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2020-01-18
一、前言
我国经济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换挡的阶段,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压力,当前需要利用城镇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达到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进而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当作重要抓手,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统筹城乡发展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具体研究内容。
二、当前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一直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促进了当前的人口自主迁移和流动,也是出现家庭式人口迁移的关键原因。当前的城乡差距比较大,所以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农村虽然有着一定的劳动生产自主权,但是因为人均土地占用量不多,所以增收缓慢,甚至出现了收入不升反降的问题。当前的农业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当前的农村家庭也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撑,难以进行规模化的有效生产。同时,农民到城市务工有着一定的高收入期望,促进人口进行迁移和流动。当前的农村家庭中,务工收入一直在提升,这是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人口迁移流动产生的推拉力。在人口膨胀的背景下,农村产生了劳动力剩余难题。农村并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本地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并不高,这方面因素对于劳动力转移产生了较大的推力,让许多劳动力不得不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发展方面,因为经济开发速度逐渐提升,而且形成了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也带动了人口流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引发了一些行业的人才短缺,社会服务业产业了较大的需求,这些都吸引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进行发展。当前背景下,户籍制度等方面开始松动,食品价格和蔬菜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逐步打开了户口计划供给模式,这显著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成本,并且提升了预期收入水准,也属于促进人口流动的动力。
第三,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的分析。针对人口流动的原因,利用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进行迁移和流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考虑收入和家庭就业,同时循环流动促进家庭获得相应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利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水保。同时为了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在迁移流动过程中即便是无法找到工作,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有利于降低当前城市乡镇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人口流动对城镇化模式的影响
(一)对于迁入地城镇化的具体影响
净迁入人口可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属于重要来源。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对于当前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提升了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同时,城乡之间的循环流动,对于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模式。我国城镇人口在近些年来持续提升,甚至人口迁移的数量超过了城市人口原本的自然增长速度。当前的户籍制度产生了变化,产生了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的永久居住人口,也促进了当前的城镇化模式发展。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凭借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迁移完成。同时,人口流动迁移直接提升了城市化的水准。结合当前的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了解到城市人口包括户籍没有迁入城市但是已经居住了超过半年的人口、户籍没有迁入城市但是居住超过半年的人口,城市原本的人口。可以发现,前面两者的数量比较大。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属于当前城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和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和调整产生结构,同时提升了流动人口的能力和收入。但是当前的流动人口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他们只是转变了生活方式和居住地的转变,一些人的城市身份没有获得认可。我国城镇户籍附着一定的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劳动就业和教育机会方面的福利,流动人口没有获得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当前的努力方向就是让流动人口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福利和发展机会,这样能够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提供更加丰厚的物质基础,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中,进而获得身份认可和市民待遇,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对于地区的城镇化率都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人口流入对于城镇化率的促进作用更大,高于人口流出的实际影响,可以看到人口流入对于实际城镇化模式的影响。当前需要看到,这种人口流动对于城镇化的影响远不如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比例的影响,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总人口对于城镇化率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人口规模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如果城市的工业化并不发达,所以难以吸引农村的劳动力。本地的人口规模如果比较大,相应的城镇化比例就会比较低。所以说如果城市的工业化水平高,那么就会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进而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迁移,能够提升本地的城镇化比例。
(二)对迁出地城镇化的具体影响
第一,提升广义层面的城镇化水平。当前我国有着二元社会结构制度,有着特殊的户籍制度,在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劳动力需要回到农村。一些从城市回到农村的人才了解了城市的生产生活,而且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把城市的生活观念、生产思路、生活方式带回自己的家乡,产生城市文化层面的熏陶,进而转变当前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现状,有利于提升广义层面的城镇化水平。
第二,直接提升迁出地城市化水准。一些回到家乡的劳动力没有在农村生活,而是在家乡所属的县城生活。一些人通过外出打工挣的钱在县城买房子,并且成为了本地的居民,这就实现了地域层面的转移。他们从事的行业中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成为了城市居民。一些回乡农民开始在本地创办企业,并且吸引了其它劳动力参与生产。
第三,间接提升迁出地城市化水准。那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改进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于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来说,这些人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能够鼓励一些劳动力走出去,在城市中享受生活,也可以在城市中定居。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提升迁出地的城市化水准。
当前应促进户籍制度改革。人口大规模流动背景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比例差距比较大,当前的户籍制度属于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其它国家不同,我国产生了有着特色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这种制度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当前背景下,人口流动的现象在增多,许多人从农村到城市进行发展,但是因为户口的限制,许多人无法获得该有的待遇,所以在难以求学或者买房的情况下出现了半城市化的问题。当前不能立即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但是必须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让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买房制度、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构建统一的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四、关于城镇化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保障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影响城镇化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加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支持。通过发展经济,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可以集中物力和人力来发展工程师,提升城市的吸收能力,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同时,经济提升可以发展财政收入,利用更多的支配资金来发展城镇化的基础建设。经济增长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且促进消费能力提升。在工业结构方面,需要加强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实现产业转移,进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点,可以把握本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制造业属于城市发展的根基,当前需要加强政策指导和内部优化,可以提升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还需要提升,需要扶植有优势或者有特色的农业,可以引入先进企业和技术,转变以往的农业发展方式。在服务业层面,这方面和人们的观念、信息技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分析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进行发展。
(二)重视城镇基础建设
人口流动对于城镇化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可以借助当前的人口流动特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想要发展经济,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且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流动人口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企业的收益更高而且成本更低[1]。经济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完善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吸纳较多的劳动力[2]。第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迁移,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占到了比例越来越高,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促进流动人口就业、提升就业机会和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城市的传统产业比例比较大,需要加强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发展模式的引导,这样可以实现突破性发展,进而完善当前的第三产业经济体系,在这样的探索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3]。针对旅游业等增长速度比较快的产业,提升支持力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4]。
五、结论
在当前的发展中,城镇化被当作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但是我国仍然存在较多的流动人口,没有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属于并不完全的城镇化,这样难以产生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可能影响到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背后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转化,这样才是真正的城镇化发展,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