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佩克+”最大规模减产能否扭转低油价

2020-01-17

中国石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欧佩克产油国减产

□ 萧 河

受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骤降影响,3月6日欧佩克(欧佩克)与俄罗斯未能就延长减产协议达成一致,沙特随即宣布打价格战以抢夺原油市场份额,俄罗斯针锋相对地应战。国际油价应声暴跌,美国WTI油价3月9日大跌至每桶27美元,一夜之间重回低油价时代。随后油价继续下跌,WTI 5月期货价格4月20日狂跌超过300%,收于-37.63美元/桶,历史上首次跌入负值。目前国际油价仍然在20美元以下的低位挣扎。

本次油价暴跌后一直在低位震荡,对产油国的冲击远超2008年、2014年的前两次大跌,所以美国、加拿大等产油国都被迫出来斡旋联合减产以稳定油价。在价格战开始短短一个月之后,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就在4月12日达成为期两年的石油减产协议。

根据协议,“欧佩克+”俄罗斯今年5月至6月的减产规模为日均970万桶,7月至年底减产规模将降至每日770万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减产规模将降至每日580万桶。“欧佩克+”还希望20国集团产油国另外实施每天500万桶的减产。美国、巴西、加拿大同意将共同减产370万桶/日,而其他20国集团国家将共计减产130万桶/日。欧佩克秘书长穆罕默德·巴尔金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此次减产协议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具有历史性意义,有利于产油国、消费者和全球经济,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胜利。

但是,国际油市对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并未买账。4月13日WTI油价仍然下跌了1.49%至每桶22美元,此后3天继续下跌,创出了每桶19.2美元的新低。这显得有些讽刺意味。市场的认识是,全球原油需求受疫情影响的下滑幅度超过供应下降的幅度,减产规模仍不足以平衡市场供需状况。欧佩克等机构预测,此次疫情将减少全球2000万桶/日至2500万桶/日的原油需求,有机构甚至预测需求最多将减少超过3000万桶/日。高盛在报告中称,“欧佩克+”虽然达成协议,但自愿减产仍然“太少并且太迟”。

深入分析本世纪以来国际原油市场运行的历史便可发现,欧佩克的减产行为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国际油价的走势。概括起来,四大因素共同决定了国际油价的走势:决定油价涨跌趋向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供求关系;金融投机炒作和美元贬值等加剧油价波动,放大油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会短暂扰动供求关系进而对油价产生短期影响;欧佩克有限的减产并未改变市场供求状况,在油价下跌时主要起到市场心理稳定作用,无法改变油价上涨或下跌趋势。

从前两次油价大跌的历史走势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及石油需求大降,国际油价2008年7月从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开始恐慌式下跌,欧佩克在当年9月10日、10月24日、12月17日连续3次宣布减产,累计减产规模达创纪录的420万桶/日,但都未能遏制油价的下跌,油价从9月10日的102美元跌到了12月19日的32.4美元,大跌70%。5个月之后,随着全球经济和石油需求的逐步回升,油价才从2009年5月回升到50美元,并在2011年5月达到110美元。因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欧佩克国家也增产,而全球经济和石油需求疲软,石油供应过剩,国际油价从2014年7月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又一轮暴跌,从100美元最低跌到26美元。2016年11月30日,欧佩克与俄罗斯等11个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了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持续6个月减产180万桶/日的协议。但“欧佩克+”的减产并未有效提振油价,此后一年国际油价一直在50美元上下震荡。2018年初因世界经济预期好转、原油需求回升,国际油价回升到60美元以上,最高到76美元。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降至2.3%,为10年来最低水平,所以尽管“欧佩克+”减产一直在延期,但油价仍然跌回到50美元左右的平台。

因此,与前两次油价大跌时一样,此次“欧佩克+”产油国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减产并不能改变油价下跌的趋势,更无法扭转目前的低油价格局。短期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降3%,将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本次减产规模远不足以弥补石油需求下降的幅度,国际油价在年内很难有显著回升。中长期看,高负债下的全球经济难以走出增长乏力的困境,加上清洁能源替代效应的不断扩大,节能技术的进步,石油需求增速不断下降、峰值日益临近,而美国、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的储量产量增长潜力不小,全球石油供应过剩的状况只会加重。正如2014年那次油价大跌意味着高油价时代的终结一样,本轮大跌也将意味着低油价时代的回归,原油均价将再也难以回到50美元以上,石油能源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猜你喜欢

欧佩克产油国减产
无人机洒药相邻藕塘减产 谁来担责?
预防“倒春寒”保证果树不减产
日本油墨连续六年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