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路径探讨
——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背景
2020-01-18副教授张晓兰副研究员
刘 刚 副教授 张晓兰 副研究员
(1、长春大学经济学院 长春 130022 2、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北京 100045)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汽车制造业。基于我国制造业的关键地位和大而不强的现实状况,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通过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任务。在这一历史机遇期,我国制造业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汽车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其集成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程度较高,且与各相关产业的上下游网络连接紧密,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有利于引进和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对我国原有的生产技术、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自动化、网联化改造,能够重塑新业态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进而加速本土汽车产业蝶变,从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我国汽车制造业。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有利于适应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将不断加剧。依照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导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应加速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对此要逐渐推进汽车产业的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从而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国际分工。另外,要围绕打造世界汽车强国的目标,把握时机加快汽车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的国际并购与整合,进而通过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有效运用全球资源促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是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客观需要。我国汽车销量从2001年237万辆增长至2018年2808万辆,已连续十年居于世界第一位。然而2018年我国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8.9%,其出现了我国汽车产业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2%,相比于正常值区间79%-83%已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而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在建和规划产能储备2021年将达5800万辆(见表1),其远大于国内汽车市场需求,产能过剩情况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内交通承载资源限制、国内汽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借助国际化发展,可加速国内过剩的低附加值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释放。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更新迭代和实现良性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是新常态获得新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新常态下,我国汽车产业进入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期,海外市场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汽车产业国际化,能够扩大汽车出口贸易规模、加快海外投资建厂、完善海外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渠道、增加产业转型升级的资本积累。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加速了汽车产业全价值链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从而推进了产业形态再造、商业模式改造、产业技术创造,并提升产业全链条体制机制的创新活力,进而围绕国际化市场不同消费层级,匹配建立了差异化消费需求的生产营销模式,最终培育获得了汽车产业新的增长空间。
表1 我国国内12家主流汽车厂商产能情况单位:万辆/年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1.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出口规模壮大。我国汽车出口在2001年初期维持在2万辆规模的水平,其仅占国内汽车市场销量的1%。自2005年开始,我国汽车出口突破10万辆,并在2012年取得突破式增长,其出口数量达到102万辆(见图1),12年间年均增速达38.7%。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营商环境的逐渐改善以及各项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作用的显现,2017年我国汽车出口数量开始逐渐回升,2018年整车出口达115万辆,创造了出口规模的历史新高。在出口贸易地区范围方面,我国汽车出口的目标市场逐渐从非洲、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和欠发达国家,扩大至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我国汽车产业海外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汽车企业不断探索海外市场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从而积累了较多海外投资经验,取得了良好海外投资绩效,海外投资手段也逐渐丰富,其涵盖了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多种形式。根据德勤2017年汽车行业对外投资报告显示(见图2),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2005-2016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24%,我国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也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2016年高达了69项,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海外投资并购和整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企业随着出口数量的增长和出口范围的扩大,其在逐渐了解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贸易渠道,并从单纯的出口贸易升级为品牌营销,从而扩大了自身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汽车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资本方式并购控股海外优秀企业,以此获得行业先进技术,这打破了发达国家车企的技术垄断,从而统筹配置了全球资源,积累了更多国际化汽车专业人才,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我国汽车制造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厂(见图3),不但实现了汽车产能转移,还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了当地经济增长。截至2018年末,我国汽车企业海外投资设立和合作的工厂数量达140个,海外营销网络数量达9200余个,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明显提高。
(二)我国汽车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少,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的知名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时间短,掌握的核心技术少,且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薄弱,其成为了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我国汽车在零部件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在发动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我国的市场份额不足10%。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一直处于产业研发设计和核心技术的上游环节,其通过建立汽车品牌和高附加值技术服务,从而占据了世界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中下游生产阶段。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参与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分工的融入程度不深,导致了其国际化发展起点较低。
2.国际化发展模式较为初级,发展绩效增长缓慢。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布局和产品生产,并逐渐开始与国际汽车工业接轨。但由于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以出口贸易为主,或以CKD、SKD等形式出口并在东道国的组装工厂进行组装生产,部分汽车企业会通过建立海外合资工厂或海外独资工厂的方式拓展海外汽车市场,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的汽车企业可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获得被投资企业的优质资产。
图1 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数量 单位:万辆
图2 我国汽车企业海外绿地投资及海外并购数量及规模
3.国际化过程中同质化严重,部分出现内部竞争。现阶段,在我国汽车产业在谋求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在海外销售模式、出口国家和地区、出口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价格水平等方面较强的相似性。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在同一目标东道国区域产生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事件不断增加,部分汽车企业基于自身市场拓展需要,甚至运用价格战的竞争方式,这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经营效益下降,其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国际化发展进程。此外,还曾出现我国多家汽车企业同时竞价并购海外车企的情形,这致使大量的国内车企利润外流。
4.国际化战略定位不高,缺少战略顶层设计。我国汽车企业在当前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主要以拓展海外基地、占领市场份额为导向,其对汽车产业在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同时缺少清晰系统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虽然以部分国有汽车企业为主的汽车企业提出了结合国家战略,将海外资源利用和国际化体系能力建设、从一般性出口销售转向海外技术和资源并购等方面纳入国际化战略,以民营汽车企业为主的部分车企提出了探索国际化和新能源技术投入发展方向,但大多数汽车企业仍未对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等关键内容进行战略性考虑和布局,总体上我国缺乏系统的汽车强国实施战略。
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外部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了6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约46亿总人口,且对汽车产品消费需求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定位较契合。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有利于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实现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贸易领域拓宽、投资壁垒减少和投资便利性增加。在双边或多边贸易政策方面加强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布局东道国汽车市场,从而能够提升其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随着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石油等的能源危机出现,已有多个国家出台了传统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世界传统汽车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对供应链协同配套机制的支持。对此,我国汽车企业想要抢占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机,就必须提前布局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在全球范围普及,我国汽车产业与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相对较近的起跑线,其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的差距相对较小,这有助于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3.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由寡头垄断向多极化发展。以电力驱动、电子设备集成等为主的跨界技术在汽车产业逐渐应用,传统燃油和机械技术优势弱化,更多具有跨界技术的造车新势力加入到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全球发达国家汽车车企以及新兴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均大量投入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的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传统车企具有汽车营销和售后网络、技术优势以及雄厚的资本,而造车新势力具有客户体验思维,并注重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模式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汽车制造逐渐由发达国家传统寡头汽车企业垄断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世界汽车市场整体销量下滑,新兴汽车市场保持增长。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以我国和欧洲为主的世界汽车市场出现销量下滑。2018年世界汽车销量9560万辆,同比下降1.24%。美、日汽车市场虽有小幅上扬但趋势不明显,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达10%的增幅,并持续保持增长势头。在传统汽车市场逐渐饱和的趋势下,新兴汽车市场将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企业产品集中投放的新战场。
2.持续的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外向型发展。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主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关税增加、投资限制等措施,影响了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贸易,其减少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降低了相关企业的利润水平,尤其是冲击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向美国出口的国际化战略。贸易保护政策加大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投资审查力度和投资限制,使我国企业对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拥有新兴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等技术的企业的投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3.我国汽车产业合资政策逐渐放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政策逐渐放开,2018年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取消,2022年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数量限制也将全面取消。外资汽车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合资扩大股比或独资设厂情况增加,国内汽车市场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能够占据新能源等汽车技术的制高点、掌握的资源和核心技术多的汽车企业将更具有竞争优势。
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建议
以系统思维为统领,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我国汽车产业前瞻性布局。随着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工业科技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在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等产业全生命周期开展了相应布局。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围绕落实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研判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抢抓外部战略机遇,从汽车产业全价值链出发,明确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技术路线,并为相关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对此我国汽车制造业要以智能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战略突破口,抓紧制定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营造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制度体系和可行性的产业发展策略,进而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布局提供方向。
以转型升级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组织做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分解,培育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试点示范企业,鼓励建立高端技术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推动集成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软硬件设备与应用技术、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等的产研结合,培养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汽车企业应建立技术升级和国际化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投入,主动加大重要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的攻关力度,抢占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技术的全球战略制高点,推动整个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
以国际合作为契机,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积极扩大汽车出口,实现原有汽车产业中低端过剩产能的转移和释放,提高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并适时属地化投资建厂开展新能源汽车生产布局,拓展新的增长空间,从而进一步获取市场和利润,实现积累资本反哺国内产业链升级优化。此外,在国内汽车产业中,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实行差别价格杠杆机制、差别税收调节机制、信贷控制机制、监督监管机制等,强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手段实施,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国际并购增强我国汽车产业核心品牌竞争力。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过程中应以关键技术为主要发展目标,争取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创新技术的标准制定话语权,并将技术创新优势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德、美等汽车制造强国已提前布局“工业4.0”及“互联网+工业”,其集中了大量信息技术、电子元件、替代能源、轻型材料等汽车价值链细分领域优质资源。为高效解决技术积累问题,我国汽车产业可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选择拥有先进技术沉淀、成熟经验积累、品牌认知度高的智能制造公司、新能源公司等对其进行兼并重组,通过获取其公司战略资产,承接其品牌、技术、人才及渠道,实现资源互补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应性创新,进而通过并购后的技术溢出推动汽车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增强产业核心品牌国际竞争力。
以互利共赢为理念,实施协同出海打造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与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相互融合,打造协同作战、利益共享的商业共同体。首先,要以行业协会等机构为主导,建立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信息共享与企业合作平台,通过内部沟通、协同合作的方式,合理开展市场布局、资源投入,从而减少重复性成本投入或内部竞争,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其次,在我国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要建立起联合出海、资源共享、同步开发、相互依存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并使二者在智能化、绿色化的汽车产业升级过程中,共同投入研发和技术合作攻关,形成稳定、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后,要深化我国汽车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协同合作,探索创新合作理念和合作模式,联合开展并购标的财务调查、资产与技术价值评估、并购财务解决方案探讨等合作,借助信贷、债券、证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合作,推动金融资本对资金技术密集型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支撑。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完善产业政策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是一项集成多种因素、涉及较大管理幅度、技术要求程度较高且需要宏观调控较强的高层次、多层级的跨国经营活动,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交叉性和高风险性,对此需要不断开展制度创新,以保障产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国际化立法时,应从监管审批、金融税收、投资保护、政策鼓励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国际化发展制度体系。对此,政府可运用多种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激发汽车企业发展活力,并促进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方面的资源投入和良性竞争。同时,在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方面,要鼓励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之间加联合,同时要促进大型优势车企对中小弱势车企兼并重组,进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汽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