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派批评·主持人语
2020-01-18李永强
李永强
凃克(1916年—2012年),广西融安人,1935年进入倡导现代派艺术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受方干民、吴大羽等老师影响很大。1938年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先后参与创办《老百姓》《战士报》《苏中画报》《江淮画报》《山东画报》等报刊宣传抗战,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出抗战时期军、民的现实生活。1949年随陈毅部队进入上海,创办上海美术工厂,其后又担任上海市文化局美术处处长,华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油画、雕塑系主任等职务。1963年调到广西,先后任广西美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凃克到广西后致力于广西地域山水的表现,提出“亚热带画派”的观点,在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极其有益的探索。他的成就主要在风景油画,他将广西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的自然特点与现代派油画进行了有机融合,“绿”是其典型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晚年的风景画出神入化,自由洒脱,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色彩简洁纯净,有着空灵的意境,呈现出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画审美的品味。
曾莉的《凃克在战争年代的艺术创作》主要对凃克在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将这一时期凃克的艺术创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军旅生活题材,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又可分为三种,其一是表现军队行军及作战情况的题材,其二是军旅人物肖像,其三是个人军旅生活。第二类是军民生活题材。第三类是百姓生活题材,这一题材又包括乡村农事、百姓平常生活、融入时代洪流的百姓生活、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等四种。第四类是风景题材。总体上看,凃克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着较强的记录性与现实性,是画家跟随部队的日常所见,如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夜行军的作品《我们的队伍行进在黄昏中》,还有表现我军消灭国民党部队的作品《蒋军第一快速纵队的毁灭》等。作者指出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其参加的军中美术工作相始终,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宣传性。他的艺术创作均从生活中来,是在战争中对生活的真实观察与体会。凃克的创作强调思想性,不受题材、材质、形式等限制,只要能表现出主题,能得到部队官兵与老百姓的认可,他可以自由发挥,所以他的艺术创作很自由。
苏阿嫦的《绿笛悠扬——凃克和他的油画风景画》针对凃克的风景油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者指出凃克在抗战结束到广西后,便开始致力于风景油画的探索与研究。凃克的绘画受到吴大羽、方干民等老师的影响很大,这些画家都是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早期的接受者与传播者,自然而然,凃克的风景油画也就融合了家乡秀美雄奇的自然山水特点以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因素,形成了既有东风审美情怀,又有西方现代艺术表现的独特风格。他的风景画强调写生,在画面中善用绿色,绿色的丰富性与多变性是其独有的“艺术密码”,这既是广西秀美山水的真实写照,又是凃克心中广西风景的意象表达。他的风景油画构图简洁,色调清新高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与亲切性,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感与气息。
田维玉《求真·求本·求心——凃克风景油画研究》也是对凃克的风景油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首先对凃克的艺术观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民族性、地域性、本真性是贯穿凃克一生的艺术思想。作者还对凃克的风景画做了三个时期的分段:其一,1975—1980年:“再现以求真”的探索;其二,1980—1985年:“表现以求本”的实践;其三,1985年之后:“畅神以求心”的创作。并指出第一个阶段属于“求真”阶段,画家注重以写实的手法再现客观自然世界,有着再现性与模仿性;第二个阶段是“求本”阶段,画家强调追求艺术的审美性,注重自我情感与意识的抒发,艺术语言不受客观物象造型的限制,比较自由。第三阶段是“求心”阶段,注重通过色彩的单纯性与造型的简洁性回归自然而然的状态,以表现出“畅神”的传统审美意境。
杨冰洁的《凃克油画风景研究》依然对凃克最有影响力的风景画进行研究,指出凃克在杭州国立艺专时期受到的西方现代派艺术教育为其风景油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作者指出了凃克风景画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其一,早期风景画特征为色彩丰富浓郁、深沉复杂,色相明度较低;其二,“绿色时期”的风景画特征为绿,这是凃克风景画对广西地域山水特点的反映;其三,后期风景画特征为超然的境界,此时的作品色彩单纯,较少强对比的色彩,用色也没那么厚,造型也比较概括等,显现出中国画精神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