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文行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进路
2020-01-17姚东升
姚东升
(上海公安学院,中国 上海 200137)
丰富的红色历史人文资源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位优势,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通过探访、弘扬、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将静态的思政课堂理论教学向动态的思政校外实践教学延伸、拓展,让学生在“行中学、走中思”,激活学生学习思政的主动性与迫切性,形成一整套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范式——“红色人文行走”,从而实现思政理论知识与职业精神之间课程融通、思政理论与实践体验之间教学融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融通。
一、“红色人文行走”的价值意蕴
(一)以体验为核心的自我生成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2]。中国历经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积淀形成了一大批遍及全市的革命纪念遗址、名人故居等红色历史文化资源[3],这些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其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丰富厚重的主流价值观:坚定的政治信念、忠诚的政治信仰、坚决的政治意志、明确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立场、严明的政治纪律等等,对铸造“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求真务实”等品德修养方面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人文行走”通过行走、探访、挖掘红色资源等动态教学范式,近距离、全视角接触到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红色革命历史材料,行走过程中集观察、记录、发问、感悟于一体,在行走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思考,使学生持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真正体现出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有温度、有灵魂、有情感, 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之功效[4]。
(二)以互动为基础的思想碰撞
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是最好的营养剂。学生在“红色人文行走”过程中通过寻访参观、听讲询问、思考感悟、总结凝练等系列递进互动环节实现了与红色景点讲解人员、革命后人、教师以及同行者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搅动了思想“源头活水”,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得出正确与科学辩证的结论,并在教师的点评和指导下,升华认识,提升境界,有效克服了“单向灌输”的静态被动弊端[5]。“红色人文行走”以动态、校外(户外)、合作的教学范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确定“红色人文行走”主题阶段,学员之间认真思考、思想碰撞、交流想法,确保了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与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学习思政、研究思政的兴趣,减轻了以往传统思政理论学习环节所固有的枯燥感,使学生长期敬而远之的单调乏味、被动说教的理论瞬间变得能够看得到、摸得着、想得通的内在价值观,极大解决了当前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分离脱节短板[6]。
(三)以行动为先导的格物致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红色人文行走”将思政实践教学主旨与红色文化充分融合,沿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足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探访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及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耳闻目睹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与优良传统。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不断加深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将红色精神作为人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最终在实践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内化养成学生的优秀品质,避免了“只行走不思考”的完成任务式现象,通过加强过程管理, 把学生行走内容及效果作为其平时成绩来考核,以考核方式的倒逼让学生带着思索走出教室深入社会,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过程中达到行知合一、格物致知。
二、“红色人文行走”的功能体现
(一)提升了教师研学引导能力
“红色人文行走”作为全新的思政教学范式,集研究调查、团队学习、社会实践、网络学习等于一体,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清醒意识到欲使学生有所成长,教师必先成长,教师主导作用是重中之重。作为学生为主体的“红色人文行走”有时候并不一定按教师预想的方向进行,还有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蜻蜓点水、到此一游”的惯性思维,将其等同于浮光掠影的参观游览,思考肤浅、感悟简单、认识片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超说服力、震撼力的纠偏与引导。运用恰当的理论、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历史问题,让无时无刻的“教育者在场”保障了“红色人文行走”实践教学有序展开[7]。
(二)提高了学生认知思辨能力
“红色人文行走”贴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兴趣指向,又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紧扣教学大纲,契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进度,凸显政治建校、对党忠诚的教育原则。首先,建立在师生间平等互动基础上的“红色人文行走”增强了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在“红色人文行走”过程中,团队合作、路线分析、景点选择、感悟讨论、总结分享等环节均要由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构建和实施。学生参与“行走课堂”的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个环境濡染、榜样激励、情感共鸣、行动改造、合作共生的实践内化深浅的全新体验。其次,挖掘了自身潜能。学生从行走路线规划、查阅整理资料、写作成文、反复修改,组织合作能力、思辨践行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巨大的潜力被挖掘出来,锻炼了学生深刻思考中国未来命运的能力、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社会,带着答案返回课堂,在行走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成长。
(三)强化了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红色人文行走”作为由一个学生自主参观红色景点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是零散的实践教学活动的随意组合,而是具备教学主题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教学空间连续、教学评价统一等诸多特征的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体系完整。“ 红色人文行走”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忠诚政治品格”为教学主旨,将“人文行走”实践活动统领于这一主旨之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序安排,使整个“红色人文行走”形成一个既走进历史又回归日常生活现实、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注现实热点,具有鲜明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二,教学内容务实。通过设计一系列围绕主题、设计科学、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为导引,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牵引教学内容的推进,突破现有校园、课堂、书本的局限, 根据思政教学目标,在遵循课程内容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遵循工作实际情况安排行走内容,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传授、学生内化和社会体验等环节有机整合,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拓展理论视野、提升精神境界。第三,教学评价统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决定了评价体系的统一性。依托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散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红色人文行走”,遵循统一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认识的深化,又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提升下一次“行走”质量的基础。
三、“红色人文行走”的构建路径
(一)价值先导:确保行前组织有规划
第一,确定“红色人文行走”主题。红色人文行走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具有光荣的反帝反封建革命传统,行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红色人文行走所必须的历史人文、英烈事迹等背景资料,教师为即将参加行走的学生设计“铸造忠诚”“无私奉献”“爱国情怀”等“红色人文行走”主题。第二,规划“红色人文行走”线路。首先是“红色人文行走”所规划的线路要有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涵、显著的亮点。“红色人文行走”景点应当考虑革命事迹具有典型性、先进性和教育性,汇总学生行走的所有路线与探访地点,制作一套主题突出、线路明晰的“红色人文行走”主题地图,供广大青年开展后续走访和交流学习之用;其次是行走交通方式具有便捷性。由于“红色人文行走”路线较长、景点分散且不少市中心的红色景点周边停车困难,一个小组开展一次“红色人文行走”需要有较宽裕的时间,因此,尽可能安排学生公交出行、就近选择,节约活动经费和时间成本。第三,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实施前师生共同搜集“红色人文行走”所必须应知的历史人文、英烈事迹等背景资料,在设计“爱国情怀、忠诚为民”等系列“红色人文行走”主题基础上,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路线交通等行走计划,对学生进行红色人文行走实施前的总动员,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红色人文行走”的重要意义与使命责任[8]。
(二)知行合一:确保行中实践有成效
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行走、交流, 认识历史和社会,行中有学,走中有思,把“红色人文行走”转化成在路上的“活”课堂是红色人文行走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学生既是红色人文行走目标实现的对象,也是红色人文行走展开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实践特色。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的“红色人文行走”,所有学生均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课余休息时间,选择离家附近的红色资源开展就近行走。这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自主规划的教学安排,确保“行走课堂”在校外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覆盖,整个教学中,师生通过组建“红色人文行走”微信群进行无缝对接,所有资料和信息都通过群文件的形式发布,教师用移动媒介与学生联系指导,甚至教师可以先行深入实地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按时完成“红色人文行走”小组报告的撰写。
(三)凝练思考:确保行后总结有收获
第一,学生总结。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红色人文行走结束后,学生将红色人文行走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围绕特定红色人文行走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分工撰写心得体会,将其作为红色人文行走的作业,并在课堂上以PPT 演讲形式进行展示。第二,教师总结。行走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红色人文行走的收获体会、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为今后的红色人文行走提供借鉴和参考。教师对红色人文行走所形成的课题报告、演示效果打分,计入学生思政平日成绩考核。同时还必须反思红色人文行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红色人文行走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第三,组织推优。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红色人文行走活动中的表现和所撰写的调研报告情况做出初步评价,让同学以民主投票的原则评选出“行走之星”,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红色人文行走接续奋斗”学生思政讲师评选与系列宣讲活动,表现优异的获奖学生制作相关思政微课程。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革命年代,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红色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夺取新的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锐意改革思政教学范式,积极开展“红色人文行走”实践活动,以青年学生的视角梳理红色文化发展脉络,让固定单一的思政课堂“行走起来”,从而真正实现了思政理论知识与职业精神之间课程融通、思政理论与实践体验之间教学融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融通。