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远必自迩 探航无止境

2020-01-18蒋碧云

江苏教育 2019年94期
关键词:征文竞赛教海三等奖

蒋碧云

“每个清晨我们都走在新的路上,感受这个世界不断向前的节奏和自己内心的期待,有的人还在为今天奋斗,有的人已在为明天做准备。我们正在和这个新的时代一起成长,我们需要更好的营养!”我每次听到这一段广告词,心中总有万千感悟,更有一个新的期待在萌发,一个新的目标在呼唤,这种源源不断的营养和动力都来自“教海探航”!

初次邂逅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是2011年下半年,几位同事谈论着学校的一位老师刚获得了“教海探航”的三等奖,听她们崇拜的语气,仿佛那位老师能获得此类奖项,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是什么比赛有这么大的反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关注这项高雅又神秘的赛事,原来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是一年一届的面向广大中小学青年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征文竞赛,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型品牌公益活动。一次好奇联结了我与“教海探航”的缘分。

教海初探:疑惑且悸动

机缘巧合,2012年学校开启了以“探航”为主题的活动和研讨,有经验的获奖“水手们”介绍:像我们这类一线教师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还需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厚积薄发,最后一气呵成,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当时任教四年级,教学《角》这一内容时,出现了“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哪些角”的练习。学生们能拼出90°、105°、120°、135°、150°、180°这6种度数,还发现相邻的两个角之间都相差15°,但唯独150°和180°之间相差了30°,当学生有这个疑问时,我没能当场回答出来。后来我和师傅汤建英校长交流,了解到她教的班级有一名学生是这样拼的,得到了165°(如图)。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可以这样拼,于是我开始重视学具的使用方式、方法和作用。

我教学《升和毫升》时,要求学生每天都要用自带容器装水估算,甚至让学生比赛谁一口气喝水的毫升数多,于是有了“喝水记”和“安个轨道”的两个案例;评课《确定位置》时,我主张利用学生自制的小船来制造认知冲突,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就有了“矛盾者”的案例;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用长方体的三种摆法激发学生突破思维,挖掘知识本质,又有了“挖掘者”的案例。旧题材的4 个案例结合“课堂生成”这一理念就生发了灵动的新案例,有了“做”出来的教海初探文《智者善假于物》。从没有看过其他“探航”获奖论文的我,凭借自己的案例收获了2013 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三等奖。真正的“探航”就此开启!

探航开启:懊恼且着迷

原来从不爱看教学类杂志的我,把2013 年度的“星海杯”探航优秀论文集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有了些许领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收获、反思、感悟。我会特别关心同事间关于教学问题的争论,每次考试后各个组里的反思我都会逐一倾听、记录、琢磨,每一个蛛丝马迹我都如获至宝。

2013年下半学期的期末反思交流中,教师们提出的困惑给予我灵感。比如一些练习若用方程解决将更方便,但是主动运用的学生还是不多。所以我新论文的主题就锁定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自然过渡”。我总在琢磨是不是在这两种思维间还有一种过渡思维,我从各种有关方程、符号意识的资料里找到了“准变量思维”。我激动万分,准备构思整篇文章的结构。这时我看到2014 年2 月的《江苏教育》有一篇文章是《准变量思维:赋予学生代数思维生长的力量》,此文获得“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心中很懊恼,难道这么多天的功夫就白费了?我认真研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从3个思维层面来议论,但我可以换个角度继续我的“探航”。于是,《激活生长因子:从播种“符号”到收获“模型”》出炉了,这篇用“探航”大师的边角料做成的小菜幸运地获得了2014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的二等奖。

助力续航:激动且坚韧

虽然只是“探航”的一个新手,我却荣幸地在学校的各种教科研活动中频频亮相。亮相即是一种动力,我开始埋头于各种前沿书籍和杂志,吸收先进理念,更新我的教育观,从中发现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的想法与文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我的自信心逐渐增强,晦涩难懂的心理书籍也能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难以坚持的课堂采撷也变得井井有条,枯燥乏味的交流碰撞也变得迫不及待。我的“探航”之路从被动走向了主动,提前3个月就完成了初稿,一有机会就请专家和师傅指导。我的这份坚韧让我梦想成真了,《选择性知觉:期于用而适于地》一文获得了2015 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终身探航:平凡且非凡

每一种平凡走到底,都可能成为一种非凡。从2013年的三等奖到2014 年的二等奖再到2015 年的一等奖,一年一次突破,一年一次绽放,每年心之向往的就是“教海探航”!有时我是专注的教育者,有时我是敏锐的捕捉者,有时我是执着的探航者,这些经历成了我“探航”的故事。之后的“探航”我一往情深,但已经不再一味追求获奖,而是审视自己是否在论文撰写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方向,是否能将这几年的“探航”论文形成系列作用于数学课题,是否能将“探航”文中的案例和观点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

感谢“教海探航”,是你,让我懂得寻觅我的教育理想,刷新我的教育梦想。

猜你喜欢

征文竞赛教海三等奖
第34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第33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参赛稿件登记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5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WZW—bewell摄影月赛
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参赛征文推荐与作者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