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先驱王道平留日经历考析
2020-01-18湖北美术学院陈日红韩晶
湖北美术学院 | 陈日红 韩晶
晚清颁布的《癸卯学制》(1904 年)影响甚远,一直作用于民国时期的近代中国教育体系。民国初年,一些作为新式教育机构的美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是为“专门学校”,培养美术专门人才。1920 年建校的私立武昌美术专门学校便是其中之一,后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因晚于德国包豪斯1 年成立,且工艺图案(艺术设计)办学影响较大,故有人将其誉为“东方包豪斯”[1]。
进入到上世纪30 年代,在师资普遍匮乏的情况下,武昌艺专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国外留学归国后,有些成为本校的教师,王道平便是其中一位。相较于其他国立艺专而言,武昌艺专被关注较少,王道平本人亦行事低调,尽管其相对年轻时即任武昌艺专教务主任和国立艺专①实用美术科主任等(教学管理职务),且经历丰富,但留下来的资料文献并不多,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背影。应该说,王道平在近代中国设计教育中的贡献,一直被学界忽视或低估了。
据《永远的风采·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1920-1949》所记录文字:“王道平(1914-?),著名艺术教育家和工艺美术家。1932 年毕业于本校绘画班,后留学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工艺学校②图案科。1937 年任本校教务主任(1937-1943),教授工艺图案、劳作理论,兼任中华留日美术会委员、铁道部绘图技士等职。”[2]不过,根据湖北美术学院档案馆所藏《本校教职员一览》(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6 年12 月)所载相关信息:“姓名 王道平,年岁 三二,籍贯 武昌,经历 日本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毕业,职务 教务主任,通讯处 本校。”这份1936 年的文献更接近历史真实。据此推算,王道平应该是1904 年出生于武昌,1936 年从日本毕业后进入武昌艺专,不久即就任教务主任。这段并不完善的简历,大致可勾勒出王道平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基本经历:先毕业于武昌艺专,后去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留学攻读研究生,归国后回武昌艺专任教,后任教于国立艺专。
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受邻国日本影响较深,不仅请日本教习来华授课,也有不少的学生东渡日本学习工艺图案。其中多以本科学习为主,攻读研究生的少之又少,王道平便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数十名研究生之一。因时局动乱、几经迁校,且工作变动之故,其留日学习工艺图案、攻读研究生的经历并不为世人所知。近期,一些珍贵史料的出现,让后世得以窥知其留日经历的艰辛与学习的刻苦。
一
关于王道平的资料确实非常少,在国内不多,在日本也少。王道平在日求学时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几经变迁后成为现在的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2013 年,日本千叶大学国际教育中心教授见城悌治撰写《战前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留学生动向》一文,刊于日本《国际教育》第6 号(2013 年3 月)。该文主要研究1937 年以前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的留学生情况,在文中“东京高等工艺学留学生一览(1922-1945)”中,对“王道平”的记录为:“番号,11;姓名,王道平;国籍,中国;学科,工艺图案;入学年月,1933 年4 月;毕业年月,1936 年3 月;在籍身份,研究生;出身地(毕业校),湖北省(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职业,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6-42 年度)”[3]33。这是时隔80 年之后日本最早研究与王道平相关的文章,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清晰地表述出王道平在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留学时的基本情况。在论及该校“留学生的学园生活”时,文章特意讲述了包括王道平在内的7 名中国留学生的一些生活事例,如王道平申请延长学费补助的前后经过等。据见城悌治介绍,由于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于1945 年毁于战火,各种纸质资料亦荡然无存,其研究王道平所用材料来源于日本国立公文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根据日本国立公文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所保存的电子资料(共9 页),王道平曾于1935 年6 月向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申请学费补助。这些资料,既有王道平自己手书的《学费补给继续愿》(即《学费补助申请》),也有时任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图案科科长宫下孝雄写给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长冈田兼一的情况说明,还附有由该校校长安田禄造加盖印章的王道平学业成绩证明书。透过这些珍贵材料,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王道平申请学费补助的经过,对其在东京高艺攻读研究生时的情况亦可窥知一二。
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一览(昭和8 年度)》载:1933 年9 月,该校工艺图案科有研究生2 名,来自中国湖北的王道平即为其中之一[4]。《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一览(昭和9 年度)》亦载:1934 年9 月,该校工艺图案科有研究生3 名,同样记录有来自中国湖北的“王道平”[5]。
在写于日本昭和10 年(1935 年)6 月27 日的《学费补给继续愿》(图2)中,王道平简述了自己的申请缘由:昭和8 年(1933 年)4 月进入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工艺图案科攻读研究生,第一学年为自费,到第二学年(1934 年9 月开始)获得“学费补助”资格,他希望第三学年能获得延长补助,直至完成研究生学业。在该申请中,他提及自己一年以来的学习情况:“(学习)技能基础课程包括日本画、植物写生、动物标本写生、石膏素描,还有油画人体和实习课程有蜡染等;专业课程包括印刷图案、染色图案、金工图案和装饰绘画,以及图案学、色彩学和装饰沿革等”。并表示从昭和9 年9 月昭至10 年8 月(1934.9—1935.8)期间,因生活困难,学习难以为继,马上要转入下一学年度的学习,希望能好好学习并顺利毕业。除了申请书,还附有其研究生二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图案实修88 分、绘画78 分、图学与实修80 分,这在当时已是较为优秀的成绩。该校工艺图案科科长宫下孝雄非常支持王道平的申请,并在“情况说明”中如实写道:王道平“入学以来在学习上勤奋踏实、热情很高。入学之初靠当模特来获得学费补助,但对下一年的学费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图1 1930年代的王道平,摘自湖北美术学院编《永远的风采·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老照片1920-1949》
图2 王道平手书《学费补给继续愿》,采自日本国立公文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
经过一番周折,王道平的学费申请最后获得当时日本外务省的批准,其学费资助被延长一年,标准为每月50 日元。正是这些资助,使王道平得以在东京高等工艺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由此可知,经济条件不好、孤身在海外的王道平,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包括做模特、向政府申请等。一份资助申请,记录了80 余年前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不易。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获得资助后的王道平更加勤奋学习,其努力结果便体现在后面讲述及的、功底深厚的习作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三年研究生学业。
二
图3 王道平用器画习作《系列果盘》,陈日红藏
图4 王道平用器画习作《系列咖啡茶具》,陈日红藏
1936 年3 月,王道平从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母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据出版于1936年12 月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一览(昭和11 年度)》中“卒业生氏名并卒业后状况”记载:“昭和11 年研究修了(昭和8 年4 月入学)(一名), 武昌美术专门学校,王道平,湖北。”[6]文中清楚地记录了王道平入学时间(1933 年4 月)和毕业时间(1936 年),只是毕业后就业单位名称有误。根据武昌艺专校史记载:1930 年,武昌美术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日本主要有三所学校开设工艺图案专业,包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美术学校和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其中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最早开设工艺图案专业,该专业后来被并入东京美术学校,这部分师资又于1921 年进入当年成立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东京高艺工艺图案专业于1926年开始面向中国人招收研究生。截止1936 年,该校共毕业13 位研究生,王道平成为第7 个在该校毕业的中国研究生[3]33-34。
毕业后的王道平回到战火燃烧、硝烟弥漫的祖国,并将留学期间做得不错的习作也带回国。因时局动荡、学校迁址和工作单位转换等原因,这些习作早已与其主人分离。1972 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现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负责人张朗先生在学校分给自己的旧课桌夹层中发现了署有“王道平”名字的习作。张朗1947 年进入武昌艺专就读于图工组,当时王道平虽已在4 年前离开武昌艺专,但其工艺图案方面的学术声望在武昌艺专广为人知。故张朗先生一直珍藏着这位工艺先贤的佳作,直至2017 年将其传给笔者。
王道平的习作一共有3 张,历经80 余年颠沛辗转,纸张已发黄,其质地如现在的厚素描纸,基本保存完好。从习作所画内容来看,应该是当时工艺图案专业课程体系中较为流行的“用器画”,即用直尺、圆规和量角器等绘制器物的三视图,并施以淡彩,类似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工艺制图。
习作所绘内容均为日用器具。其一为“ベリ-セット”(即“系列果盘”)设计图(图3),黑底,标题用日语美术字手写而成,画幅规格为720 × 515毫米。画面为两组一大一小的深口果盘,敞口,弧壁;绘蓝色纹饰的盘口略收,盘壁呈长“S”形,盘口纹饰为双细线与色块相间;绘红色纹饰的盘口往外翻,盘壁呈圆弧形,盘口纹饰分两层,红黄色块相间。其二为“COFFEE SET”(即“系列咖啡具”)设计图(图4),深蓝底,标题用英语美术字手写而成,画幅规格为737×502 毫米。画面为一组欧式瓷器咖啡具,包括1 把双耳咖啡壶、1 把单耳长嘴咖啡壶,2 只咖啡杯(其中1 只带流口),一大一小2 只盘子,一套共6 件。器物表面为影青色,壶肩、盘口和杯沿为双层深绿与淡绿三角色块相间的纹饰,并在壶身、杯身饰以双细线,壶(杯)耳为橘色并饰以金线,壶盖钮为金色与橘色相间。
该两幅日用器具设计图,既有正视图也有顶视图,还有器物的剖面图;其风格受现代主义影响较多,不同于传统用花草装饰,其器表装饰以简洁的线和块面为元素来表现,体现当时即为盛行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绘制极为细致、工整,线条匀称流畅,色块均匀,如现在的电脑软件绘制一般,画面底色是在器物绘制完成后涂刷而成,似一气呵成,无任何出线、出界。该两幅设计图,其上下均绘有两道银线,右下角均落有“王道平”宋体字署名。通观两幅设计图,不难看出王道平深厚的绘图功底,以及绘图时的用工与细心。不仅叹服其超前的设计思想,其精湛的“手头功夫”亦令当代人自愧不如。
第三张作品主题为“金属形态研究”(图5),作品规格687×457 毫米,纸张较前面两张差,背面有铅笔手写的“缩尺五分之一”字样。因该作品无“王道平”署名,是否为其所作尚不确定,但画面右上角的一枚印戳显示该作品来自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无疑。该印戳宽18 毫米、高32 毫米,上方刻有“保存”、下方刻有“东高艺图案科”繁体字样,中间留白。该作品应该是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的留存作业,不知什么原因被王道平带回国。其画面为各种金属器物(瓶形)的剪影造型,共25 个,其形制各不相同,被按规律排列在画面上。其绘制工艺与前面两张亦颇为不同,先以剪纸方式将器物正视图的剪影剪下后,贴于纸上,再用喷笔喷出其轮廓,然后拿掉剪纸,并在剪影轮廓底部用铅笔画出器物的半个顶视图。从作品主题和绘制方式可以看出,该作业应为金属器物的形态练习,通过绘制数量极多的器物造型达到提高造型设计能力的目的。
图5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留存“金属形态研究”习作,陈日红藏
三
自1932 年从武昌艺专毕业到东渡日本、1933 年4 月进入东京高等工艺学校东渡研究生,在艰难条件下于1936 年3 月完成学业后,王道平即回到母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图案教授,1936 年下半年兼任教务主任。据《永远的风采·湖北美术学院校史1920-2010》载:“在全民抗日热潮中……他(唐一禾)和工艺美术家王道平、雕塑家蒋治民等教师带领学生先后绘制了40 余幅大型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巡回流动展览。”在校园被毁,不得不迁校的“(1938年)9 月16 日,学校再次派王道平、唐一禾和沈莲池沿长江西上,另择四川江津定圣泉寺为校址”[2]15-16。 学校迁入重庆后,“教务主任王道平(兼职)、图案教师林葆菁(专职)和事务主任沈莲池(兼职)承担了所有工艺美术及劳作课的教学任务。”[2]15-17在武昌艺专西迁重庆的后期,王道平于1943 年前后受时任国立艺专校长、同样留日的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之邀,出任该校实用美术科主任,成为当时国立艺专为数不多的几名图案教授之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王道平从日本带回武昌艺专的,当然还有上述3张习作。从原作来看,习作四角均有较多针孔,有些角甚至还有破损,这些针孔应该是作品作为范本多次被钉于墙上后留下的。这些习作不仅反映了当时日本工艺图案教育的水平和成果,也代表了王道平在日攻读研究生时的最高设计水平。通过王道平的留日经历,可以看到20 世纪早期中国工艺图案学人在异国求学时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他们的勤奋与执着。王道平学有所成之后,将日本工艺图案教育方法和模式带回中国,在担任武昌艺专图案教授和教务主任的过程中,以国际视野将其移植于该校的工艺图案教学中。不仅为后来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传播近代设计理念和促进中国近代设计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这里的国立艺专是指1938 年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合并之后的国立艺专。
②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成立于1921 年,1944 年更名为东京工业专门学校,1951 年成为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