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全球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以两所本科大学为例

2020-01-18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民课程教育

华 霄

(安徽新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合肥 230000)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已成为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号召各国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人权、性别平等、文化和平与非暴力、世界公民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欣赏与贡献的教育,确保所有学习者都具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UNESCO 2016)[1]。在中国,自古便有“天下为公”、“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之说。作为培养世界公民的重要机构,高校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大多数有关全球公民教育研究是基于理论,且来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的实践材料很少。丹麦的Marie H.Roesgaard建议组建一个全球公民教育跨国研究团队,呼吁有更多的非英语语言类文章和更多在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实践活动[2]。本文就高校本科阶段全球公民教育的课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意在为我国全球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高校全球公民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文献综述

1. 全球公民和全球公民教育理论

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斯多葛学派提出每个人除了自己出生地,还属于普遍的人类社群。慈善组织乐施会对全球公民的定义为意识到世界之大,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尊重并珍视多样性;理解世界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上运作;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参与本土乃至全球事务并作出贡献;愿意为世界平等和可持续发展而行动;为他们的行为负责[3]。全球公民教育研究有几个导向。以意识为导向: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过在全球化的年代里,一个人的呼吸,足以使世界另一半球的人打喷嚏,人类的苦难没有国界,人类的团结也应同样不分国界[4]。世界公民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要跨越自身的视角和环境范围,跨越地域、民族、种族、宗教的界限,去理解他人的生活和观念,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关注全球性问题如和平、污染、贫穷、战争等,将自己视为全球社群中的一员。美国DuBois提出的“世界思维”(World mindedness),David Miller的全球公民即“全球性关注”[5]的公民,Hanvey的“全球国家”(State of the planet)意识[6]都是此类代表。以能力为导向,周小勇提出帮助学习者掌握充分的语言技能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所须的技能,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提供国际游学或访问经历[7];联合国2014年提出的《全球公民教育:帮助学习者做好应对21世纪挑战的准备》中提出要全方位多层面的学习;沈晓鹏、查叶娟提出培养具有变革性特征的批判思维能力,进行崇尚对话和尊重的开放学习,在基于家庭的本地文化基础上,发展国际准则框架内的人类共同价值[8]。以政治为导向:创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公共社会空间,倡导人类之间紧密的社会情感联系,帮助学习者超越由地域或特定社群所带来的狭隘排他心态,将视野置于全球。Appiah,K.A指出只有基于“爱国主义”之上的全球主义才是“有根的世界主义”[9],全球公民教育需要公民在保证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世界认同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10]。基于批判理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培养多元视角,审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批判看待他人理论和内涵,学会与差异和冲突共存,与本国之外的人建立负责和关爱的关系。Andreotti指出,世界公民教育的核心应是发展学生的批判素养(Crititical Literacy),即在阅读文字的同时阅读世界,养成分析、批判和反思不同视界、语言、权力、社群及社会实践之关系的能力,提供个体充足的空间以反思自己及他人的情境和认识论、存在论的假设,促进我们与他者之视界的融合[11]。

2.全球公民教育实施途径

世界各国衡量全球公民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事实上各国的实务工作者对现有的全球公民教育理论依然没有完全采纳,一直存在有分歧,因此,世界公民教育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在遵守普世原则的基础上,各国各校有自主的发挥和创造”[12]。澳大利亚将全球公民教育列入公民教育,与学校其他课程一样,设置了跨学科的全球公民教育课程,鼓励运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全球思维,本地行动”的观念[13];英国政府在2000年将公民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国家课程框架之中,以跨学科的方式以及课外活动方式开展等[14]。美国全球公民教育以学校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有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学校可以自主选择和设计课程,大学阶段的“全球意识发展”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15]。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了两所具有一般代表性的大学作对比研究。分别以重点公立大学安徽某大学A和本科某私立学院B为考察对象,两所学校同属综合性大学,都十分重视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领域都有较丰富的经验,都招收外国留学生,与国外大学有合作项目,都设有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因此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集中对比两校在全球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具体的研究问题有:(1)两校全球公民教育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如何;(2)两校全球公民教育的课程门类设置如何;(3)两校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如何。

本研究通过访谈、会议讨论、课堂观摩的方式。访谈对象2名为两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院长,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问题准备了访谈提纲,面对面问答式访谈20-30分钟,问题涉及全球公民课程的地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改革和困难;中外学生会议(8人)分别在两所大学举行,讨论问题有全球公民类课程体验、全球意识变化;课堂观摩是研究者对中外教师的与全球公民相关课程(4节课)进行观察,采用笔记,照片和小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研究根据访谈的主题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整理。

三、研究发现

1.访谈发现: D1,D2代表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D1:以前是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现在又加上了一个有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B院校的目标和全国是一致的,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明确地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B院校有大学生素质中心,全球公民教育属于其研究内容之一。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全球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但从课程划分上我们属于通识课,包括对学生思想素质、世界观、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世界格局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理念散见于一些课程中:思政课,关心天下事,当前国内外时势;素质教育课,大学生要能适应当前和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哪方面做准备、文化的沟通要具备哪些能力。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还有第二课堂,教务处和学生处一起有很多活动,对课堂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在大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合唱、运动会、社会服务志愿者、文化节,在这些活动中体现作为当代公民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和外国人打交道。还有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大一开始,寒暑假都有要求要学生了解现实社会,当然世界公民包含要了解自己本身所在的国家,这个是计入人才培养学分的,由团总支提供学分给获得社会实践表彰者。这些活动本身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能力的,但这些活动不够充分,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也不进入学分和课程考核,属于自愿。每年有交换生、赴美实习等项目,有经济条件和已经认识到全球意识重要性的学生才会参加,所以把社会对大学生的希望,培养全球公民素养,变成大学生自己的愿望很重要,但普遍上包括一些专业二级学院还没有把活动往培养全球公民上去聚焦这样的意识,从教育者到被教育者都是,看到这点的人很着急,但没有看到这点的人日子也能过。

D2:自从确立211建设以后,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就像原来说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校很早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能力、能参与国际事务和活动、为世界做贡献的学生,A大学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课程方面,有一些选修课,大范围要求教授给学生开辅修课、讲座,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眼界,时事政治如中东问题、苏联问题;还有语言能力的提高,比如有门课叫语言时训;另外学校要求专业课尽量引进国外教材、教学方法、国外教师,外教每年都有十几个,在学校为不同专业学生上课,尤其是短期教师、教授互访,直接促进课堂国际化氛围。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化活动如计算机比赛、航模比赛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冬令营和夏令营去国外,还有交换生项目,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对国外有个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国际化改变很有好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学校引领,要有人来推动,有计划方向,国际化能提升学生视野、境界、格局,可惜很多学校认识不到这点。原来我们没有教师出国,后来评教授需要出国经历,出去后开阔了视野,学术上有了新的碰撞,有更大的平台交流。学生也是这样,想要出去学习,一些国际项目,如孔子学院,有学生自愿者出去教汉语。但学校整体对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容较少,政策不完善,力度还不够。

2.中外学生会议:

S1,FS2,S3,S4,S5,S6,S7,FS8代表不同的中外学生。

S1:“我们在专业课学习时可以学习到国外的财务政策,书本一部分也是双语教材或者全英文教材,学专业同时可以学习到英语,我们老师有不少有国外学习经历,在平时上课时候老师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让我对外国的文化和教育很感兴趣。”

FS2:“我们的课程中有中文课,还有茶文化、节日风俗的跨文化课程,学校也经常会组织参观博物馆、徽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S3:“我现在对于新事物也都会用包容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会想到用双语模式去表达。”

S4:“我们平时会学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报刊选读、国际商务谈判,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偶尔会融入一些跨文化知识,我认为应当用广阔的全球眼光和包容的心态来看世界,不局限于自己国家的人文视角。”

S5:“我们学校有不少外教老师,他们在上课时候会介绍来自他们国家的文化,我们都很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成为全球一份子的意识也愈加强烈。中外学生在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问题,其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

S6:“我平时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不多,遇到外教,虽然很想和他们说话,但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好。”

S7:“我有很多不同民族的留学生朋友一起交流,会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中英演讲比赛、配音赛,学校非常鼓励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交流。”

FS8:“因为语言的问题,每次和中国学生沟通的时候会有些奇怪,中国学生都很安静,我在空闲时常会和他们一起玩,和他们学习当地语言,去适应中国的文化风俗。”

3.课堂观摩小结

对两所学校4节课程(跨文化交际、思政、中英文课)的观摩发现,有些老师有有海外学习背景,有些老师在课堂运用角色扮演、演讲、案例分析、小组作业等方式组织教学,如跨文化交际课上采用“中外学生面对面”的方式,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但大多数学生仍羞于开口,以听为主,一些口语水平较好、性格活跃的学生能够自信地表达,外国留学生刚开始只有少部分愿意参加,到后来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对中外文化差异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留学生语言课上,当教师同样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只愿意和本国学生坐在一起,不愿意和其他国家留学生一起。另外,有些课堂学生融入度不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传统,课程考核较死板。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访谈和观察的梳理发现,两校都设置了跨文化交际、外语、时政等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能力,下面将围绕文章关注的三个问题集中对比两校的异同之处。

1.全球公民教育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在教育部本科评估中,国际化已占有很大的比重。两所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全球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安徽大学将访学与职称挂钩,促使教师从以前的不愿意出去,到主动深造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全球意识有了进一步提碰撞;安徽新华学院则以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革课程方案。两所学校教师队伍里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人数增多,定期邀请国外教师来讲座和短期授课,但由于学校提供的支持和政策不同,两所学校派送教师的机会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许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全球意识仍需加强,学校政策的力度不够,两所学校都没有形成全球公民课程体系且不计入学分,在全部课程框架里所占比重最低,全球公民类课程仍处于为专业课服务的边缘地位。

2.全球公民教育的课程门类设置

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方面两校全球公民教育在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中都没有独立的体系支撑,而是将全球公民教育理念融入相关的课程之中,包括时政、语言、文化、历史、经济的必修和选修课,开设“初级汉语”、“孔子与论语”、“跨国经营与管理”、“日本概况”、“商务跨文化交际”、“外国新闻事业史”、“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从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全球公民素质,这些课程穿插于专业课程中,面临着问题是课时少,理论化概念化倾向明显,且课程评估方面,没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估体系,以单一考试为评估方式,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和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有怎样的变化,无从评判,很难得到教师学生重视并抱有持续学习的热情;新华在课程中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面临着问题是课时、师资有限,开发有困难,例如学校的双语课程和留学生的专业课只有个别教师能胜任,课堂上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的学生如何高效合作也是问题。与全球公民教育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学校相关部门和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大学生社会活动、志愿者、讲座、文化节,国际型竞赛等,可以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聚焦全球热点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另外,两所学校都有交换生、国外实习、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国外项目,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但涉及国外的项目一般花费高,加上很多学生本身意识不强,并不能让很多学生有机会参加,新华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学分计算,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竞赛;安大对学生国际型赛事的支持力度很高,提供很多的资源和支持,例如首次承办省跨文化大赛。

3.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式

两所高校加快课程改革,主要措施有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师讲解、合作学习和小组作业等多元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引进优秀教材和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开发新的课程;派送教师出国学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招收留学生,加强国际化氛围等。总的来看,两校在教学改革方面都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师资是全球公民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前沿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只有教师自身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意识,才能更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才能将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本次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全球公民教育的各种理念和具体实施间还有距离,高校的全球公民教育课程没有系统的培养目标、理论和实践课程、科学的评估方式,处于边缘位置,高校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培养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在全球化世界中工作,并通过多元文化教学,让学生对世界上的各种文明、民族、宗教有所了解,对它们抱有尊重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呼吁高校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师团队,尝试将全球公民教育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化,不仅帮助教职工和学生获取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习得参与全球事务的技能,进行“能力教育”,也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增强师生的全球意识,进行”意识教育”,将全球公民教育的先进理论落实实践。

猜你喜欢

公民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