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普法工作实践路径探析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2期
关键词:普法宪法素质教育

一、高校普法工作的协同育人要求

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尊道德、重实干、求进取,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普法工作也要融入 “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整合学校各个部门资源齐抓共管、协同育人。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团日活动、团校培训、“青马工程”、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使普法宣传教育入脑入心。同时,开展教育法治研究、学生法律援助等工作,侧重于应用教育和研究,真正使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学以致用。

二、高校普法宣传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普法工作管理体制僵化。高校作为普法活动的重要阵地,要把普法工作全面系统深入开展好,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从实践中发现,普法(依法治校)工作各高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大多校长挂帅,各职能部门领导作为成员,可见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但在工作实际开展中以转发上级来文、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居多,未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和实效性,因此成效不足,效果不佳。

(二)高校普法活动形式单一化。高校开展普法教育最常见的有效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容不丰富、形式不生动,类型不创新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标考核只看重痕迹结果,给人一种误导,即高校普法工作只是解决有无的问题。因此,普法活动受众面小、吸引力弱、内容陈旧、途径单一。

(三)高校普法宣传工作内容固化。高校普法宣传最常见的是在食堂、行政楼、教学楼内的电子显示屏播放“法治标语、口号”,在学生宿舍制作展板海报,或是开展一场法治讲座、报告会等,普法宣传的内容也年年无新意,没有体现出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的目的。

三、高校大学生普法工作开展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拓展法治教育广度。高校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或“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等,以“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必修学分为保障,从学生的人格、能力和操作三个层面着力进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能普及法律知识,更深刻地理解宪法精神内涵,让学生更好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挖掘法治教育深度。高校要坚持以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为基础,以公共选修课《法律与生活》等和专业选修课《知识产权法》等为支撑的法律课程体系建设,做到法治课程教学有计划,课时有保证,学习有教材。还要积极与“公、检、法、司”合作,开展“法律进课堂”活动,将庭审搬进教室,将法律知识与真实案例有机结合,寓学于案、寓教于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法律、感知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

(三)以各类比赛为依托,增加法治教育力度。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类竞赛的经验优势,在法治教育中践行“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教育理念,秉承“比赛就是培训,参赛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坚持每年开展宪法知识竞赛、法律主题演讲赛、辩论赛等比赛活动,通过常态化的竞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演讲和思辨能力,实现“学法和用法”的统一。

(四)以文化建设为推手,保持法治教育热度。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公众号,链接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在线学习宪法知识;在宪法日开展“宪法晨读”活动,在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在禁毒日开展禁毒展览,在国际档案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等,利用校园广播、微博微信、易班平台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以专题活动为载体,提升法治教育高度。高校要推进法治教育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将法治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新教职工入职和教师干部日常培训,定期举行普法专题学习班,并能确定每周半日的全校政治业务学习时间,从而提升干部和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高校要将“法律进学校”落实、落细为“宪法进班级”、“宪法进社团”等具体形式,利用“开学第一课”,“学宪法、讲宪法”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主题学习,交流思想体会,生动活泼地传授法律知识。

猜你喜欢

普法宪法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