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品工业》第48卷(2020年)总目录
2020-01-18
研究报告
益生元对藏灵菇发酵乳细菌多样性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1·4)
贮存温度对巴氏杀菌乳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品质的影响……………………………………………………………(1·8)
金黄色葡萄球菌SaeP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1·14)
响应面法优化乳源蛋白水解工艺………………………(1·18)
钙盐对再制马苏里拉干酪质构的影响…………………(1·23)
超高压杀菌技术对鲜驼乳品质的影响…………………(1·27)
高脂饮食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及热灭活益生菌改善作用的初探……………………………………………………(2·4)
乳酸菌干预对高脂血症大鼠营养物质代谢影响………(2·9)
GC-MS比较三种发酵乳的挥发性化合物……………(2·12)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及双歧杆菌共生关系和
对搅拌型酸乳特性的影响………………………………(2·18)
上海地区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及耐药性研究……………………………………………………………(2·24)
应用PacBio SMART测序技术分析蒙古传统奶酪细菌多样性……………………………………………………(3·4)
嗜热链球菌grx90冻干保护剂的制备…………………(3·10)
冻干驴乳粉全成分分析…………………………………(3·15)
伊犁生鲜乳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及其地区差异研究……………………………………………………………(3·20)
不同牧场生牛乳中碘质量分数的差异及原因分析……(3·24)
锡林郭勒酸马奶卫生学评价……………………………(3·27)
添加糖蜜对油莎草青贮发酵品质及黄酮的影响………(3·31)
热烫温度对哈罗米干酪理化性质的影响………………(4·4)
乳杆菌计数测试片凝胶特性与显色特性的研究………(4·8)
婴幼儿配方乳粉加速试验和常温试验衰减率分析……(4·13)
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及其芒果风味发酵乳的制备……………………………………………………………(4·17)
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4·23)
乳饮料在运动营养学中的应用研究……………………(4·27)
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发酵乳改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
肝特性研究………………………………………………(5·4)
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牛原料乳中细菌的多样性…………………………………………………(5·10)
埃塞俄比亚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5·15)
中国市售婴儿奶粉氨基酸与中国母乳成分动态变化差异研究………………………………………………(5·20)
牡蛎肽酸奶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5·25)
包装材料对营养配方粉理化稳定性的保护作用研究……………………………………………………………(5·31)
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XN1904E发酵乳特性研究……(6·4)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奶豆腐核心细菌类群的研究……(6·9)
益生菌骆驼乳粉对II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降糖作用…(6·14)
柠檬酸钠辅助谷氨酰胺转移酶对牦牛乳凝胶特性的研究……………………………………………………………(6·18)
离子交换耦合电渗析制备脱盐羊乳清粉工艺研究……(6·22)
市售酸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6·26)
分娩及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7·4)
贵州半细毛羊初产母羊泌乳早期羊乳成分分析………(7·9)
婴儿配方乳粉干法生产工艺混合均匀性研究…………(7·13)
中老年配方乳粉功能油脂微胶囊特性研究……………(7·17)
乳清分离蛋白与燕麦β-葡聚糖作为增稠剂在酸奶中的应用……………………………………………………(7·21)
沙棘多糖对发酵乳凝胶特性的影响及沙棘多糖酸奶
工艺优化…………………………………………………(7·26)
复合酶酶解乳清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优化及应用……(7·32)
牛乳、羊乳和人乳中的蛋白质组成及消化特性研究……(8·4)
基于基因组学对副干酪乳杆菌BS 08黏附作用的分析……………………………………………………………(8·10)
酥油真空包装贮藏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研究……………………………………………………………(8·15)
婴幼儿配方粉各组分对其渗透压的影响研究…………(8·18)
花生四烯酸粉剂粒径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混合均匀度的影响………………………………………………………(8·21)
婴配奶粉气调工艺惰性气体组成对产品货架期稳定性
影响的研究………………………………………………(8·24)
干酪乳杆菌Zhang在模拟人工胃液下膜脂肪酸的变化分析……………………………………………………………(9·4)
异食癖对哺乳期犊牛肠道黏膜通透性及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9·9)
奶粉摄入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9·16)
嗜热链球菌MN-ZLW-002促Bb12生长及其机理初步研究………………………………………………………(9·19)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奶酪在真空干燥中的水分迁移及
货架期品质变化规律……………………………………(9·25)
膜蛋白基因与抗生素环境适应性的关联研究………(10·4)
副干酪乳杆菌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混合发酵条件优化…………………………………………………………(10·8)
婴幼儿配方乳粉营养素稳定性研究…………………(10·13)
不同贮存条件下UHT咖啡牛奶中糠醛类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10·21)
牛初乳小分子多肽的分离及其抗菌作用的研究……(10·25)
热灭活乳双歧杆菌BL-99缓解小鼠结肠炎及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研究………………………………………(11·4)
低温发酵酸奶体内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11·11)
健康人群对低温高纤酸奶血糖反应的研究…………(11·15)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泌乳能力和乳成分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11·19)
桦褐孔菌多糖对乳酸菌发酵及酸奶品质的影响……(11·22)
锡林郭勒传统乳制品奶豆腐最佳保藏条件研究……(11·26)
混合乳酸菌及其发酵乳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12·4)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患乳腺炎水牛生乳中的细菌多样性…………………………………………………(12·10)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奶疙瘩细菌群落结构研究…………………………………………………………(12·16)
PRL对HC11细胞乳蛋白及其调节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12·20)
呼和浩特市母乳中磷脂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12·24)
益生元、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对发酵乳发酵特性的影响…………………………………………………………(12·28)
专题论述
基于修正Shapley值的生鲜乳供应链收益分配机制…(1·32)
母乳营养补充剂的应用进展……………………………(2·27)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奶粉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2·35)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集中度的演变规律研究…………(2·41)
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3·38)
中国乳品企业技术竞争态势及专利战略研究…………(3·41)
牛奶中助睡眠功能成分研究进展………………………(4·30)
乳制品中糠醛类化合物研究进展……………………(4·35)
植物乳杆菌发酵牛乳的研究进展………………………(4·40)
PMA/EMA-LAMP法应用于VBNC状态活菌检测的研究进展………………………………………………(5·37)
日本牛奶行业供应链体制发展状况……………………(5·42)
α-亚麻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牛奶中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6·31)
乳清蛋白变性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6·36)
第五代婴儿配方奶粉研发及应用展望…………………(6·40)
品牌效应对乳制品消费影响研究………………………(6·43)
光谱技术检测乳制品品质的研究进展…………………(7·37)
BP神经网络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7·42)
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7·46)
牛乳蛋白过敏及酶水解降低其致敏性的研究进展……(8·29)
乳及乳制品中重金属高通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8·34)
乳中盐类平衡对胶体稳定性及加工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8·38)
大理州小规模奶牛养殖福利水平研究…………………(8·41)
中国奶业质量安全政策分析与评价……………………(9·30)
河北省奶业供应链经济效益研究………………………(9·37)
我国已批准婴幼儿配方乳粉可选择性成分调查分析…………………………………………………………(10·29)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全球乳制品技术竞争态势研究…………………………………………………………(10·36)
粮改饲背景下朔州市奶牛产业集群发展研究………(10·42)
牛乳中常见热敏性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11·30)
牛乳中嗜冷菌及其耐热酶研究进展…………………(11·35)
阿根廷乳业发展现况及对我国乳业发展的启示……(11·39)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奶牛养殖环境效率的影响………(11·45)
热处理对骆驼乳蛋白质影响的研究进展……………(12·32)
资源环境约束下河北省奶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2·38)
测定方法
羊乳中牛乳成分的直接实时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1·38)
酶解-分光光度法测定乳粉中L-色氨酸含量…………(1·42)
奶粉中N-乙酰神经氨酸的检测………………………(1·47)
发酵乳杆菌CECT5716计数方法比较…………………(2·46)
离子交换萃取-反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和保健食品中叶酸………………………………………………(2·49)
牛奶中3种致病菌多重PCR的建立及初步应用………(3·47)
固相萃取小柱-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测定牛奶中氯霉素……………………………………………………………(3·52)
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谷类辅助食品中生物素含量的测定……………………………………………………………(4·45)
PMA-LAMP法可视化检测乳中沙门氏菌……………(4·51)
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检验方法的优化………………(5·48)
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调制乳粉和固体饮料中低聚木糖……………………………………………………………(5·51)
牛乳酪蛋白及其水解物的纳米金荧光增强检测方法…(6·46)
QuEChERS-HPLC-MS/MS法检测谷物酸奶中伏马毒素……………………………………………………………(6·52)
EP管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酸质量分数………(7·51)
生鲜乳中嗜冷菌检验的两种培养条件比较……………(7·55)
基于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的羊乳广谱掺假检测研究…(8·46)
婴幼儿乳粉中维生素B12检测的实验室间比对结果分析……………………………………………………………(8·49)
乳酸菌素原料中有机酸的测定分析……………………(8·53)
酶比色法测定乳粉中胆碱的方法改进…………………(8·57)
分光光度法检测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乳粉中左旋肉碱……………………………………………………………(9·4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运动型乳饮品中的氨基酸…………………………………………………(9·47)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在婴幼儿食品克罗诺杆菌检测中的应用……………………………………………………(9·51)
基于微滴式数字PCR的饮料中嗜酸乳杆菌定量检测…………………………………………………………(10·47)
影响生鲜乳β-内酰胺酶杯碟法检测因素的研究……(10·52)
离子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糖类物质的方法比较………………………………………………(10·57)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牛奶中乙酰甲喹及其代谢物…………………………………………………………(11·50)
元素分析法测定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及氮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11·54)
采用毛细管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常见乳源成分………(12·43)
乳粉中碘测定的3种前处理方法比较………………(12·49)
生产与管理
益生菌阿胶低肽复合乳饮料调配工艺研究……………(1·51)
响应面法优化凝固型羊奶酸奶生产工艺………………(1·56)
酶法辅助发酵型红豆薏米酸乳饮料的工艺研究………(1·61)
利用牦牛曲拉研制再制干酪工艺研究…………………(2·53)
模糊数学评价法优化刺梨酸奶片工艺研究……………(2·57)
响应面法优化麻山药酸奶发酵工艺的研究……………(2·61)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的玫瑰红曲希腊式酸奶的研制……………………………………………………………(3·56)
利用蛹虫草燕麦培养残基制备功能性乳饮料的工艺研究……………………………………………………………(3·60)
促睡眠酸乳的制备及其功能评价………………………(4·55)
商品发酵剂对凝固型核桃酸奶品质的影响研究………(4·60)
樱花奶冻的加工工艺研究………………………………(5·55)
凝固型淮山酸奶的制作工艺优化………………………(5·59)
酸奶发酵罐CIP清洗效能优化研究……………………(6·56)
白莲酸奶加工工艺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6·61)
铁路运输的低温环境对奶粉品质的影响………………(7·5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食品生产企业工厂防控探讨……………………………………………………………(7·61)
西瓜椰果粒酸奶的研制…………………………………(8·60)
ISO 18238联合HACCP在预包装风味酸奶钠元素超限
质量问题中的应用……………………………………(9·54)
百合希腊式酸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9·58)
企业生产含乳饮料指标测算方法对比分析…………(9·62)
抑制酸奶后发酵桑叶活性成分筛选及桑叶黄酮酸奶工艺…………………………………………………………(10·60)
响应面法优化酸枣仁苦荞酸奶发酵工艺……………(11·59)
原味酸奶的感官属性分析及模糊数学评价…………(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