宣传度,并及时修正有关内容的认知错误,全面调动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微博微信等各方力量有所作为,使每一环节都浸染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高校高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课堂讲授学习、文艺汇报比赛、社团组织宣传、课外公益实践等其他形式开展以革命文化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同时主动把革命文化引入到校园建筑设计、文墙标语、绿化美化等显性因素的创办,嵌入到高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隐形因素的建设。在将二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尤其注重革命文化与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的有机渗透,把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革命精神贯彻到高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习近平曾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所以说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在价值观念选择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做出表率,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将爱国如家、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外化于行动,通过言传身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整合革命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是加快构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强劲的“软实力”。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是文化,要高度重视文化强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与文化的紧密融合,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与优化市场的良性结合,赢得繁荣革命文化的新优势,开创传革命承文化的新路径。对于革命文化要进行长远规划,改革和建设两驾马车应并驾齐驱,同时逐渐推动我国革命文化体系整体发展,凸显革命文化特色措施,做优革命文学、革命戏剧、革命影视、革命出版物、革命画廊、展厅等产业,力图出品牌、出精品、出效益,不断加强革命文化事业的综合势力,力求红色文化产业的绿色循环。当前立足于新的历史特点,在传统的传承范式中寻找创新切入点:加大对革命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革命文物的投资环境,加强红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革命遗迹旧址的传播媒介等,给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切实办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新传承举措,提升革命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让新时代中华儿女主动参与传播、传承并架构这种与时偕行的文化传统;同时,扩大革命文化在国际的接受度,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知道、了解并认同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成果,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剂精神良药。

结 语

探寻革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路径,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伟大梦想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最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存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创新革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动革命党人与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尤其加强青年一代对革命历史的掌握、对革命传统的内化、对革命精神的发扬,争做革命文化的忠实传承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时期革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