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策略与核心目标:以奥地利为例谈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
2020-01-17□潘雨
□ 潘 雨
一、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
欧盟“支持电影计划”曾经这样定义“电影素养教育”: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对电影的选择有意识与好奇;批判性地观看电影并分析其内容;在创意移动图像制作中操纵其语言和技术资源①。对于欧盟来说,电影素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欧洲电影和视听作品的兴趣,增加他们对欧洲电影的认识。通过改善欧洲电影作品的流通,促进欧洲文化的多样性普及。
(一)制度建设与规划
在全球化时代,为保持本土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欧盟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国际多元和本土多元相融合的文化环境。尤其在制度建设层面,其引导与规划成效特别显著。2013年,“创意欧洲”计划在欧盟实施,专门鼓励针对儿童的媒体扫盲教育,强调建立让儿童了解不同类型媒体与传播手段(包括互动媒体、电影和图像)的能力。
在“欧洲电影教育框架”指导下,奥地利联邦教育、科学与文化部作为奥地利中小学教育的最高主管机构,为全国所有中小学(包括通识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以及所有科目制订了一套名为“媒体教育基本方向”的整体方案。该方案明确规定:电影教育旨在让奥地利中小学生将电影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本;研究并了解不同电影形式或流派;学习文本分析以及电影语言和电影制作技巧②。为配合该方案贯彻实施,针对在校课堂教学的“电影学校”和针对课外教学的“学校在影院”等项目应运而生。
1.电影学校(KINO MACHT SCHULE)
该项目负责人为奥地利教育、科学与文化部。每年以官方网站KINO MACHI SCHULE 为奥地利中小学在校教师提供影片观摩指导。教师通过网站指导,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按年龄、分阶段、多语种、多学科的为学生在课堂播放各类影片。通过影片内容与所学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的放矢地从各学科视角分析电影、认识电影、读解电影。
“电影学校”官方网站推荐适合中小学课堂播放的影片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多国语言,涉及宗教、哲学、科学等不同学科,充分体现了欧盟多语言、多文化的区域特色,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特点。
2.学校在影院(SCHOOL IN THE CINEMA)
“学校在影院”的项目负责人为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近年来,电影教育作为整个欧洲媒体教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将电影融入课堂教学或吸引学生进入影院的倡议络绎不绝,而“银幕放映”策略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教育政策的主要基础。
自1964年成立以来,奥地利电影博物馆一直被视为一所“视觉学校”(DieZeit)。这是一个强调对现在及过去的动态影像进行趣味性和批判性审视的地方,并且这种审视应该在一个人进入大学之前完成。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认为影院是儿童与青少年接触电影媒介最适合的地方。影院既是工业史上的一门技术,也是审美环境和社会情境的独特交汇点。正是这一理念让国家电影博物馆高度重视影院放映,认为它是一种和电影教育传统最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一策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
3.学校项目(SCHOOL PROJECTS)
“学校项目”是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和专业电影教育工作者的培训项目。当前,儿童与青少年早已越来越早地面对来自及诸如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视听媒体的包围,电影也越来越被视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媒介,以及与学生沟通的工具和桥梁。然而,欧洲的教师们常常会对他们应该如何传达或传达何种内容感到困惑。就此,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每年为教师举办一次为期四天的“电影研讨会暑期学校”项目,从“电影作为艺术”和“电影作为文学”两极展开探索,提出问题、方法和经验,为课堂教学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国家电影博物馆还有一个名为“聚焦电影”的课程,涵盖从纪录片史论到实践操作等多种学习板块,以适应教师更加多样与深入的进阶学习。
所有这些都基于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对电影教育的理解:电影教育必须在一个人未成年时开展。电影教育不仅仅是看电影,也不仅仅是电影史和相关名词的汇编,电影的重点应该是传达一种多层次经验。例如什么是电影,电影的材料、文本、艺术形式是什么,电影应该为人们提供哪些形式的审美体验等等。
自2002年至今,奥地利国家电影博物馆每年都会邀请众多5 至18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观摩影片,参加各类电影讲座,参与各种拍摄和实验室项目,内容覆盖五大部分100 多个不同分项,为奥地利国民素养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措施与具体方法
奥地利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为4+4+4,即小学4年,初中4年,高中4年。其实早在12年义务教育之前,电影教育已经进入奥地利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视野。例如维也纳幼儿教育机构在本地推广的定格黏土动画课程,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该课程由教师带领,以学前班儿童的创意构思为核心,通过儿童自己动手制作黏土模型,教师帮助拍摄定格照片并合成等,共同完成一个15-20 秒的动画短片。
图1
图1 是一部名为《老鼠/虫子》的幼儿园学前班短片示范作品。该片样式简洁、风格明快、趣味性十足,充分展现出该阶段教学目标在于对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展。短片通过一只吃奶酪的小老鼠逐渐长成为一只有着很多节的大虫子的意外故事,表达了童真童趣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展现出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中的一贯思路和立场。
橡皮泥/黏土动画这一短片样式已广泛应用于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和其他教育领域。2017年6月,一个名为欧盟“无国界故事”的非盈利性组织在瑞典哥特兰岛为107 名来自各国的儿童与青少年难民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视频动画实验培训活动。该活动目标是通过图片和影片克服讲述故事的语言障碍。“我们永远不会告诉孩子他们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我们只是让他们表达他们想要的—这可能是一个梦,一个记忆,或者只是一个幻想。……使用动画的好处是,它可以让难民不用出镜,保持匿名,因为他们希望这样。”③
这种通过新媒体和融媒体手段培养儿童故事讲述能力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欧盟文化艺术领域的长期规划中。2017年,国际组织“欧洲讲述故事联合会”(FEST)获得欧盟委员会“创意欧洲”项目资助,旨在深入提高与发展欧洲各国民众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以增强国民素养,并以故事讲述夯实欧盟各国的文化印记。
(三)问题与改进意见
虽然电影素养教育已作为欧盟媒体计划的一部分,在各成员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广,但其执行情况和效果仍然有待考量。2015年,欧盟一份关于欧洲学校电影教育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的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电影和其他媒体手段”。研究者发现主要有三点阻碍了电影素养教育在欧洲中小学校的推广。1.学校:通常认为电影素养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其他学科的辅助。电影素养教学往往取决于个别教师的主动性。2.电影业:虽然一些欧盟成员国有相当完善的电影播放许可证制度,但业内并未优先考虑为学校提供播放许可。3.版权法:虽然欧盟成员国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版权保的电影资源,然而内容依然有限。
报告指出:欧共体和成员国应该积极推动电影素养教育的多文化背景;加强教师和学校对此影响的认识;强调视听内容和媒体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力;提高学生通过电影素养教育获得重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通过培训让教师能够胜任电影和媒体素养的教学工作④。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经济和文化均十分发达的地区,大范围推广中小学电影素养教育依然存在种种困难与障碍。这其中不仅有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阻碍,也有需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等社会条例才能规范解决的问题。只有各方联动,电影素养教育才能够实现大面积推广。此外,如何监督政策制定后的执行情况,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也是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作为顶层设计:欧盟的文化策略与核心目标
作为顶层设计,欧盟电影素养教育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特别重视早期电影素养教育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强调开拓儿童与青少年在艺术上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坚持以欧洲本土电影为主导,保持公民对欧洲电影和本土文化与审美的持续理解力和接受力,维护欧洲文化印记。第三,以多语种电影为基础,维护欧盟区域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并在制度层面做到可持续发展。最后,坚持放映跨国合作影片,强调多元文化视角,引入世界公民概念。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策略让欧盟儿童与青少年在建立和维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放眼国际、保持全球竞争力等方面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一)维护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
在维护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方面,奥地利教育系统认为,英语固然很重要,但世界很大,英语只是众多外语之一。虽然所有中学都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但同时奥地利也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例如为学生开设第二外语课程法语和拉丁语,第三外语课程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有些学校还会提供更多样的语言学习,如斯拉夫语和日语等。
以往关于欧盟公民电影素养教育的动因分析,研究者大多集中于电影作品能够从价值观方面引导儿童和青少年了解社会、文化与生活,建立起对电影的审美机制。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欧盟电影素养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保持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在好莱坞商业电影和美式文化强烈冲击下的今天,保持欧盟公民对本土电影和本土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并从儿童时期建立起公民对本土文化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儿童与青少年时代的文化烙印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实际上,这种让孩子从小建立对本土文化理解力和接受力的策略,不仅维护了欧洲传统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还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欧盟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世界公民。在传统与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便不会轻易被拥有强大商业话语权和强感官刺激的好莱坞电影打败。
反观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曾大量引进日本电视动画片。日本动画在国内蔚然成风,日漫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中国的七零后八零后,电视台可谓主要推手。及至九十年代,美国孩之宝公司配合玩具营销为各地方电视台免费提供《变形金刚》系列动画,《变形金刚》成为九零后的共同记忆。而看着这些动画长大的孩子则在二十年后成为好莱坞真人版《变形金刚》系列的中国主流消费人群。可见,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建构起来的审美和价值观会伴随孩子一生,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和警醒。
(二)设定核心目标
如果说“传播本土文化、保持文化自信、激发创新精神”是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在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领域与通俗文化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具有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话语权”则是该体系建构的最高任务。
欧盟各国对建构公民的本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非常强烈,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将本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转化为普通公民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事实上,文化自信是一种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深刻认同基础上的更为广泛和深厚的自信。从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之中寻找与构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自强上的必由之路。
三、综述:文化自信下的传统与创新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一直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一门显学。无论建筑、音乐、戏剧、舞蹈还是影视作品,欧洲当代艺术都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展现出颠覆与创新。这种创造力根植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与自豪感。可以说,艺术上的创新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然。
创新不仅是思维命题,也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命题。文化自信能够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以新的样式重构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厚植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正是奥地利经验的精髓所在。
术的横行源于道的不彰。今天,当我们探讨中国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应该思考并探讨如何通过体系构建起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中国文化美学观和价值观系统,构建起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自信与自觉。笔者以为,这也许正是我们研究该主题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所在。
资料来源:
①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audiovisual-and-other-media-content.
②www.ec.europa.eu.
③https://ec.europa.eu/programmes/creative-europe/news/20170929-childs-picture-worth-thousandadult-words_en_en.
④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schools-europe-are-not-using-films-and-audiovisual-material-full-concluded-eu-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