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人民立场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
2020-01-17冯肖贞
冯肖贞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人民立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在新时代人民立场被赋予新的意义与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人民立场研究成果比较多,探讨的比较深入,但是从人民立场价值目标的角度探讨的还不多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新时代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
立场是人们认识、思考以及处理问题时所持的态度,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谁”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其阶级立场、人民价值定位以及利益目标上,这为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首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即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是无产阶级孕育产生的源泉,也是其实践的目的。
无产阶级是在人民大众中孕育产生的,脱离了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无产阶级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公开声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了实现并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把人民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人人平等和自由,从而达到共产主义,这与习近平强调要坚守人民立场的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是相同的。
只有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把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统一起来,才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从而失去其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现状不断深化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价值定位
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即坚持大众立场,让人民做价值的享有者和评价者。
劳动创造了人,人创造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所认定的价值主体就是人本身。正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人民群众不仅生产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同时还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作为他们思考问题并为之实践的落脚点,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并力求让人民成为价值的共享者和评价者。人民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依靠力量,也是革命的目的,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满意,才能从人民中获得阶级斗争的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证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指出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并强调要坚持大众立场,让人民共享价值。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也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价值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能动性,把历史推向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立场,即发展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人民在谋取自身利益增长的同时还会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首先,其阶级属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即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一次提出了“人的需要”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自身利益的反映,同时也是人民的美好追求。人民正是为实现这一美好期待,才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并且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需要就是利益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无论是引发利益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需要即实现利益的方式都离不开一个主体即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合力,正如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3]。
从逻辑层次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价值定位、利益立场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本质地规定了其利益立场,并在此基础之上决定了其价值立场的基本导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立场与价值立场又共同作用于其阶级立场,起到巩固和发展的意义,其阶级立场、利益立场和价值立场又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并成为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元基,为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提供了理论指南,为不断丰富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们仍要继续坚守人民立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新时代人民立场的基本内容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才是发展,相反则是倒退,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则是坚守人民立场。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先进品格,继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并在新时代赋予人民立场以新的内容。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守人民立场,就必须理清新时代人民立场的基本向度。
(一)维护人民地位:以人民地位为中心
坚持人民立场就是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以人民地位为中心。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我国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经验和教训的凝结。马克思曾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诸多“民贵君轻”的思想。毛泽东也曾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790,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5]。新时代,我们要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身体力行的扎根在人民群众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努力为人民办实事,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满足人民需求:以美好生活为发展目标
坚持人民立场就是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发展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看病、教育、工作等各方面的需求,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早就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政党更是为了人民的需要而奋斗终身的政党。此外,纵观我国历史,既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佳话,也有夏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无不说明只有顺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期望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跳出黄炎培先生说的“历史周期率”,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
历史、当下以及未来都是相通的,新时代,所谓坚持人民立场,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其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的角度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致,否则就是人民立场的失守。民心所望就是行动所向,要时刻关注人民的诉求、满足人民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历史,结合当下,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并提出“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6]、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等主张。
(三)重视人民力量:以人民创造为发展动力
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明创造、改革创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1031。中华民族从受剥削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等都表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这个飞跃不是“喊喊口号”就实现的,是十几亿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出来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实现强国目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最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最了解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的认识的正确来源,党治国理政只有问政于民,以人民心为心,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国家才有力量。另外,习近平遵循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提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发展方向以及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求党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并把人民的实践看作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重视并依靠人民,积极引导人民做合格的“剧作者”。
(四)尊重人民标准:以人民满意为评价尺度
坚定人民立场就必须坚持人民评价尺度,把人民是否满意当做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所观、所想、所得则是人民对创造的价值的直观感受,它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因此只有坚定人民立场,听取人民意见,做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才能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基本目的。”[7]党要始终怀有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向人民满意而行。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公仆意识,自觉想人民之所想。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本领,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以期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人民团结奋斗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最后,让人民满意,党员干部也必须具有担当精神,努力创造出经得起考验的政绩。此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意见是衡量党和政府工作长短优劣的最好的尺子,只有让人民监督、评判党和政府,才有助于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危机意识,始终诚心诚意地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实打实做地保持血肉关系,做好人民所拥护的、实现人民所期盼的、纠正人民所反对的事情,让人民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8]党和政府的政绩如何,不是由政府职员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上级说了算,而是人民说了才算,人民才是党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定者。只有重视人民的感受,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同、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作为评价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本判断标准,做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党和政府才是合格的“答卷人”。
人民立场是对人民主体、人民幸福、人民力量和人民满意的总结,人民主体、人民幸福、人民力量、人民满意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基本内容。其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人民立场的基础,也是为人民谋幸福,激发人民力量的前提;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力量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内驱动力和依靠力量,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让人民满意则是人民立场的最终目的,也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幸福、激发人民力量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整体。
三、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风险不断增多,人民对美好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对加强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对鼓舞共产党员守初心和践使命、对实现中国梦仍具重要意义。
(一)人民立场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提供了理论支撑
坚守人民立场,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博大胸怀,勇显共产党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无我”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公无私,是功成必定有我的鞠躬尽瘁,更是习主席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人民情怀。
在当代,习近平可以说是“无我”的标杆,从青年下乡到上海市委书记再到国家主席,无论何时他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去最贫困的地区调研,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慰问群众,并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锻造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公与私是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则是党员干部区分公与私的最佳思想状态。坚守人民立场,有助于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舍我其谁的“无我之心”为人民奋斗,使党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从而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无愧于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同时,回顾历史,大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志士无不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情怀,并带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奉献精神为“天下为公”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当前,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在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上,受几千年的“无我”精神的熏陶,厚植起“不负人民”的家国担当,将个人前途与伟大复兴的梦想紧紧连结在一起,鼓励并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始终想人民所想,解人民之难,干人民所愿。
(二)人民立场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 “使命”提供了逻辑起点
坚守人民立场,有助于督促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公仆”意识,激发奋进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力量。人民立场既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这个特殊地位决定了党生来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来。无论任何时候,人民立场都是党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党才能明确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为了谁而出发。这也是习近平强调回头望、记初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才能为党望“初心”、担“使命”指引正确的方向,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杨善洲等诸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尽管所处时代、所处职位不同,但他们的本色是相同的,那就是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亲民、敬民、为民。这也为新时代继续牢记初心提供了价值指南,从而激发起强大的为人民服务的奋进动力。
总之,人民立场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相辅相成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尺子是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基本内容。党为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同时,这也能进一步筑牢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让党的人民立场在新时代发出新的光芒。
(三)人民立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方法论
坚守人民立场,有助于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凝聚起磅礴人民力量,实现伟大梦想。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要靠人民奋斗的梦。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说到底,实现“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心声,是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只有坚守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有利于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保证人民在实现“伟大梦想”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力,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凝聚起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围绕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中国梦”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引导人民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中。
立场是人们认识、处理问题时所持的态度,立场问题是关系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认清立场才能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决定了我们党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必须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人民的视角出发,始终不渝的亲民、为民、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