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服务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协同发展分析
2020-01-17
一、京津冀服务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具备的区域实力,并且能够在多个维度上推动地区当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那么该地区内的服务业也势必发展的越好。以此为基础,就人均GDP而言,在2011年至2013年这几年间,京津冀区域的人均GDP数值差异持续增加,直到2013年为止,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人均GDP分别是93213元、99607元以及38616元,由此能够得出,河北省的人均GDP数值相对于北京市和天津市而言相去甚远,导致了河北省范围内对于当代服务业的需求较低,不利于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换句话说,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会对某个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而这又会干扰京津冀区域当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能够发现,经济发展状况对于京津冀地区当代服务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持续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给产业的升级进步创造优秀的经济条件和氛围。
(二)科技发展水平
从性质上来看,当代服务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发展程度会受到来自区域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Charlie Karlsson(2004)提出强化信息化程度可以削减地理方面的互动成本,并进一步延展市场的边界范围,给产业或者是公司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强化信息化的程度可以激发市场的潜力。而京津冀区域在科技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个地方之间当代服务业的差距,从而会制约三个地方间的技术流动以及产业互补,并形成梯度差异,这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科技服务产业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从R&D经费总量来看,河北省以及天津市都要比北京市多,这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然而就人均水平而言,河北省则要少于北京市以及天津市,并且就拥有的项目数量而言,也比二者少了很多。此外,从技术交易市场来看,北京市的技术交易金额也远远高于天津市与河北省,这反映出天津市与河北省在信息科技服务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河北省,需要强化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力度,强化自己的科技硬实力,尽快赶上北京市与天津市。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水平与当代服务业的发展之间联系紧密,要想推动当代服务业的发展,其重点在于强化城市化的程度,反过来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又会推动当代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当代服务业本身的特点,因此多数都处于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换句话说,城市从供需两个方面都能够给当代服务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越高,那么能够可供人们购买的服务消费品也就越多,这延展了城市服务业能够扩张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即无论是人们对于最基础的衣食住行的需要,还是对于文体娱乐甚至是科技服务等精神方面的需要,都能够满足。就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言,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城镇人口数量也会持续上升,并进一步强化对于当代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推动该城市内当代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也会强化城市化的水平。最后,就外部效应而言,城市所具备的功能比较完善,拥有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等,在这里各个区域能够联合起来产生较好的外部效应。完备的成长氛围与新兴科学技术等一系列资源优势,能够给当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带来长久的驱动力量,为其在城市中的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地方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越发达,规模越庞大,那么其城市化程度对于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所起到的驱动力量也就越强大,发展的也就会越快越好,其内部结构不断完善升级,也就会对当地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京津冀服务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行业特色不明显
有效的区域合作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协同发展,意味着区域内共同进步与发展,而不是一家独大。北京在多年来的发展中,行业特色明显,以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尤为突出。而天津虽然在制造业突飞猛进,但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未挖掘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发展思路。河北亦是如此。缺乏地区行业特色不利于区域内协同发展。京津冀产业分布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优势产业分布相对集中。北京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有信息服务产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艺术、体育等。河北省的仓储业、批发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低。二是产业分布呈现出扩散趋势。对比2000年和2015年京津冀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产业呈现出分布范围扩大,分散分布的趋势。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分散分布趋势显著。这两种特征虽然是起步较好的现象,但并未给京津冀区域带来明显的行业特色。例如天津地区的文化韵味服务业,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依托的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和河北地区农业特色为主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服务业都是可以以后开发的项目,可以更好的将三地协同发展的同时,呈现不同的地区特色。
(二)研发创新能力制约区域内协同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创新能力可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飞跃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内的协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研发创新能力是协同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及人才的集聚可以看出北京市是研发创新能力的龙头。机构数量来看,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存量持续升高,尤其从2013年起增长率骤升,高技术机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 2015年底,全市高技术产业机构414798家,同年新增81840家,同比增长23%,跑赢全市总体机构增幅,主要集中在中关村创业园区。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截止年底战略性新兴企业数达到188070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换挡期现状,国家层面颁布了众多扶持高新技术、信息智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天津河北相对滞后,不仅机构数量上明显不足,总体研发创新能力也比较薄弱,且区域内部研发创新能力的合作互补机制有待提高,这种现状严重制约区域内协同发展的进程。
(三)现代服务业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后劲不足
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产业发展要素是支撑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国家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相继颁布了诸多规划、政策,加之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大批助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要素流动起来。而区域内的流动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区内的流动,北京要素流动劲头最盛,天津其次,而河北处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方,要素流动并未跟上京津的步伐。现代服务业不仅要发展,更要实现协同发展,从地区财政的开支、到科技创新力度,再到政策规划的支撑,最后到人才的合理配置等等,都要实现合理流动才能助推京津冀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众多要素不可偏废,众多要素更要在区域内有效合理流动。但现实情况并未如此,正如行政壁垒、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要素流动过程中明显后劲不足,成为阻碍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因素之一。以北京为例,通过国家自主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创业活力持续增强,新创办企业再创新高。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占全市新创办科技型企业总量的36.5%,同比增长10.4%;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企业集聚效应显现,2015年存续科技企业16.2万家,同比增长17.4%;企业年龄分化发展,初创企业成为新主力,示范区存续科技型企业中,处于初创期的企业6.1万家,占示范区存续企业的37.7%;处于发展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存续企业各占两成左右;丰台园创业最为活跃,门头沟园创业进入低迷期,有待进一步转型发展;新创办企业注册资本大幅提升,规模变化趋势明显,反映出示范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投资者热情持续高涨。然而出现这种众多要素合理流动的情况仅仅表现于北京地区内,为引燃到天津以及河北地区,三地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要素流动机制。
三、京津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机制体制创新
伴随着“十四五“规划的颁布,针对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和布局也相继公布,同时有关现代服务行业的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也相应提出,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除了着眼于数量之外,还应当着眼于质量,需要严格遵照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连续性以及统一性等原则来优化和完善顶层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切实有效的实施过程,有关规划的落地生根对于京津冀现代服务行业的协同发展而言就相当于奠基石,“背靠大树好乘凉”,乘着利好政策的大势,针对有关产业展开规划和布局能够让该地区实现可持续性的稳健发展,给三个地方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优良的市场氛围和条件。
从整体上形成和完善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设立区域发展目标,由于这一整片区域涵盖了三个地方,而它们各自的功能与定位又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当尽量做到求同存异,统筹大局。京津冀地区在地理上属于渤海经济圈的范围,是我国北方一个关键的经济发展区域带,需要着眼于该地区对于北方甚至是对于全国范围所具有的辐射作用,引领有关地方的产业发展和扩张。就现代服务行业协同而言,应当重视召开联席会议,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当设立有关的协调机构。使得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三个地方形成统一,做到集中优势以及互补短板,健全并创新有关体制机制,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政府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角色,不但应当配合发挥好市场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垄断性质的服务行业,克服其在区域当中协同发展的阻碍和困难,科学进行指引,还不能进行过度干预,规范和限制政府行为活动,扮演好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二)完善并强化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支撑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提升财政支出数量,全面强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特别是应当注重缩减河北与北京市和天津市这两个地方间的基础设施差距,着眼于建立健全能够联接三个地方、实现互惠互享的基础设施,给三个地方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以前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河北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现如今,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地方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并且对于河北全省范围实现了良性辐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实现较大的发展。但是,产业转移和扩散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河北应当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氛围和条件。强化政府意识,健全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向外界展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良好的资源条件,这能够帮助吸纳京津两地大企业的投资,同时这还是完成区域互联互通的一个前提。
(三)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颁布相关政策吸引和培养人才,人才要素的配置不能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企业也要担责,企业通过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吸引人才,高标准高质量的培训计划培养人才。使人才这一首要要素能再区域内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助推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京津作为人才相对聚集的地区应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挖掘服务业人才的潜力,使得人才服务发展壮大。河北省作为人才相对短缺的地区,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人力资源,构建人才引进机制,壮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队伍。京津冀区域内实现人才沟通交流机制,共同提高进步,打破人才瓶颈,助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考虑人才机制完善的同时,还应大力完善京津冀区域内现代服务业人才环境,例如环境质量,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水平及房价因素。这些要素也都是影响人才去留的重要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