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
2020-01-18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眼科辽宁盘锦124010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眼科 (辽宁 盘锦 12401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传统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改良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结果:改良组患者在术后2周和半年的功能性滤过泡(Ⅰ~Ⅱ型)形成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的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测得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在随诊的半年中,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各阶段,改良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改善更好,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6%(1/38),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4.2%(13/3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远期眼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临床通过降低眼压来延缓致盲进展[1],小梁切除术是青光眼常用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较可观,但临床常见关于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以及术后晚期结膜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纤维化引起的滤过泡瘢痕化等失败的报道,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且应用渐广泛,它是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本院实施该术式以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35例(35眼),女41例(41眼),年龄45~70岁,平均(58.8±4.7)岁。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标准[2]。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改良组38例,其中男18例(18眼),女20例(20眼),年龄45~70岁,平均(58.4±4.9)岁;传统组38例,其中男17例(17眼),女21例(21眼),年龄45~70岁,平均(56.2±4.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常规浸润麻醉、球后麻醉,角膜缘缝线牵引固定,基于穹隆做结膜瓣,基于角膜缘做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大小4×4mm,分离至角膜缘内1mm,颞侧透明角膜作前房穿刺,缓慢放出少量房水,切除1×2mm小梁组织,并对虹膜组织做相应切除,恢复虹膜,缝合巩膜瓣,缝合结膜组织,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加压包扎,术后给予相应的滴眼液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改良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治疗。麻醉、做结膜瓣、巩膜瓣的方法同上,然后在巩膜瓣下放置浓度为0.2mg/mL的丝裂霉素C小棉片3min,然后以平衡盐液冲洗敷药区,切除1×2mm小梁组织,并对虹膜组织做相应切除,恢复虹膜,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2顶端各1针,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两侧,缝线一端从角膜缘露出,10-0尼龙线连续缝合球结膜,结扎时根据房水渗漏情况适当调节预留的结线产生适度的房水流,涂复方妥布霉素眼膏,纱布包扎封眼,术后治疗同上。
1.3 观察指标
依据Kronfeld分型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Kronfeld分型标准:Ⅰ型为微囊状泡,Ⅱ型为平坦弥散泡,Ⅰ~Ⅱ型是功能性滤过泡;Ⅲ型为瘢痕泡,Ⅳ型为包裹性囊状泡,Ⅲ~Ⅳ型是非功能性滤过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改良组患者在术后2周和半年的功能性滤过泡(Ⅰ~Ⅱ型)形成率均为100.0%(38/38),传统组分别为73.7%(28/38)和68.4%(26/38),改良组更高,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变化
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前的眼压分别为(55.6±11.8)mmHg、(56.2±12.0)mmH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前的眼压分别为(9.7±2.2)mmHg、(10.9±3.3)mmHg,在随诊的半年中,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呈现上升趋势,改良组与传统组患者术前的眼压分别为(13.9±2.9)mmHg、(17.8±3.3)mmHg,在各阶段,改良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改善更好,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
改良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6%(1/38),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4.2%(13/38),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被公认的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方法,但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以及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等并发症,限制了使用。
丝裂霉素是由头状链霉素菌层分离出的一种碱性抗肿瘤抗生素,通过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形成交联,干扰成纤维细胞的DNA和RNA蛋白合成或细胞分裂,抑制和杀伤增殖各期的细胞,达到抗瘢痕化的作用,提高术后球结膜瓣下有功能的滤过泡的形成[3]。研究证实[4],术中合理的应用丝裂霉素可以避免滤过道堵塞和功能性滤过泡的消失而导致的术后远期并发症。术中采用可调缝线,可以调整缝线的松紧度,保证松紧适宜,更好地控制滤过量,维持正常的前房深度和术后正常的功能性滤过,防止形成浅前房和低眼压。
本组研究中,通过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术后2周和半年的功能性滤过泡(Ⅰ~Ⅱ型)形成率均达100%,使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则从2周73.6%降至半年68.4%,两个时间点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远不及改良组,再监测眼压的变化,在各阶段,改良组患者的眼压更好,改良组浅前房发生率仅2.6%,传统组为34.2%。说明改良过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远期眼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