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觉下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0-01-18
一、前言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到高校正常的运转,许多高校积极应用“互联网+”后勤管理模式,但是作为创新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包括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管理理念落后等情况。高校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质量,为高校正常运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等院校后期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后勤管理服务方式受到挑战。高校开展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日常广泛应用的技术,许多学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后勤管理服务方式受到挑战。学生通过互联网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交流权利,借助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平等的沟通,通过沟通以便获得更多的服务。高校应通过互联网积极与学生建立交流关系,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后期服务。
(二)不完善的后勤体制带来的问题。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有些高校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下运行,未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导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后勤体制不完善,许多后勤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和贯彻到工作中,导致后勤管理服务质量不断降低。尽管许多高校采用企业模式开展后勤管理工作,但是管理职责出现划分不明确的情况,一方面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地处理,另一方面无法追究相应的责任,管理工作始终处于混乱的状态。
(三)学生增强了权利意识,多途径发表对学校后勤服务的不满。现阶段高校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中,如果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出现问题,多数情况下辅导员会出面解决。以高校食堂存在的饮食问题为例,高校对饮食健康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学生会向后勤管理部门反映食品味道差等问题。由于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或者自媒体的方式,在公共平台上提出学校的饮食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校饮食味道差的问题会不断放大,致使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承受较大的压力。由于学生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通过途径会向高校后勤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应认真处理饮食味道差等问题,以便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
(四)后勤管理与服务观念落后。后勤管理与服务观念落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后勤管理部门未能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仍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后勤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其次,工作人员未能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无法在管理工作中以互联网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许多工作人员认为,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布相关新闻即可,未能真切关心学生反映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三,有些高校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建设后勤管理体系,许多工作人员承担较为繁重的后勤管理工作,长此以往工作人员出现抵触的情绪,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不断下降;四,有些高校未能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互联网培训,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和服务观念未能得到有效的转变。
(五)有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地区高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现有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后勤管理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借助互联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内及时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基于学生的想法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有些高校受到其它工作的影响,未能给予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足够的重视,短期内很难构建互联网平台,并且多个管理部门联系存在分割等情况,无法及时交流信息,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不断下降。
(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全部由人工操作进行,高校应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结合互联网技术,使管理人员具备互联网素养,才能扩大互联网技术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使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体现出“互联网+”特点。但是,有些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多数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良好的互联网思维,在工作中未能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管理工作。此外高校在聘用管理人员时,基本上是教职员工的家属,工作人员的管理素养较低,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陷入到发展困境中。
三、“互联网 +” 环境下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引导广大后勤服务人员学习互联网知识,有效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微博以及自媒体等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应通过自媒体的方式,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在自媒体环境中学习互联网技术,要求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互联网技术与后勤管理工作相互融合,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构建交流关系,让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应成立“互联网+”后勤管理平台,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平台的管理工作,实时回答学生的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向学生快速提供后勤服务,有效解决学生的服务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开展后勤服务工作时,应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许多高校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将互联网与管理模式相互融合,并且要求管理人员在开展后勤工作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尽量满足的学生需求。此外工作人员应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严格贯彻和落实管理制度,保证每项工作均能保质保量,防止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出现混乱的情况,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正常的进行。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后勤管理工作。我国正在不断加大高校学生的扩招力度,每年高校招生人数接近千万,在巨大的人数压力下,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通过学生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可以以学生的视角发现后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工作中时,高校成立学生后勤管理部门,在部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的准备阶段,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要求学生全面熟悉后勤管理工作,熟悉高校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以便在工作中可以快速解决出现的问题。由学生处理后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互联网环境下应细化高校后勤管理成本。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后勤管理工作中,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可以细化高校后勤管理成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公益性工作存在本质的区别;其次,后勤管理工作体现出教育、经济等特点;另外,各项后勤管理工作,全部产生管理成本,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精准记录每项管理费用。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详细记录每项管理费用,并且保证每项管理成本记录更加精准,有效控制管理成本。
(五)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组织的认同感。与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相比,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形成“互联网+”管理模式,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提高学校后勤管理组织的认同感。在创新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只有认“互联网+”管理模式,才能在工作中履行管理职责,为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提供保障。工作人员应通过互联网积极宣传后勤管理制度,使学生可以明确后勤管理工作的目标。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中,通过互联网融入组织文化,让工作人员在文化的影响下,增强后勤管理组织的认同感。
(六)建设并完善后勤服务网站平台。将互联网技术与后勤管理工作有效的融合,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高校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并完善后期服务网站平台,并要求网站平台具备多种功能,包括成本核算功能、业务管理功能以及数字后期功能等,使高校各项后勤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以高校餐饮后勤管理工作为例,网站平台将每天为学生提供的饮食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一方面高校将饮食管理工作展示出透明特点,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高校服务带来的幸福感。
(七)运用新媒体推广后勤服务平台。运用新媒体是高校推广以及建立后勤服务平台有效途径。以学生使用较为广泛的微信、微博等平台为例,学生通过微信和微博,可以快速掌握高校发布的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包括饮食费用、住宿费用等,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有效的转变,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通过后勤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降低后勤管理工作成本。
(八)加强职工培训,引入高素质人才。高校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引入高素质人才的方式,使“互联网+”管理模式可以应用在后勤工作中。在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中,高校应向工作人员强调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使工作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互联网+”管理模式加快后勤工作创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后勤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并且有效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降低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